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生存与毁灭
4430400000080

第80章 关于退耕还林的故事(2)

李伊林曾说:“农民没事干就会心慌、着急。”推行新的模式后,农民退耕之后在树下又种起了草,养起了兔、羊等家畜,买羊的资金有低息贷款,产品有人收购,既有长期效益,又有短期利润,解除后顾之忧后,生态建设的进度便大大加快了。

目前,天全县正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完成全县18万亩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任务,并对30多万亩荒山进行绿化造林,建成20万亩杂交竹和楠竹、10万亩三倍体毛白杨、1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带动林竹、畜产品生产加工,绿色食品,旅游业等的开发,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让农民在生态建设中摆脱贫困。

在退耕还林工作中,雅安市和天全县曾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许多支持和指导,全国人大、国务院领导、国家林业局、农业部、西部开发办、中科院等都曾多次到这里进行考察,四川省退耕还林现场会和全国南方退耕还林现场会都曾在天全召开。

2001年3月,李伊林从天全县调到雅安市雨城区担任区委书记。到雨城后,年轻的书记仍然保持了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作风,并且提出了建设“绿色雨城,生态家园”的设想,在雨城区建造50万亩竹海,在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为企业中竹公司提供充足的原料。中竹公司引进国外设备生产纸浆,由于原料不足,设备的效率一直没有充分发挥。上任后,他第一个拜访的部门是林业局,而从此以后,林业局长便没有星期天和八小时工作制,新上任的书记坚持了自己白天下乡调查研究,和农民群众促膝谈心,晚上和干部们开会、研究工作的传统,往往晚上9点、10点钟了,林业局长还会接到他的电话:“老姚,请你过来一下,有个问题要研究……”

我到雨城区时正是一个星期天,当提出要采访一下这位口碑很好的书记时,他立刻答应了,于是我到了他挂着熊猫画、摆着绿色植物的办公室里。

正如天全和雨城区的干部们向我描绘的,李伊林的确十分年轻。宽宽的额头,白皙的皮肤上带着健康的红晕,整个人称得上丰神异彩,没有一般县老爷的暮气和官架子,更多的是年轻人的朝气。他的穿着也很“前卫”,听当地干部们说,夏天常常是黄色或粉红色的体恤,现在是冬天,则是一件蓝色带横条的毛衣,从外貌、神情到穿着都有些像“白领”。

但他的思维却又表现出一个基层七品官的特点——常常意识到自己为一方百姓所负的责任。他出生于小城市,“文革”最后一年赶末班车当了三年知青,后来又当了工人。也许就是这三年的知青生活,让他对中国的农民产生了深深的感情,于是后来进了学校又走向官场后,他向下属们谈得最多的是对老百姓的感情和转变作风方面的问题。

最近几年,他几乎每两年换一个地方,从芦山县县长到天全县县委书记,然后是雨城区委书记,随着工作地点的变换,职务也在提升。但他似乎总是让自己站在风口浪尖上,以让人无法想象的热情,努力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历史机遇,一面思考,一面探索,创造出了难能可贵的“政绩”。

他让我想起了小说《新星》中那位县委书记李向南。

下面就是我的采访笔记。

我认为,作为基层领导应该有责任感,对老百姓要有感情,不能搞那些“短平快”。发展地方经济、进行结构调整,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要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可以搞高新技术,而偏远的山区目前要抓工业,但从长远看来还是要抓生态。从全国看,从未来看,生态都是我们的优势。

许多人对退耕还林的态度都仅仅是被动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我们却是主动的,主动利用退耕还林进行战略性调整。为了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我们曾在干部中开过60多次会,老百姓开的会更多,变“要我退”为“我要退”。

国家要生态,总理在思索民族的未来。1998年的大洪灾,直接损失便是两千多亿,间接损失更大,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遏止生态恶化的趋势。但是地方又怎样发展经济,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呢?

国家要生态,但我们必须为群众生活负责,为地方经济发展负责,要找到三者的结合点。我认为,这是退耕还林工程成败的关键。如果群众的贫困问题不解决,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必然会出现复耕。因此在天全我们曾垫资几百万元扶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雨城也是这样。

退耕后到底种什么,我们曾仔细算过帐。1亩竹卖给造纸厂一年可以得到六七百元收入,加上笋子,收入可以上千元甚至更多;种毛白杨,8年后可以开始轮伐,每亩地的收入也上千元……算帐后农民心里亮堂了,便争先恐后地要求退耕。

而地方财政收入呢?雨城区如果3年内种竹30万亩,加上现有的20万亩,仅此一项每年的税收便可以增加几千万元,农民每户也可以增收1000元。省上要求农民每年增收100元,我们要求3至5年内人均增收1000元。“千元增收”这个目标,正是借生态建设、退耕还林为契机,才把文章做活了。

过去全区每年仅仅种竹1万亩左右,但今年却达到了10万亩,从来也没有这么大的规模,除此之外,还有茶叶、蚕桑等。干部和群众看到了希望,因此精神振奋,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30万亩竹栽种后,再加上桑树和其它树,雨城区1060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态环境优秀了,就可以发展旅游,碧峰峡的生态旅游半年内曾吸收了三位总理和副总理。除了旅游,还可以发展绿色食品和中药材。

