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4400700000002

第2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评估(2)

以上分析表明,目前不论是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差距还是省际间的差距都超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如果任其持续扩大下去,必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以及政治稳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政府着手实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举措的逐步落实到位,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将逐步得到遏制。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区域差距的扩大既有历史和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经济增长阶段等规律性因素的作用,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由来已久。建国50多年来,虽经不断调整,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非常复杂,既有自然地理、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政策、区位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地理因素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与外界联系较为便利,地区发展的潜在经济机会较多。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大多为内陆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劣,对外交往较少,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较差。

2.思想文化因素

思想观念往往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虽然它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它从深层次影响着经济发展,而且往往是根本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突出表现为:一是求平、求稳,安于现状的心态重,风险投资意识差;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创新意识差;三是行动迟缓,对国家政策反应慢,常常是步东部后尘而错过了发挥政策效益的最好时机。

3.政策因素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止,我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这种推进方式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东部地区利用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一些国际级经济特区,开放了10多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拉大了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地区的差距。

4.结构因素

东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方面明显优于中西部.一是东部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的活力较强;二是东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现阶段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发展速度和经济市场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从劳动力就业结构来看,东部大批农业劳动力实现了向二、三产业转移,而中、西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还处在较低水平。从2000年农村居民总收入构成来看,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平均占到33%,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占19.7%、15.5%,中、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5.布局与区位因素

我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则主要以重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性差异往往会导致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的巨大差距。据专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另外,在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家先放开了消费品市场,消费品价格由市场决定。而对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实行严格控制。由于东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消费品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于是东部向中、西部高价输出制成品,而中、西部则向东部提供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决定了中、西部与东部存在着不平等交换。由于东部企业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中、西部很难在制造业上与东部竞争。中、西部地区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地位,严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6.人力资本因素

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西部本身教育就落后,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又留不住,外地的人才更无法吸引过去。“孔雀东南飞”是西部技术和人才资源大量流失的真实写照。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是非常必要的,但政策、资金必须通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如何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目前中、西部地区亟须解决的大问题。

(三)未来地区差距变化趋势展望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地区差距十分明显。展望“十五”时期,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将对遏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经济增长惯性、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差异,东部地区得益于可以获取较高的资本和劳动边际效益,将继续在吸引国内外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无论是东、中、西还是省际间的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从长远来看,就中部而言,随着长江流域的重点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加快,东、中部之间的相对差距将有可能保持相对缩小的趋势。就西部而言,由于西部地区发展基数较小,各方面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将得到实质性的进展,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将逐渐转变为经济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也将会逐步得到有效遏制。

以近5年(1998—2002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的GDP各年增长速度的加权平均数为基准,我们预计,2010和2020年三大区域GDP占全国的比重将由2002年的57.8:25.2:17.0变为2010年的59.5:23.8:16.7,2020年的61.6:22.2:16.2。总的来看,东部地区由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和经济增长的惯性,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在未来20年间将继续存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中西部地区GDF在全国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速度在减缓。2002—2020年,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平均每年将下降0.17个、0.0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将明显低于1980—2002年平均每年下降0.20个、0.15个百分点的水平。其中,2002—2010年,中、西部所占比重平均每年下降0.18个、0.04个百分点,而2010—2020年,中、西部所占比重平均每年下降0.16个、0.05个百分点。未来20年,中西部地区GDP比重下降速度的逐步放缓,将对遏制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切实落实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措施。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区域间差距缩小的速度可能快于前面预计的情况。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成为现实。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困惑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分布极不均衡,全国77%以上的工业总产值集中在不到国土总面积14%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当中,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156”项重点工程、“三线”建设以及两次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的布点,对我国区域均衡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北方地区占“156"项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额的77%,“三线”建设的60%以上的资金投向了我国内陆地区,这为中西部地区启动和加快工业化进程,形成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创造了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重点地区率先发展的宏观区域政策,沿海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有力地增强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东部地区重点发展对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抬升贡献率超过了三分之二。

2003年,全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大关。东部沿海地区占全国GDF的比重接近70%,进出口总额占全国90%以上。这样的政策效果,一方面,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够有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有力抵制全球经济动荡的冲击。另一方面,能够有力解决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地区协调发展问题。因此说,我国选择“两步走”的区域发展宏观战略,是科学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