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麦迪尔走过的春夏秋冬
44319300000030

第30章 词典

从小学开始,每个人都有一本以上的词典,对许多人来说,最长情的陪伴不是来自伴侣,而是一本词典。静静地放在家里或者办公室的某个角落,谁也不知道哪一天的哪一个字突然就忘了怎么读或者怎么写,这时候就找出一本跟了自己很多年,已经半旧的词典,仿佛与一位故友重逢,还是那么熟悉的感觉,是否还能记起书页中的某个标注是什么时候写上的?

上大学的时候我带了两本词典,一本是《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另一本是《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带来牛津词典自然是方便大学英语课和英语四六级考试用了,而汉语词典则为了不使自己遗忘文字,虽然进了一所理工科大学,学的专业也是纯工科,然而我并不想自己远离文字太远,带一本汉语词典在身边,总感觉文字一直陪伴自己,不至于生活只剩下冰冷的钢铁结构概念和弯弯扭扭的公式。

大一一来到学校就工工整整地把两本词典放在桌子上方的书柜里,高度刚好,坐在椅子上伸手能够到,这样我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翻翻了。那时候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用大学四年把《现代汉语词典》精读一遍以上,有些文字和词汇也许一辈子都用不上,但是起码我跟它们遇见过,我见过它们在中国伟大的语言文化中绽放的光彩。

然而大学终究是个以雄心开始而用无可奈何的叹息作为结尾的过程,它给大部分人的启示不是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而是使人在四年后赤裸裸地看到自己人性的全部弱点。当我今天坐在电脑前再次伸手够到那本三年多来从大学城跟我一路走到五山的词典时,发现我从来没有翻开过它哪怕一次,这本词典就这么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静静地待了三年多,我不知道它对我曾经的诺言有没有过什么期许,如果有,最后也心如死灰了吧。作为一本书,或许最悲哀的不是被翻得破破烂烂,而是每天在书柜上最显眼的地方却从来没有人翻开过,正如它三年多来一直被我视而不见。在我看来,无论什么书都有灵魂,因为它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只因它具有某种思想,它一存在就带有作者的思想,当它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被赋予了灵魂,书中的内容就是它的表达方式。当人读一本书的时候,领悟的不仅是作者的思想,同时也能感受一本书的思想,从它的封面、纸质到字体大小无不体现着书的灵魂,甚至多少人阅读了或者被谁阅读过的书也不一样,同样内容的两本书,一本是刚印刷出来还没有人阅读过的新书,而另一本则是泛黄的旧书,当你捧在手中阅读的时候自然不一样,或者一本书的精装和平装两个版本,阅读起来的感觉也大不相同。正因书有灵魂,我就越愧对这本词典了,我对书的阅读仿佛两个灵魂的对话,而对它的承诺便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许诺,至于说出了却没有做到就是欺骗,欺骗了书,也欺骗了自己,想到自己竟然同时欺骗了两个灵魂,心中的不安就更加浓烈了。

跟《现代汉语词典》一道放在书柜上的《英汉双解词典》也逃不过被冷落的命运,上了大学后发现学习英语根本使用不到词典。大学英语自然是随便应付就可以了,而英语四级也裸考过了,至于英语六级,刚开始雄心勃勃要考过,每日背英语六级词汇本,然而大学做事情时,总有一种浮躁,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没再多管这件事了,等到六级考试临近才拿出几张卷子来做,许多曾经学过的词汇已然相见如故而不相识,哪还有心思查那大块头的词典,直接用手机速查,所以也就用不上那牛津词典了。其实学英语查单词还是用字典查较好,一来解释详细、用法详熟,二来看纸质书更加使人专心,但是以上优点均抵不过考试的急迫性,此刻谁尽快得出解释就用谁。最后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六级终究没有考过,这场考试使我感触良多,不考不知道,一考方知自己的英语水平竟下降到何许地步,此后大学英语学完了,六级也没有再考,生活中几乎没有用到英语的地方,于是就再也不曾打开过英汉词典了。

在家里的书柜,数量最多的书籍应该是词典了。从小学到高中的种种词典我大多保留着,全放在书架上的一层,小学生词典、英语词典、古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等种类繁多,而每个种类又有数本,或者同一个版本的词典还有两本以上,因为每个姐姐都有一本,当她们高中毕业之后就留下相同的词典了。我最常使用的是《小学生汉语字典》、《成语词典》和一本现在忘了具体名字的英汉词典。

