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小学生最爱问的600个文学常识
4422400000002

第2章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2)

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旦、净。每类中又可根据人物身份分为正末、外末、小末;正旦、外旦、搽旦等等。杂剧采用一人主唱方式,由正旦或正末为主角,全部唱词都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一般没有唱词。根据主唱人是正旦还是正末,杂剧又分为“旦本”和“末本”。但一人主唱并不等于一个角色主唱,正旦或正末根据剧情需要,在某一折中,可以改扮另一角色,担任主唱。

杂剧已经有比较成熟、比较完备的戏剧形式,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

散曲真的很散吗

亦称“清曲”。曲的一种形式。散曲起源于民间,主要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散曲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说白及动作指示),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散曲包括散套、小令(与词中的小令不同)两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各异,有别于散套。又有以两支或三支曲调为一个单位的“带过曲”。也属于小令的一体。散曲合乐不用锣鼓,元时只用弦索、笙笛等伴奏。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他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衬字,明显具有口语化、俚语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元曲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传奇的含义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就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剧本的总称。

话本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形式。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是当时说话艺人演讲、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两大类。前者多为白话短篇;后者则多用浅近文言,初具长篇规模。

话本的语言以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中间亦穿插一些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现力,作品的主角多为手工业者、妇女、市井商人等,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对后代的通俗文学和戏剧、曲艺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说:“这类作品,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章回小说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源于宋代评话,确立于元末。章回体小说由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由于“讲史”很难在一两次“说话”中把一段历史兴亡争战故事讲完,“说话人”就分次连续讲述,每次“说话”前用题目向听众提示本次主要内容,这就成了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我们阅读章回小说,经常可看到“话说”“且说”和“各位看官”字样,这就是章回体小说与“话本”之间承继关系的体现。

经宋元两代长期的积淀,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说更趋成熟,出现《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清代,章回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高峰。

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之为“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每回前面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是全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章回小说段落整齐,眉目清楚,符合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便于读者间歇阅读,故其形式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诗话是对诗的评论吗

诗话是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重要形式,兴起于宋代。诗话多用杂记、随笔的形式,评论诗人诗作、诗派源流、诗歌作法,或记录诗人的议论、行事的著作。词话曲话,是在词曲兴起之后从诗话派生出来的文学批评,是古代诗词曲批评的重要形式,其体式特征与诗话基本相同。

写诗话之风,宋朝最盛,明清两代次之。最著名的有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清朝袁枚的《随园诗话》等著作。

骈文在哪些朝代最盛行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属于哪一种文体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这种体裁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辩”即辨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这种题材是哪类文章的总称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分为哪两大类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包括哪些形式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体明辨》:“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序、跋这种文章的作用是什么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铭一般写在什么地方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杂记包括哪两大类

杂记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游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寓言在我国哪个时期很盛行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