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的篇目有:丘公颂;九曜三吉颂;青囊权衡;天机权衡;寻龙论理。
第二卷论述了阴阳八卦、龙穴。说“八星有主谁能识,地下称尊人少知”。“艮为覆碗少人知,却会五行仔细推;天下贪狼加武曲,人丁旺盛永无衰。”这就是说,八卦中的艮卦似碗口朝下,有些地形似艮卦形,可以结合五行来推测吉凶。此卷又以龙喻穴,把葬地分为龙角、龙鼻、龙耳、龙腰、龙脐、龙足、龙尾等,凡是“葬龙脐(丑艮),按龙耳(未坤),不三年天禄至,儿孙富贵”。“葬龙足(酉辛),按龙尾(卯乙)无衣无食,无居无址。”
卷三的篇目有:果堂海角权衡;宋当开皇宝照海角权衡;果堂颂;二十四钳口;孟仲季龙定富贵穴诀;(上中下)行水诀法;青囊海角权衡;头陀纳子论;葬法;觅龙;点穴;观砂;察水。
第三卷论述了点穴。说:“二十四山向十九煞,举世何人识此法;有人会得此天机,寅时葬山卯时发。”这就是说,方位有宜有忌,涉及吉凶。一般说来,乾坤艮巽丙方为吉,其他十九个方位犯煞为凶。但是,依据具体情况又可以变化,采取补救措施。亥龙壬穴,艮龙癸穴,巽龙乙穴等各有祸福。
卷四的篇目有:穴法;诗诀;水法;骑龙斩关歌;穴法赋;巧拙穴法;二十四山五行水法起长生诀;(水土火金木)局起长生图;二十四山向诀;收水诀;五星诀;论气正诀;形气篇;理与篇;锦囊篇;道法双谭摘句;胚胎;学步;五星正体图说;九星双体图说;二炼格图说;三达势;贵干;神气;气象;六信;认脉;结穴;辨穴;穴土;化气;情性;图通;待缘;品级;点穴;附道法双谈叙。
第四卷讲的也是点穴。如“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山不入相,形不入星。崎碎反摆,家业主凶。由本寻末,由干寻枝。山异枝,水异源,阴阳之理存乎其间。阴阳交而天地泰,山水会而气脉和”。
此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引用一些风水术文献,借鉴了杨筠松、曾文遄等风水宗师的理论,糅合成新的著作。二是偏重理气,诸如干支、卦理、星气等术语充斥其书,使之变得复杂难懂。值得提出的是,从此书也可以看到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第一卷论述“有”“无”等概念,是对易学的发挥。
9.《夏城精义》
——风水元运说
旧题南唐何溥撰,溥字令通。
《灵城精义》是综合形势派和理气派理论的文献。上卷论形气,主于山川形势,辨龙辨穴。认为大地无形则看气概,小地无势则看精神。水成形山上止;水成形水中止。龙为地气,水为天气。下卷论理气,主于天星卦例,生克吉凶。
全书主元运说,认为宇宙有大关合,决定于气运。地运有推移,天气从之。天运有转旋,地气应之。甲子六十年为一元,配以洛书九官,凡历上中下三元为一周,更历三周五百四十年为一运。每元六十年为大运,每二十年为小运。以这个规律推测地气之旺相吉凶,如上元甲子一白司运,则坎得旺气,震巽得生气,乾兑得退气,离得死气,坎艮得鬼气。天运图示为:一元(60年)一一周(180年)-~运(540年)。
据考证,元运说创自明初宁波目讲僧,目讲僧本是元末进士,后来为陈友谅当参谋,明初隐居,以目讲天下,为大家宦族相宅。他创造元运说,《皇极经世书》有所发挥。
《灵城精义》有托名于刘基的注文。刘基是明初人,而注文中却引用了明中叶的书籍,据此推断,《灵城精义》是明中叶以后的作品。
10.《催官篇》
——龙穴砂水入门
《催官篇》,宋赖文俊撰。
卷一是《评龙篇》,分引评阴龙,评阳龙,评穴。评阳龙云:“阳权顿伏蜂腰起,阴权砂水来相迎,切忌罡星高照穴,鼓盆次第灾相仍。”评穴分为亥、艮、辛、巽、震、庚、丁、丙、兑、离、壬、坎、癸、坤、乾、戌、寅、甲、辰,申、巳、未、丑、乙穴。如乙与坤阴阳相见,故有富贵之应;乙为裁接之木,故有招赘之应。
卷二有《评砂篇》,云:“催官之砂维四方,云霄屹立官爵强,四维低峰叠叠起,千仓万箱耀州里。”又有《评水篇》,云:“催官之水惟三阳,水朝砂秀官爵强,阳璇水朝文笔起,少年科田夸文章。”
书末有诀云:“穴高朝流要长远,富贵易致人安康,朝流高低与穴等,聚发官贵非为难。”
全书重点论“龙”,“龙”以二十四山分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巽辛艮丙兑丁为六秀,各受吉凶之应。穴、砂、水都受“龙”制约和决定。
《四库提要》评价说:“其言虽颇涉于神怪,而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能言之成理,视悠谬无根之谈,侈言休咎而不能明其所以然者,胜之多矣。”
