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4400700000024

第24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创新(2)

根据上述标准,以倾斜或优惠政策为主要手段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不一定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原因是倾斜或优惠政策会扭曲市场价格,不仅不利于人口和生产要素向边际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而且很可能形成资源的“逆”配置和“误”配置。那种强行在各区域均衡配置资源的战略,一方面会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未必能实现公平的目标。与其将资源强行配置到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来实现地区之间的公平,不如将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的人口转移到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来得合理而有效。当然,考虑到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得到政策的倾斜照顾,而且占尽先发优势,因此在“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让这些后发地区得到政策倾斜,应属于合理补偿范围。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在中西部地区得到合理补偿后,正确的选择是尽快取消各区域的倾斜政策。

根据上述标准,只有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制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因为,全国统一市场制度是一整套对各区域都公平且公开的制度安排。在全国统一市场制度下,拥有清晰产权的经济主体(劳动力、家庭、企业等),会根据自身的竞争力、各地的生产和生活成本、各地的要素生产率和就业率等,自主和自由选择符合各自需求的工作地点、生活区域和办公地点,结果是各得其所。尽管各地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仍然存在差别,但人口布局和资源配置基本能反映各自的竞争力和意愿。

当前,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不顾人口分布密度和经济效益原则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行政手段强制东部企业到西部投资、东部地区只吸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来东部打工而不接纳人口迁移、广大的中部地区被忽视、中央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投入主要被开发地区政府和国有企业而非民营企业占有等问题,既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制度,也不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建立各区域之间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市场制度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明晰各地经济主体的产权,保护各地经济主体的自由选择权。产权制度和自由选择权制度是市场制度的基石,全国统一市场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产权制度和自由选择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人口自由迁徙制度。现行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人口的自由迁徙,导致了人口在全国的不合理分布,应加快改革步伐。在改革旧制度的同时,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自由迁徙制度。通过人口自由迁徙.使每个人找到适合其能力的工作岗位,找到适合其需求和收入水平的生活地点。

三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地方封锁,建立商品自由流动制度。商品生产的地方保护和商品流通的地方封锁,虽然属于短视行为,但具有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和加强跨区域的司法,来强行打破。与此同时。要加强全国性的商品交易网络建设。

四是打破条块分割和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制度。各地银行要打破信贷的地方限制,证监会要对各地公司上市按照统一标准一视同仁;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促进劳动力在各区域和各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要尽快明晰土地产权,让土地所有者自行决定土地的使用方向和方式.使土地能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合理流转。

五是尽快减少甚至取消特区政策。特区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其必要性,为计划体制转型做出了贡献,但随着WTO的加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区政策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制度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尽快减少甚至取消特区政策。

六是改革城市等级管理制度。与国外有所不同,我国的城市具有不同的行政等级,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副县级市等。上级城市可以凭借行政权力获取下级城市的收入,或者转移自身的负担,由此造成不同城市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改革的方向是在省县乡等区域政府之间实行行政等级,逐步取消大部分城市之间的行政等级,由此实现人口和生产要素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合理配置。

七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于部分地区在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历史基础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劣势,而且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东南沿海的率先发展做出了无私的贡献。因此有必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相对落后地区进行适当扶持和补偿。

三、西部开发的深化有待于体制创新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能完全用自然地理或历史条件等来解释,因为经过研究你会看到一个重要现象,在20年前,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在内的东部广大地区,除了少数中心城市外,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很落后,并没有明显优势。如今,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我国东西部差距形成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体制。也就是说,东部由于开放率先进行,并不断地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带动了经济体制的全面创新。这种体制创新,既是东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形成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

(一)体制创新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只有体制创新,才能大力发展规范的股份制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形成适应西部大开发要求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建立起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机制,使西部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只有体制创新,才能建立新的投融资体制,拓宽渠道,吸引更多的建设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环境;

——只有体制创新,才能加快观念更新,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只有体制创新,才能营造良好的知识创新环境。激活西部地区人才、教育、科技三大关键要素,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发展教育与科技产业:

——只有体制创新,才能面向21世纪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变化,顺应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快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从根本上消除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雷同化现象,形成东部及国内外优势互补的西部产业结构;

——只有体制创新,才能建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机制,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避免掠夺式开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体制创新,才能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打破地区垄断、部门分割的局面,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优化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与东部资金的流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未来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的需要。

(二)西部体制创新要有新思路

初步考虑,西部地区的体制创新,应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突破口,通过对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对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用5—6年时间建立起同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新格局。这样。将全面带动并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也就是说,在宏观方面,一是要明确西部国有经济进与退的领域,积极调整与优化所有制结构;二是要改革财税金融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盘活西部自然资源;三是要积极改革人事劳动管理体制,改进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新体制,实现政府由过去侧重管国有经济向调控国民经济的转变。在微观方面,最重要的是改革产权制度,加快建立现货企业制度的步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推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创新。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体制创新战略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中央与西部的关系。由于西部经济基础差。民间投资主体力量弱,体制创新没有中央政府的政策推动是不行的,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中央政府,而主要应依靠西部地区在体制上、改革上、思路上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二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由于西部市场机制不成熟,行政机制作用的惯性大,传统体制与观念决不能长远延续下去,在体制创新中,没有政府的推动不行,但决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推动,要依靠企业自身进行改革。同时,要明确哪些事该由企业干,哪些该由政府干,经过逐步过渡,企业必将成为真正的开发主体。

三是引进与创新的关系。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的一面,因而西部在体制创新中可以借鉴国外与东部的成功经验,但又由于各地情况不同,不能教条式地照抄照搬,要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并根据西部各地不同的情况特点,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