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电影求索路
44140000000044

第44章 康德美学思想

康德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书籍。

其中《判断力批判》一书,着力研究“审美判断”这一特殊的智性领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秉持先验哲学的基本方法,考察知识和认知的问题。

所谓先验,就是现有理念(关于道理的普遍的至高的观念),继而以理念解释现象。如果现象最终得以在理念图式中安放,那么事物就具备了“合目的性”,哲学体系爷显示出其完备性。

康德最关心的美学问题是“审美态度”,在审美态度中,最关心情绪。

在他看来,美学的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鉴赏之愉快感,这种愉快感没有利益驱使,因而是纯粹的、普遍的,它也无需经过概念、推理和判断,因而是非理性的、直接的情绪。

康德细分了两种基本的美,一种偏直观和感性,一种偏理性和功利。

康德的美学是形式主义美学的典范。

物自体,可以大致理解为事物的本体,是指独立存在和运作的事物本身。但它又不是主客体二元对立范畴中的那个客体。

物自体是一种由理念先验设定的抽象实在。它的表象可以被主体感知、触摸、体验或思考,但从根本上说,物自体自身是不可知的。

对于现当代哲学家而言,打破人与艺术之间主客关系的枷锁,恢复艺术独立存在者的地位,是今天面对商业艺术趋势的当务之急。

以电影理论为例,巴赞思想的要义,绝不在于国内电影教科书中所言的“纪实性”和“真实性”,它也不是有关长镜头的技术说明书。

真正渗透期间的是一种柏拉森和海德格尔式的现象学洞见——电影绝不应该是亚里士多德主义式的戏剧叙事传统,一种虚假的、与演化的人工制品。

而应该是时间绵延流淌的场所,是自然之物自我呈现的空间。

所以,人不应再是荧幕的主角,它与光影世界中的任何其他之物并无二致。

由此,“存在”在被哲学、语言、戏剧依次拒绝之后,终于借巴赞赋予它的“绝对之物”的身份重回银幕世界。

现象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一起,共同构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两股思想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