《地理大全》、《四秘全书》载有其书,清人尹有本作注。
11.《博山篇》
——得水藏风的读物
旧题五代黄妙应撰。作者事迹不详。书末有宋代厉仙赞语:“不见先生面,雅闻先生诀,大哉!我曹师千载传真法。”
全书8篇,首篇概论相地法,主张“凡看山,到山场,先问水,有大水龙来,长水会江河;有小水龙来,短水会溪涧。须细问何方来,何方去。水来处是发龙,水尽处龙亦尽”。
第二篇论龙,认为“寻龙法,寻祖宗,寻父母”。应当辨五势龙,有正势龙、侧势龙、逆势龙、顺势龙、回势龙。
第三篇论穴,指出“穴有高的、低的、大的、小的、瘦的、肥的,制要得宜,高宜避风,低宜避水,大宜阔作,小宜窄作,瘦宜下沉,肥宜上浮,阴阳相度,妙在一心”。
第四篇论砂,说砂关水,水关砂,砂有侍、卫、迎、朝之别。水口之砂最关利害,交插紧密神龙斯聚。砂以肥圆正为富局,以秀尖丽为贵局,以斜臃仲为贱局,
第五篇论水,认为:“欲识龙,在识水……水近穴,须梭织;到穴前,须环曲……山趋东,水自西。水趋东,山自西。”“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
第六篇论明堂。认为明堂有大、小之别。明堂要藏风,要聚气。明堂聚水,以洁净为佳。
第七篇论阳宅,认为“论阳宅,理无二。但穴法,分险易。势来趋,亦可居。势若止,须坦夷。起楼台、立亭院,俱有法”。
第八篇论平地。提出“看坐立,知高山。看睡卧,知平地。龙与砂,水与堂,原无二。起一起,便是山。低一低,便是水。开一开,便是钳”。
书末强调:“风水字,要分明。得水处,便藏风。水之来,风之去。地户闭,天门开。要知诀,登仙台。”这大概就是全书的小结。
《博山篇》讲的都是风水常识,通俗易懂,可以作为了解风水的入门书阅读。
12.《五星捉脉正变明图》
——风水地形的五种图示
此书旧题空石长者撰,作者事迹不详。
其篇目有:论五星分高山平冈平地三格;论五星体性;论五星穴形葬法;金木水火土星捉脉式。
作者把各种复杂的地形归结为五种:金星形、木星形、水星形、火星形、土星形。认为圆、肥、直、锐、方是地形的五种外表,动、崩、沉、拽、炎是地形的五种属性。地形有吉有凶,“高山之金如钟如釜,头圆不欹,光彩肥润,为吉。平冈之金如笠如马,圆融活动,如珠走盘,为吉。平地之金,圆如糖饼,肥满光净,有弦有棱,为吉”。如“土星体方凝而正,土之性镇静而迟,势、面、顶、脚以浑厚高雅、平正端方为吉,欹斜倾陷,臃肿崩破为凶。”“木之体直而不方,木之性顺而条畅,势、面、顶、脚以清秀光润、精彩圆净为吉,欹崩散漫、破碎臃肿为凶。”“金之体圆而不尖,金之性静而不动,势、面、顶、脚以定静光圆、肥满平正为吉,流动欹斜、臃肿破碎则凶。”
此书以图示穴,点穴方式各不相同。据风水师说,穴点得好就可以得到富贵,使人聪明,甚至当代即发。这一套理论对百姓很有诱惑性。
13.《堪舆总索杂着》
——点穴经验的总结
旧题北宋李思聪撰。李思聪,赣县(今江西赣州市西南)人,祥符官道士,遇异人赠一宝镜,自觉神异。悬镜卧,移扫方兴,忆所游洞天,模为图,并加题咏,宋皇祐年间呈府郡,郡守献给皇帝为寿礼,赐号洞渊太师、冲妙先生。
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篇目是:总论;阳落有窝;阴落有脊;阳来阴受;阴来阳作;上有三分;下有三合;个有三叉;大小八字;金鱼蝉翼;雌雄牝牡;正求架折;拂耳拂顶;前亲迎接;后倚放送;临头合脚;淋头割脚;眠干就湿;球檐;葬口;罗纹;土缩;倒杖放棺;急则用饶;缓则用急;藏风脱脉;弃死挨上;深浅。
第一部分的总论是总纲,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全篇的内容。如:“阳落有窝,阴落有脊。人首星辰,从顶而立。阳来阴受,阴来阳怍。上有三分,下有三合。个字三叉,要知端的……急则用饶,饶则用急。高要藏风,低不脱脉。弃死投生,要知来历。点穴安坟,如医看艾。明师登山,一一能解。得师真传,瞭然在目。”
第一部分有后跋,题为括苍刘基书。跋文对第一部分作了总体说明,并有所发挥。谈到“倒杖下棺”时说:“当先定一十字于葬口之中,而为十道之名,即倒一直杖于十道之中而为倒杖之方。上枕毬檐,必端必正而日后倚,以受其真气临来。”这是讲的相穴方法,比原文“十道行于葬口安,即将直杖倒其间。毬檐之下合襟上,枕对无编即放棺”要详细。
跋末云:“是书乃曾刘胡李四人当时受国师筠松杨先生之秘传,今与有闻焉,予之幸也。”这就是说,此书是杨筠松撰,曾文遄等人传于世。刘、胡是谁?不详。李是不是李思聪?李思聪是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年)前后的人,时间上与曾文遄等人有差距,李怎么会是杨筠松的弟子?
