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4432500000013

第13章 开拓创新——开辟真理新里程(5)

从小培养创新的精神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你可以凭借对知识的掌握对问题有更多种解法,你能对一个旧故事给出一种新的解释……只要你是一个有心创新的人,创新就无处不在。

人人可以创新,创新不是发明家的专利。请记住,创新的关键是你要做个自信的人,做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有了这个意识之后,你自然会主动开发你的创新潜能,那时候你就是无往不胜的人。

冒险和勇气,创新必备条件

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是创新的第一步,哈佛人崇尚冒险、创业、竞争、个人奋斗……

创新不仅是人的理性思维活动的产物,而且同人的欲望、需要、热情、意志、冒险等非理性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尤以冒险为最。其实每一次创新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哈佛大学鼓励学生要有冒险精神,因为这也是美国文化的特点之一。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挑战,喜欢冒险,追求自由?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看美国早期的移民,这一切便不难理解了。

所谓“移民”,包括那些富于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的人,持不同政见的人,虽一贫如洗却有胆有识的人,铤而走险敢于承受艰难困苦的人,这样的人必然要寻求新天地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不断的发展。美国最早的先民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从英国移民而来的清教徒,他们乘着五月花号在海上经过颠簸和风浪才来到了美洲,他们喜欢冒险、开拓、接受挑战,他们具有孩子般的勇气,喜欢新奇和刺激,他们有许多新鲜的想法,也会以实际行动去实现。因此冒险和创新,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之魂。哈佛毕业生之一的罗斯福总统面对1929年经济危机冒险进行了“要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要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的“百日新政”改革……这种大胆尝试、喜欢冒险的性格正是哈佛提倡的创新精神所必须的性格特征。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危险过程大家耳熟能详,那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尝试,但是富兰克林的冒险精神让他在科技发明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一页。

美国人还希望把这种冒险精神灌输给下一代。哈佛大学作为冒险精神起源地,在传承民族文化这一方面从来不会落后。

大部分哈佛人都具有冒险精神,哈佛的教授可以去当公司经理,银行家也可能一夜之间改行当农场主。哈佛的学生们好动不好静,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事物,不断地改变环境,在冒险中寻求刺激;他们从来不满足于稳定的生活和一成不变的环境,喜欢运动、旅行、变换职业和四处迁居,有的甚至喜欢拿生命去冒险。

冒险是美国的精神,哈佛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勇气、胆识是人宝贵的精神品质,它既是大勇也是大智。创造力的发挥要无所畏惧,如果有所畏惧,创造力就发挥不出来。曾经有个哈佛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中学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他刷刷刷刷在黑板上写了四道题,让大家回去做。有个学生回家做第一道,很轻松做出来了。第二个题稍微难一点,也做出来了。第三道题确实有点难,做了不到一个小时也做出来了。第四个题他怎么也做不出来,他想:今天怎么搞的,平时无论多难的题我都能做出来,这个没道理做不出来啊。于是,他使劲做,直到东方发白,熬了一个通宵,他终于做了出来。第二天给了老师:“老师,我的家庭作业做完了。”老师第一个打勾,第二个打勾,第三个打勾,第四个虽然也打勾,但是打得非常凝重。

老师惊呆了:天呢!你怎么把这个题也给做出来了!因为老师在留作业的时候没有注意,把一个世界难题写在了黑板上,就是那最后一道题,这道题世界上还没有人能够解答出来,这个同学居然在一夜之间给解出来了。

你知道这个学生是谁吗?他就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高斯。我们可以想象假如当时老师告诉高斯这个题目是世界难题,至今还没有被解答出来,高斯也许不会那么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定要让自己把它攻克下来。创新的道路上也充满了风险,假如受到传统势力和保守势力的打击和阻碍而退缩,创新也只能是痴人说梦,因此创新者要有打破陈规陋习的勇气和胆识。

无所畏惧才能有创造。法国文学家法朗士曾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要想创造、创新、有所作为,就要有不怕劳苦、不怕失败、不怕讽刺、不怕被压制的勇气。假如你没有顶住各方面压力、大胆尝试的素质就与创新无缘。缺乏胆识,许多事情就不敢去做,好设想、好办法、好知识,只能滞留在大脑中,多年学习、工作的心血也会白费。有胆有识,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我们培养胆识,就是要给我们头脑中的智慧加上勇气,使头脑中的智慧成为具有能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智慧。

勇于尝试,敢于冒险,就意味着把握住了成功的机遇。试看天下财富英雄,都是有胆有识的人,想当年比尔·盖茨放弃哈佛大学学业,白手起家创办微软,是何等的胆识和魄力。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迈克·戴尔,在大学读书时就组装电脑卖,后来感到不过瘾,便开办电脑公司,其胆识是何等令人钦佩。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需要这种敢于创新、尝试的精神。在不断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将得到增长;在不断尝试中,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在不断尝试中,我们将攀上一个又一个智慧的高峰。

