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电影求索路
44140000000001

第1章 艺术起源

艺术的起源,涉及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发生、艺术的发展。因此,寻找艺术发生的源头,实际上是一种包含了历史学和哲学眼光的重要思考。

艺术的起源意味着需要解释艺术是如何诞生的?它需要什么条件?哪些因素相互影响为艺术起源创造了条件?除了条件,艺术从无到有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什么?

由此可见,艺术起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哲学理论话题。

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艺术起源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起源观,另一种是原始历史的起源观。

即,一种侧重于历史实证(考古),另一种侧重于理论的推演和解释(哲学),从而产生了两种互为参考的研究路线——艺术史的路线和艺术哲学的路线。

2.艺术的考古学。

艺术的考古学发展显然不断地给认识艺术的起源提供了新鲜的素材。那么这些历史素材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起源问题呢?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普遍的历史哲学问题在艺术考古问题上的体现,即,借助历史表象,历史真相是否可知?

针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经常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在他们内部,看法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大部分历史学家持可知论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可知论观点有助于肯定他们的工作价值。

持怀疑论观点的学者对此问题却并不乐观。他们通过对“解释学”和“先行掌握”等哲学理念的研究指出,认识历史,不可避免地透过现实的意识、经验和眼光,重构永不复返的历史。这种历史,也只能存在于与当下的相互比照的关系之中。

现象学和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也表明,科学理论本身具有叙事的属性,不存在超然的客观性,也不能做到彻底的心理纯化。学科研究这或理论的叙事者总是把某些已有知识带进新的研究领域,而已有的只是总是局部的。

格罗塞认为,历史学和考古学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只能从人种学里获取正确的知识。

3.艺术起源的学说。

在艺术起源的探索中,仅仅拥有材料本身,并不能保证我们完成最终的认识,基于形而上学的哲学探索和理论假说便成为不可或缺的方法。

历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假说大致有神授说、宗教巫术说、神话说、游戏说、劳动说等。

神授说。

神授说有两个主要的学说领域。

在较早的历史阶段,它假定了艺术是由天神制定的特殊活动。而后,神授说以此作为基础,发展出了较庞大的美学和艺术哲学解释体系,用来诠释艺术领域难以解释的诸多问题。

艺术神创论的说法大致包含了两种思想。

首先是神造万物,理所当然,神也创造了艺术、艺术门类、艺术形式和艺术家。

其次,艺术行为是神授的旨意,艺术家的创造是在模仿神造之物,艺术作品是对世界的幻化和模仿。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家的身份具有合法性,是神授的专职的艺术工作者。

巫术、宗教与图腾崇拜说。

在国内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当中,劳动产生艺术的学说最有影响力。劳动在生产实践的角度解释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分化和成型,也解释了使用工具的能力、以手为工具的艺术创造力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但在艺术起源的内在动力方面,宗教说与劳动说有不同的解释。

在宗教说看来,劳动是外部条件,是艺术产生发展的外部给养,而艺术起源的内在动因在于巫术和宗教,认为以宗教观念和意识解释艺术的起源更具合理性。

巫术宗教说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人类学的养分,人类学特别为原始宗教、巫术和艺术在思维运作机制层面上提供了突破性的诠释途径。

巫术所依赖四项原则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相似律和接触律。前者指事物间基于相似性的联系,后者是一种基于相关性的联系。相似律帮助人们通过模仿活动(如巫术)达到自身的欲求和目的。

但是,在是否可以把巫术和宗教理解为“起源”这一问题上,宗教巫术说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一种不同的观点来自对早期装饰艺术的考察,考古研究表明,早在巫术和原始宗教出现以前,人类已经具有了形式组织能力和设计艺术心理。艺术渗透进宗教巫术,并不意味着它起源于宗教巫术。