第二部分是覆验,记述了各种坟墓的实践效果。如京口费侍郎祖茔、泾县九都查氏祖坟、山阴周山吴氏祖茔、扬州阎方伯祖坟等。还记述了一些特殊的地形,如上虞练树湖湖墩、余姚高山地、真州青山卜地、扬州句城塘穴、杭州于龙、余姚龙势、慈溪龙势、绍兴龙脉、湖州来龙、武康来脉、无锡惠泉落脉、南京寻龙,洛阳龙势、浙江义乌后龙等。
由这些篇目可见,此书似为风水术形势派文献。所述内容多为江浙之事,作者有可能是江浙一带的江湖术士。
第二部分对龙脉谈得很多,反映了时人对山川地理的肤浅了解。如“湖州来龙,自天目至孝丰,过幽岭,远不能述。近自霞雾山断向,起赤山断,而复起栖贤山。从金斗山渡河,起弁山。一枝分康山为右护,一枝分白雀鸡塞沈洞为左护,起仁王山左落籁山,右落笼山”。
第二部分还叙述了阴宅应注意的问题,如“树木荣盛可征山有气至,朱侍郎祝禧寺祖茔,先是植木皆枯,人疑为不详。乙未前,树木忽皆葱茜如油,公发大魁”。这是强调绿化环境。
书中迷信的观点亦不少。提出:除了点穴立向,还要注意葬后收拾。太平新丰二甲王家葬坟不发,名师张宗道为四围打墙,惟中间留一门透风秀峰,其后方发。
书中还记载了一些怪事。如莆田县西有石室岩,一巨石长数十丈,如舌,向城内,有寺宇遮隔不见。嘉靖壬戌寺焚石现,倭遂破城。这个偶然的巧合事件现已无从考证,但从这条记载却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此书应是明代嘉靖年以后写成的,绝不是宋人所作。
此书的显著特点是以实例说明风水理论,表明作者有较多的实践经验。
14.《神宝经》
——针对卦例派的作穴法
旧题宋谢和卿撰。作者字珏斋,别号玉元子。书中有吴鹏句解,不详吴氏何人。古人写书往往故弄玄虚,自作自注。或许,此书的作者与注者为同一人。
此书是针对卦例派而作。作者云:“尝观择地之要,必当明理为先,故知旁道支离,遂使正宗湮没,或用针盘而定向坐,或执卦例而谈吉凶,何殊胶枉调弦、刻舟求剑,承讹接舛。”注者云:“地理生成于天,发挥于圣,一而已矣。末学失传,浸淫别派,而有卦例等项之说,下民眩惑,莫知适从,此《神宝经》所以作也。”
此书专言作穴之法。要点有:择地必明理;生气凝结;土穴冲和;石穴质地;支龙小石;乘金三合三分;左乘右接;接气迎堂;十字之辨;葬腹之弊;窝穴深浅;上分下合;朱雀玄武;脉情不顾,等等。
点穴要有悟性。“或谓山冤无口诉,求生气凝结恐难凭,岂知人智有眼观土色丰腴而可证。”点穴时“先施倒杖,次卓竖竿”,注云:“相穴先看阴阳强弱,倒杖以定之。次依倒杖所指,竖竿牵绳分其坐向,针盘卦例俱不用。”点穴要注意左乘右接、后缩前伸、浅深交度、高下乘生,逆中取顺,顺中取逆,“桥流水不流,为脉法之真机;水过山不过,乃穴情之妙处……龙真穴的始可论土色之精奇,堂舛砂讹更莫问穴情之征兆”。点穴全靠剪裁之功,才可使吉地充分利用。
据此可知,《神宝经》属于风水形势派文献。
15.《天宝经》
——选择葬地的专书
《天宝经》又称《玉元子天宝经》。玉元子是谢和卿的号,可见作者是谢和卿。
全书专讲葬法,有十二段。每段七字一句。第一段云:“阴阳二路若能明,倒杖应须一葬成。既识标竿深与浅,仍明后接与前迎。”这实际是总纲。