认识思维惯性

习惯成了规则,规则又成了教条,而一旦有了教条的束缚,创新的火花就再也难以出现,思维必然僵化。

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即愿意去做,其次就是要有创新的能力,所谓能力关键就是要有创新的思维。在了解创新思维之前,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思维,克服思维惯性对思维的桎梏。何为思维惯性?哈佛教授曾经给他的学生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向一位教授问道:“先生,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他先把左手中的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用右手做锤钉的样子。服务员拿出一把锤子,他摇了摇头,并用右手指了指放在柜台上的两个手指。服务员拿给他钉子,他点了点头。这时候,恰巧有位盲人进来。先生,请你想象一下,他将如何买到一把剪子?”“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就可以了。”教授从容地答道。

农民笑起来:“教授先生,您错了,其实,盲人是会说话的。”

故事很简单,却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聪明人为什么也会犯这么可笑的错误,这难道是偶然吗?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情况,原因就在于受到了惯性思维的影响,人们常常会无意识地成为惯性思维的俘虏。惯性思维是普遍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它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从不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习惯于别人就是这样做的,或者是自己向来都是这样做的,长此以往,习惯就成了规则,规则又成了教条,而一旦有了教条的束缚,创新的火花就再也难以出现,思维必然僵化。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也是这样,惯性思维往往成为创新最大的障碍,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和束缚,总是跳不出既定的框框。因此,要创新,关键就是要打破惯性思维的枷锁。那么,常见的惯性思维方式有哪些呢?

1经验型思维

经验是指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掌握的规律或技能,是主观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经验是相对稳定的东西,是对过去的一种体验,如果总是相信经验,就会削弱想象力,造成创新思维的严重不足。常见的经验型思维的表现是:用经验解决问题,不调查、不咨询、不论证、不讨论,将个人经验当做处理问题的依据,从局部出发,从过去已经取得的体验出发。

1826年,有机化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被提取的液体中有一层刺激性的褐色液体浮在上面,于是他在没有任何验证的情况下,想当然地根据自己以往接触“氯化碘”的经验,在此瓶标签上贴上此名,且不再过问或深究。同年,法国青年巴拉尔却从这瓶液体中发现了新元素——溴,并向人们介绍了发现过程。这时李比希才用那瓶被他命名为“氯化碘”的液体作试验,结果证明那上层液体正是溴。

2群体型思维

自己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与多数的意见、看法一致,这就是从众型思维模式。人是一种群居型动物,我们一贯受到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教育。从众,使得自己有把握感,更有自信,有更安全可靠的感觉。

有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将4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每天喂很少食物,猴子饿得吱吱直叫。数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去,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热水烫得全身是伤,当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同样被热水烫伤。于是猴子们只好望“蕉”兴叹。

又过了几天,实验者换了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也想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他3只猴子制止,并告知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当这只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但剩下的两只老猴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另一只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实验继续,当所有的猴子都已换过之后,仍没有一只猴子敢去碰香蕉。虽然热水机关虽然取消了,而被烫伤留下的记忆形式的“组织惯性”束缚着进入笼子的每一只猴子,使它们对唾手可得的美餐视如禁区,谁也不敢前去享用。

这就是群体惯性形成的过程。一个人越是融入社会,就越会无形中形成一种群体性思维,这种思维力量是巨大的,假如你不能有意识地去抵抗它,你也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违背自己的意志而转向他人的意见。

3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是指思维沿着一定的线形或类线形的轨迹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简单地说,线性思维就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

美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用圆珠笔写不出字来,于是美国航天局决定划拨100万美元的专款攻关。研究是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结果不用说,大家也能够猜得出来,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专用的“太空笔”。庆祝之余有位官员突生疑问:苏联航天员在太空中是用什么笔写字的呢?一批精干的谍报人员被派了出去,答案很快就有了:苏联航天员用的是铅笔!

线性思维模式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把多元问题变为一元问题。客观对象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是多元的,线性思维模式要求把其中一个问题突出,把其余问题撇开,或者把复杂问题归结为一个简单问题,然后予以处理;第二,用一维直线思维来处理一元问题,使之成为具有非此即彼答案的问题,并排除两个可能的答案中的一个。

比如说魔术表演,不是魔术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我们的思维过于因袭习惯思维,想不开,想不通,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布袋里奇迹般地出来了,我们总习惯于想他怎么能从布袋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布袋下面也可以做文章——装拉链。

贝弗里奇在其《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解释了惯性思维:“我们的思想多次采取特定的一种思路,下一次采取同样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一连串的思想中,一个个观念之间形成了联系,这种联系每利用一次,就变得越加牢固,直到最后,这种联系紧紧地建立起来,以至于它们的连接很难被破坏。这样,正像形成条件反射一样,思考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我们很可能具备足够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然而,一旦采用了一种不利的思路,问题考虑得越多,采取有利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小。”

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扩展视角、打破定式。

思维的惯性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对于创新而言,它更多地展现出不利的一面。有意识地排除思维惯性,克服它对思维的桎梏是运用创新思维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