我估计,再过10年、20年,生态旅游和绿色食品也是我们这里的优势。

生态牌都在打,但如何真正落实到农户和田块上,就有个干部队伍问题。为了改进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我们让全区191个村的村干部全部进行直选、乡、镇干部也全部采用“零起点”的办法竞争。采用这种办法后,出现了许多动人的情况,例如三代人、三弟兄竞选村主任,大学生和企业老板参加竞选等。通过竞争,30%的干部被淘汰,70%的干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现在干部们在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基本建设等方面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今天上午我们刚刚总结了这次换届工作。我认为,一件事只要认认真真做,效果就不一样,改进干部作风和退耕还林都如此。

明年我们将搞文明场镇建设,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先搞出一些样板,然后再推广。过去和现在绝大多数农民是为生存而活着,我希望他们几年间能完成原始积累,能变成为创造财富,为小康生活而活着,改变了命运。

我曾经当过知青,离开20年了,回去一看,村里还是没有路,农民的房子、生活还是和20年前一样。如果我们不管他们,不想法帮助他们,再过20年到100年,也还是这样,也许和1000年以前差不多,还是种点粮食,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必须激活他们,使他们不甘心目前这种生活状态。首先要想办法动员他们进行原始积累,也就是搞“千元增收”,两三年后农民有了积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便有了基础。

我们目前对农村开展的许多工作,实际上可以算作一种市场经济的“启蒙教育”,改变命运的“启蒙教育”。因此我们强调开“户主会”。要求每个乡每月必须召开一至两次户主会,这是过去在天全总结出的经验。让户主们能了解党的政策,能听到中央的声音,并且能现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召开户主会后,效果的确立竿见影,乡干部们作风大大改变,干群关系迅速改善了。干群关系紧张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矛盾之一,让干部们改变作风,可以说是一种意义重大的意外收获。

而对农村存在的3%到5%的困难户和弱势户,我们则强调干部们开展“一帮一”活动进行扶贫。在天全我就曾经帮助过一户种草养羊,他当年脱贫,现在已经修了新房了。

作为党委和政府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加快发展。我们提出建设“生态强区”、“工业新区”,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

您问“五年到八年后,中央不再给退耕户补助了,会不会出问题?”我们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现在工作困难一些,今后就很简单;反之,如果现在工作很简单,今后就会很困难。我们不能指望中央无限期管下去,而必须上对中央下对群众负责。

明天星期一我们要召开一个“千元增收”动员大会,上千人参加,动员全区农民三年内每人增收1000元。我仔细算过帐,目前规划的几大项目可以实现人平增收2900元,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农民的收入可以翻一番。

作为区委领导,我们不能只是泛泛地一般性地号召,而必须一抓到底,逼得那些缺乏进取心和创新精神、脱离群众的人不得不干。我们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干部考核制度:一次抽查落后了进行批评,第二次再落后就免职。坚决起用能干的人,淘汰不干的人。“为政之要,出以公心”,在对人的使用上,尤其如此。

我们必须把中央的政策落实到群众中。我曾经看到一户农民,全家的财产不足50元,娃娃的脚上长了一个大脓疮没有钱医治,一口锅烂了一半只剩下半边,地上只有一堆洋芋,头天用几包向日葵换回了一把面……我流泪了,觉得这是自己的失职。我常常对干部们讲,对群众要有感情,这是工作的基础。群众翻山越岭来找你们,不容易,能办的事一定要办,不能办的也要解释清楚。如果态度不好,甚至敲诈勒索,在群众的眼睛里是什么形象?

当然对基层干部的困难也要体谅。我们已经让村干部们的待遇翻了一番,养老等待遇和工作业绩挂勾,还规定对发展经济做出成绩的可以竞选乡干部,甚至可以转为公务员。

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对群众有感情,有了感情才会有责任感,才会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工作中才会有激情和创新。

解决了对群众的感情问题,干群关系自然也解决了。

新的矛盾:争项目,超任务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和天全县、雨城区一样,各地都有许多创造,结合退耕还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整体趋势。经过试点和全面推行后,老百姓们积极拥护,热情高涨,纷纷反映这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争项目、超任务的现象竟普遍出现。

最早发现熊猫的宝兴县,由于多年来对森林的大量砍伐和对境内汉白玉的野蛮开采,造成洪灾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1964年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造成29人丧生,两个生产队迁徙;1966年的洪水又造成全县乡乡受灾,盐井区机关被淹,死亡13人。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主动开始退耕还林。全县退耕还林的土地达5万亩左右,在这些土地上出现了五个万亩林场,现今都已经郁闭成林了。

在国家还没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之前,1997年县委、县政府又提出了25度以上的陡坡地进行退耕还林的设想,中央有关部委前来调研时,县上曾制订了详细的规则。但是1999年10月四川省正式落实试点地区时,却没有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