怎样选摘地形?“看脉须从上看来,先分个字作根荄。”“急来缓处堪插穴,脉缓宜从急处评。”“脉来尽处已成穴,深浅明堂须辨别。后头标竿在中央,前面看水何处合。合处分明是向端,挂定线兮为正墨。断然不必用罗经.天地生成一定则。”从这段文字可知,《天宝经》与《神宝经》义旨相同。不用卦例和罗经,只用标竿判定阴阳。阴阳是点穴的关键,“阴见阳来合就阳,阳来阴受浅中藏。阴阳相半观来脉,前接堂情匹配装。后倚前迎如合度,更从急缓细消详。世间穴法知多少,一理才通总斯当。”
《天宝经》简明易懂,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创新。
16.《琼林国宝经》
——点穴的迷津
旧题宋孙伯刚撰,作者名毅臣,号讷斋,宁都(今江西宁都县)人,当过院判官。
此书内容较丰,篇目有总歌、定穴证应口诀、奇形怪穴法、三十六座骑穴、骑龙截法、倒影、直穴、平地窠、奇怪总诀、接木泄天机口诀。
总歌是纲,主张“先看来龙后论穴……左来右下右关水,右来左下左边长。相生须向逆水向,相克顺水最为良”。
定穴证应口诀叙述点穴。介绍“立标竿于葬口上,用小绳一条贴地,缚在标竿之下,牵至明堂前,下面送三叉合水处……开井验土纹以证之,必得无色兼备之土”。
此书重点介绍奇形怪穴法,如高窠、低窠、长窠、短窠、反窠、侧窠、双窠、单窠、大突、小突、蟠曲、坡垂、龙虎、骑跨、平地、山巅、依山、傍水、水中、倒挂、石中、骑龙、夺气、借气、奇怪、水砂、过海、抛闪、挂灯、花头、旋涡、流星、泛水梅花、蹄涔、金柜、仙人出帘、覆钟、金字、人字、垂佩。书中介绍了怎样利用这些怪穴。
接木泄天机口诀有综述的性质:“凡择地之法,先看大势在何处结聚,次看落头星辰人手气脉,又其次看前面合脚及堂气皆要合法,然后察入路之顺逆……内接生气,外接堂气。生气者,山也。堂气者,水也。所谓脉不离棺,棺不离脉,棺脉相亲,剥花接木,此接木泄天机之所以得名也欤。世俗赃术多因针盘以定向坐,指针卦例以言吉凶,此大谬也。”
书中颇多诱惑之辞,如“若人得了骑龙穴,世代荣昌产英杰。三元科甲未堪夸,将相公侯朝帝阙”。这是要人们相信风水,以期求得荣华富贵。
17.《至宝经》
——相地三十句诀
旧题宋胡矮仙撰。作者真名不传。全书三十章,实是三十句,抄录如下:
名标至宝,价值千金。
正折有方,强弱之情须辨。
葬口有法,明暗之体当分。
首观四应,证佐内别真情。
次辨十字,送来中分出煞。
水抱尖圆,定两边之明暗。
棺挨左右,借二气之吸嘘。
其有不分强弱,正官拂顶,为一路同行。
或只取于厚薄,出生挨死,折三叉两片。
双脉求短小股须分葬口三叉。
单脉论化生头仍看鸡迹两片。
贴脊有聚气,死肉入彼球檐。
窝钳分散气,生机待其蓄注。
平洋高低放送,定有合水分金。
左右顺逆生来,此是随龙出脉。
斜倚对交会,向坐逼玄武,为横圹转柴。
曲脉按动处,尖圆差入路,则斧头翻斗。
独阴无合襟,不葬孤阳,无送水难扦。
下合上分,自是阴阳交济。
有分无合,谁识雌雄失经。
露而不隐,应一合以乘胎。
潜而弗彰,实二交而受息。
阴脉到三叉,性急不接斗以何妨。
阳脉隔三尺,气幔不来入而无害。
蛮肤认虾须单股横阴微茫。
硬面出柑脱朗梳直流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