书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4400700000012

第12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4)

改变原有的资源导向型生产方式,实施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长期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实施了一种典型的资源导向型战略,大多数工业都是为开发本地资源而创办能源、原材料工业,贯彻的是有什么资源就生产什么产品的基本思路。这种思路在工业初始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比如,一个时期以来,西北地区的镍、铜、铝等原材料产品,因为市场需求不足而使企业陷入困境就是最好的证明。目前,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要变生产型模式为市场型模式,要建立一套新型的产供销体系。在资产重组和资本营运中,要重视把市场网络和市场资源的占有作为无形资产来运作,以市场资源这种无形资产粘接、嫁接有形资产,形成市场合力。

(三)由掠夺式、粗放型开发模式向可持续式、集约式开发模式转变

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北的落后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既有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许多地方,甚至人为因素要大于自然因素。因此在考虑西北地区的开发战略时,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粗放型、掠夺式开发模式,实施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在短缺经济下,习惯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及其扩张速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则更强调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对市场份额的占有预期。买方市场下谈发展,关键有二: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自身产品在既有市场的占有率;二是针对潜在需求开发新产品,创造开拓新市场。

1.彻底改变传统开发思路,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观念;实施对后代负责的发展政策,禁止将当代人的享乐建立在剥夺后代子孙或其他人机会与利益的基础上的发展政策;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界限,以防产权不清造成的过度开发利用;对环境资源利用进行全新的成本收益核算;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必须经其承载能力或自我更新能力为最高界限;对共享型环境资源的管理应采取产权代理人的托管方式,以避免公众随意进入而给环境造成的破坏。

2.超越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冲突。使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与治理两者并重

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各类资源开发建设进行生态环境监测,防止造成新的生态破坏,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限期整改,坚决避免重蹈世界上某些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换经济繁荣”的覆辙。

3.超越粗放农业,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经济,把自然承受力作为判断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准

广大中西部地区地处江河源头,退耕还林还草,改变生态环境,不仅是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的根本,也是影响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江河流域、地貌单元和农牧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制订切实可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荒山荒坡治理规划及实施方案,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封育、植树、种草相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特色经济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调协统一,以达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4.正确处理吃饭、开发、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键。在不同区域(贫困区、农牧业区、工业区)实施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四)由封闭型开发模式向开放型开发模式转变

落后地区发展的滞后。封闭是最重要原因之一。地处欧亚纵深内陆,缺乏可通航的江河湖海等区位劣势条件和长期以来形成的自我封闭、信息不灵、开放意识差、开放度小、旧体制惯性大等,导致社会、经济、科技、生态的发展处于严重滞后和不协调状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以开放促开发的道路。

1.扬长避短,实行以市场、资源、产权换资金、技术、人才的战略

加入WTO后。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开放不仅是为了换取发达国家的市场开放,更重要的是引进外来技术和资金,特别是引进竞争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益。欠发达地区要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升级和企业素质的提高。同时,自然资源丰富,对外商投资有吸引力,要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于资源开发,以开放促开发,使资源优势更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要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和质量,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依托优势资源和项目,采取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出让企业股、特许经营权转让等各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外资进入。积极争取国外长期优惠贷款,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2.充分发挥重庆、成都、西安、兰州、沈阳、长春等中心城市在开放中的龙头作用和对内开放的辐射作用

重庆、成都、西安、兰州、沈阳、长春等中心城市在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大城市从长远发展来看,它将会由外向型城市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大都市,成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信息中心。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中,应当加快大城市的发展,并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有效集中集聚,使其担当起为地区对外开放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重任。

3.实施“打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欠发达地区要通过实行名牌战略,努力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优势劳务,既扩大产品在本区域内的市场占有率,而且要积极扩大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上产品的占有率,以此来带动全区经济的开发,也有利于改善本区形象。

4.持续改善投资环境

在投资硬环境方面,重点应解决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问题。目前中央政府已增加了对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随着在公路、铁路和机场等方面的投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外界的沟通条件将获得巨大改善。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地区将有更多企业通过上网查阅信息和进行营销管理,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将通畅许多,地理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一些限制条件如位置偏僻、信息闭塞的障碍将大大减少。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这是因为,东北特别是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是供水的约束,必须通过开源与节流的工程与技术措施,使西北地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使土地的容纳和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在软环境方面。重点关注:促进适应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涉外地方性法规、政策建设;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对外商投资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改善社会秩序、人文环境和提高居民素质;加快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转变观念,确立你发财我发展的开发理念。

(五)由单纯的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与资本要素带动模式向重视新经济依靠知识、技术、人才、信息创新等合力推动的模式转向

中西部和东北经济的开发必须置于全球新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中来全盘考虑。以网络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发展为特征的新经济已对全球社会经济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对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经济时代给经济发展提供的最重要的启示,一是资源观的变化;二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就前者而言,新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的资源与创新人才的作用与日俱增,后者对前者有点石成金之效。海信、海尔、小天鹅等超强企业,在中西部兼并了一些企业,有的并未注入多少资金,而只是带来了品牌,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输入了新的经营理念,就使一些趴窝多年的企业起死回生,颇发人深省。资金短缺确是制约西北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和资金短缺相比。欠发达地区软资源和企业家资源的短缺更加突出,在推进物质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与软资源的培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