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本想从高僧那里听到一些开导的话,没想到高僧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把她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她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高僧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开始哀求,但高僧还是无动于衷,任由她在那里说个不停。
过了很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高僧在门外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
高僧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于是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我生气有什么用呢?只能被你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
高僧说:“你这样其实更可怕,因为你的气都积在一起,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第三次高僧问她的时候,妇人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没有从生气的漩涡中摆脱出来!”高僧说道。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道:“禅师,你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
83.疑心的国王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疑心的根源产生于对事物的缺乏认识,所以多了解情况是排除疑心病的有效方法。”要采取用事实说话的方法,逐步消除自己的多疑之心。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自身修养,一个思想修养和道德水平很高的人,遇事不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他目标远大,超脱自我,能够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多疑心态也就无处藏身。
梁王是一个很爱吃水果的人。他下令全国各地把最好吃的水果进贡给他。即使这样,他还怕漏掉一种吃不到,就派人到处察访,若有人不听命令就斩首!
他尝遍了国内的水果,又派使者到吴国去寻找。
使者到了吴国,管外交的大臣接待了他,告诉他吴国最好吃的水果是橘子。使者不敢轻信,怕回去交待不了。吴国只好派人陪着他在吴国四处察访。凡是他访到的地方,吴国人都说:在他们国家里,最好吃的水果要数橘子了。使者便从吴国带上橘子回去。
梁王尝了尝橘子,果然味美可口,他边吃边称赞:“这东西甜酸甜酸的,另有一番滋味,吴国既然有这么好吃的水果,肯定还有比这更好吃的,只是他们不肯贡献出来罢了。”
于是,他又派这位使者第二次到吴国去。
使者来到吴国,察访了前次未察访过的地方,又发现了一种柑子,他立即带回来献给梁王。梁王觉得柑子的味道比橘子还好,就更疑心吴国有更好的水果不肯给他。于是又第三次派这位使者去吴国暗地察访了。
使者跑遍了整个吴国,再没有发现更好的水果。
有一天,他来到市场上,发现人们正在争着买一种果子。老远就闻见一股香喷喷的气味从果子摊上飘过来,他从来没有闻过这么一种沁人肺腑的清香,便急忙上前观看。只见那果子黄蜡蜡,亮晶晶,就像宝石一般光彩夺目。他感到新奇,这是一种什么果子呢?不由得便跟人们打听起来。人们告诉他这果子叫香橼,不能吃,是挂在屋里专供闻香味的。他有点不相信,便带着这个新发现的消息回到自己国家来。
使者回来后,急匆匆地去告诉梁王说:“我在吴国暗访到一种比橘子、柑子更香更美的果子,可是人们说是专供闻香味的,并不能吃。”
梁王听了,伸手拍着桌子,怒气冲冲地说道:“看看!我的怀疑得到证实了吧,分明是吴国保守,不肯献出好果子给我,还欺骗说那是专供闻香味的,不能吃?”
于是,他委派正式使者,通过正式外交手续,到吴国去索求香橼。
使者很顺利地带着香橼回来了。梁王一见那不同一般的香橼,早已馋涎欲滴,他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来就大大地啃了一口。梁王“哎呀”一声,又把香橼吐了出来,只见他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皱成一疙瘩,用直僵僵的舌头,咬字不清地骂道:“好酸好苦,又涩又麻,活活害煞人也,吴国竟敢如此戏弄我,成何体统!”
他的左右连忙端上水来,请梁王漱口。梁王一边漱口,一边把使者训斥了一顿。使者受了这一顿窝囊气,便去责问吴国的外交大臣:“两国邦交,信用第一,你们把最难吃的果子进贡给我们国王,这是对我们国王的戏弄!”吴国人说:“我们最好吃的果子就是橘子和柑子,都给你们国王献过了,你们不相信,现在出了笑话,能怪我们吗?”使者听了,哑口无言,只好在心里暗自抱怨起来:“国王,只能怪你多疑呵!”
84.罗纳的发现
做人要放弃狭隘的思想,为人态度温和。试着做一个温和的人,试着用温和的回答来代替愤怒,你会有另一番收获。
罗纳先生住在瑞典的艾普苏那。他在维也纳当了很多年律师,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逃到瑞典,一文不名,很需要找份工作。因为他能说并能写好几国的语言文字,所以希望能够在一家进出口公司里找一份秘书工作。绝大多数的公司都回信告诉他,因为正在打仗,他们不需要这一类的人,不过他们会把他的名字存在档案里。但是一家公司在写给罗纳的信上说:“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我需要,也不会请你,因为你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
当罗纳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简直气得发疯。于是罗纳也写了一封信,目的要想使那个人大发脾气。但接着他就停下来对自己说,“等一等,我怎么知道这个人说的是不是对的?我学过瑞典文,可是这并不是我家乡的语言,也许我确实犯了很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我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再努力的学习。这个人可能帮了我一个大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用这种难听的话来表达他的意见,并不表示我就不亏欠他,所以应该写封信给他,在信上感谢他一番。”
罗纳撕掉了他刚刚已经写好的那封骂人的信,另外写了一封信说:“你这样不嫌麻烦地写信给我实在是太好了,尤其是你并不需要一个替你写信的秘书。对于我把贵公司的业务弄错的事我觉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写信给你,是因为我向别人打听,而别人把你介绍给我,说你是这一行的领导人物。我并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语法上的错误,我觉得很惭愧,也很难过。我现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学习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错误,谢谢你帮助我走上改进之路。”
不到几天,罗纳就收到了那个人的信,请罗纳去找他,并因此得到了一份工作。罗纳由此发现“温和的回答能带来好运”。
85.小偷与一块饼
古人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纷争是由于过于看重财产和名位,其实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争到与争不到又有多大的作用和关系?得到了不一定是福,失去了未必是祸,要用辩证的思想去对待名利、地位。无休止地争夺,是引起纠纷、祸害的根源。对于纷争,古人是提倡克制这种心理和行为的。
从前有一对夫妇,共有3块大饼,夫妇商量好,两人平分各食一饼。面对剩下的一块,夫妇二人达成一个协议:“谁要是先讲了话,就不能吃这块饼。”协议妥当,两人都为了争得这块饼谁也不敢讲话。
正在这时,一个小偷跑到他们家里行窃,把他们家里几乎所有的钱财尽窃在手。但是这夫妇二人因有约在先,谁也不愿大喊捉贼,都眼睁睁一言不发地看着小偷。
小偷见他们二人一声不吭,胆子越发大了。便在其丈夫面前调戏他的妻子。
做丈夫的见了,依然默不作声。
可是他妻子心中着急了,就大声喊了起来:“抓贼……”同时骂她丈夫:“你怎么这样痴呆!为了一块饼子,见了小偷也不叫不喊。”
丈夫见她先开口说话,于是拍手大笑,冲着她说:“笨女人,你输了,饼子该归我,不能再给你了。”
周围的人知道后,没有一个不讥笑他的。
86.心理贫穷的教徒
自私会扭曲人的心理,造成心理贫穷。心理越贫穷的人,就越自私。一个人越自私,最终会毁灭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富有,我们应该一起分享而不是独占。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路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里一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啊,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意,我也不必对你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个眼睛马上瞎掉,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两个眼睛也立刻都瞎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