有理由相信,人类基于生物基础的审美能力,联通认识事物和使用工具改造事物的能力,早在巫术和宗教之前就已存在并高度发展,其水平可能超出我们的估量。

游戏说和冲动说。

游戏说又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它认为,艺术活动是无功力无目地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之中。

席勒的游戏说特别强调了游戏冲动的概念,利用这一概念,把游戏解释为艺术起源的内在心理驱动力。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盈余”,即精力过剩。

这种从本质生命力的角度去探寻艺术发生的精神动力的做法,在美学和艺术学研究中还是第一次。这种研究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创造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同时,这一观点也是唯物主义的,即充分认识了艺术与审美的生物发生学基础,为我们理解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思路。

但这一思路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即抹杀了动物嬉戏与人的游戏(艺术)之间的本质差别,对促成两者历史性转化的复杂的社会性、实践性因素缺少细致的分析和阐释。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类的精力过剩,不再是纯粹自然意义上的过剩,人类的生命力本质上要以文化的、实践化的劳动或经济来体现。

游戏说关于精力过剩的解释还有第二个局限,即认为作为人类高级活动的文化活动的艺术,只有在精力过剩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但实际上,人类从未按照这一理论的假设而生活。精力是否过剩,从古至今都很难成为解释艺术存在的理由。

关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冲动差异问题,精神分析理论的冲动说给予了充分的理论支持,将游戏说较为顺利地过渡为更具阐释力的冲动说。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能冲动,或生命的原动力,是保证种族生存和繁衍的本质力量。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生物行为,而是一种关于生命力量的抽象集合,它需要通过具体的生物行为,如性、运动、情绪反应等予以“具体”体现。

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如下事实:从动物演化来的生物冲动不会因为进入人类社会而消失,但是社会生活却又改变并重新调整了冲动的释放途径。

劳动说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起源论。

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

与之前学说不同,劳动说认为,首先,史前艺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产活动的印记,从证据层面看,艺术起源于劳动。

其次,艺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灵巧的双手为其生理和物质基础,这一基础又是劳动实践的结果。

再次,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前提,人必须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才能从事艺术活动。

最后,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劳动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艺术,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它不可能早于人类起源本身。

很明显,劳动说并没有从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上为艺术的起源寻找动力,对早期艺术创造的动机没有多少细致的关注。而是从一种更宏大、更基本的唯物史观,即人是劳动的产物,主体性是实践的产物等角度,发展出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强调实践、强调艺术的社会性本质,这从基本的历史观层面来看具有合理性。

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杰出代表是俄国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他提出的劳动起源说,在世界范围,特别是在中国,获得了广泛接受,迄今为止仍旧被各类艺术学教科书采纳。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劳动起源说收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反驳。反驳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普列汉诺夫在该问题上持有的“机械唯物论”和“单一实践论”立场持怀疑态度,一种是对劳动起源说的“形而上学倾向”及“循环解释”的反驳。

第一种反驳者认为,原始人制造劳动工具,必须以认知能力,即高度发展的意识水平为基础,同时还反对把生存需求理解为艺术的基础。

第二种反驳者认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意识和人都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标志,艺术属于人类的意识活动,因此艺术必是劳动的产物。这种形而上学的逻辑推论,带有明显的语言游戏的特征,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然而,无论是教科书中被扭曲的劳动说,还是对劳动说的反驳,都在以机械化的方式看待人类和文化的演进历史。

首先,马克思的历史观在对待人类起源和艺术起源这样的问题上,并不排斥多元要素的影响力,马克斯主义的学说是一种发展和开放的理论框架。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从总体上说,意识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在进化的漫长历史中,始终以动物本能的神经反射形式存在。对生物基础的肯定,本身就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

起源话题从根本上首先是一个哲学话题,即为起源找到一个本质性的、形而上学的解释。因此,艺术起源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宏大理论叙事。

艺术起源理论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话题,也不是在任何单一封闭学科内部能够得以解决的问题,它从不反对而且非常期待借助广义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细致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