《小学生汉语字典》是小学大概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发的,小小的一本,红色封面,携带方便,这本字典陪我走过整个小学六年。记得那时候有一种关于字典的玩法,就是在书本上随便找一个生字,然后跟小伙伴们比谁用字典最先查到那个字。那时候我查字典速度慢,总是最后一个查到,我就常常纳闷,其他的同学怎么查这么快呢?后来我才知道他们略过一些步骤,直接在字典上面翻,翻到大概某个区间再找,很快就能找到了,而我则严格按照老师介绍的程序来,找到那一页的时候其他同学已经找到那个字了。我也学着这样,然而这个方法也许仅仅适用于小学生字典,后来用《现代汉语词典》后发现里面的内容实在太多,这个方法根本不适用,这种抄捷径的方法只能在那些小字典上用用,遇到了大字典还得老老实实走程序,从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似乎可以说明捷径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奏效,大多数时候还得老老实实该怎么走就怎么走。上了初中后小字典已经不适用了,我开始用新华字典,但是我总觉得还是小小的字典比较好用,所以上了初中我也把《小学生字典》放在抽屉里,查一般的字就用小字典,如果比较复杂则用新华字典,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用到小字典的情况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我把它带回了家放好,它对我来说的生命周期基本上算结束了。

小学时还有另外一本词典就是《成语词典》,这是一本蓝色封面的词典,我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用。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对成语十分感兴趣,常常拿来成语词典翻着看,由此学习了许多成语,每次语文考成语的时候我都会。那时候老师喜欢出填空题,在课堂上提问,先看看有没有人举手,如果没有就点名回答,我常常举手回答,每次都答对,其他同学就不用被点到名了,但是这样达不到老师的教学目的,她就要求我不能举手,我不举手其他同学也没人举手,于是老师便可以点名提问,点名的人多了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现在大部分成语已经忘记,但是这本成语词典对我的影响巨大。虽然它的使用频率最高,却不是破损最严重的,因为我对它实在喜爱有加,用起来自然小心翼翼。

至于那本忘了名字的英汉词典,在我看来则是最实用的了,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那是一本最为好用的词典,整个高中时代我都在用这本词典。虽然我的英语从来没有学好过,但评价一本词典是否好用的能力还是有的,这本词典上的解释没有《牛津词典》详细,但贵在恰到好处,不求全而求精大概就是对这本词典最好的形容了。然而我现在实在记不起那本词典的名字,而且在我认识的所有人里面也没见过谁有过跟我的这本词典相同的英汉词典了。现在想来那本词典应该是比较小众的吧,在我之前姐姐用着,后来留给了我,至于姐姐是在哪里买来的,我未曾问过,也就不得而知了。

这些词典都是我一直用着觉得好的,后来侄女侄子们逐渐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就把这些词典送给了他们,所以现在家里的那些词典大多是在我看来相对不好用的词典了。

初中八年级的时候我还买过一部电子词典,我已经忘了当时出于什么心态买了它,现在想想其实实在没什么必要,而且我用得也不多,因为真正用起来方便的还是那几本散发着书香的词典。

对许多人来说,词典应该是人生的第一本百科全书了吧,查询的时候常常会有意外收获,不经意间又学了一些知识。今天中午去饭堂吃饭,看到一个小孩子,背个大书包,手中提个平板电脑,估计是刚从补习班回来,我不禁感到惊异: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平板已经成了学习用具的标配?转而一想似乎也符合现实,如今许多小孩子小小的就会用互联网学习了,有什么不懂的直接拍照查询,上学带个平板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他们应该逐渐地不用纸质的词典了吧。据说以后孩子们上课也不需要课本,一个平板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学习过程,但我总觉得这并非什么好事,最好的书本还是纸质的,我这样想,每写完一本书都要自己设计封面并且排版好,然后拿到印刷社印几本,自己留一本,剩下的送给读者和朋友。至于电子书,写完后我就不管了,因为我实在不喜欢看电子书。

我拿出书柜上的词典,用纸擦拭去上面的灰尘,没有翻开,又放到书柜上,就让它静静地等着吧,岁月静好、一路同行也是一种守候。你有过多少本词典,现在他们都还好吗?你是否时常忆起它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