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4432500000017

第17章 社会责任——超越小我成就大我(1)

你与哈佛人根本区别在哪里?哈佛人告诉你,他们更具有社会使命感,他们能够超越小我,以社会众生的幸福为自己的使命,所以他们选择成才之前先成人,成人之后必成仁,用爱心、同情心回报他人、回馈社会,超越小我,从而成就大我。

哈佛精英第13课:回馈社会,成就大我

哈佛商学院的第一课

有人说在哈佛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不错,在哈佛,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本身就蕴涵着对做人的要求,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哈佛商学院的第一课是什么?这首先要从哈佛大学商学院一个毕业生的故事说起。

哈佛大学商学院有一个毕业生,就是原来美国证券交易所的主席,他给哈佛捐了2000万美元,这2000万美元专款专用,用来在哈佛商学院开设一门课程,中文叫做“管理决策与伦理价值”。这门课程成为哈佛商学院所有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课程,为什么商学院刚刚入学的新生要来上这门课呢?这是因为出于这样一种理念:哈佛商学院的目标是培养企业的领袖人物,但是如果一个MBA缺乏良好的企业伦理标准,那么他学到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本领越多,水平越高,他可能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因为他能量很大,领导的企业很大,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相对也较强。所以它要给所有的商学院新生来上这样一门课程,希望他们从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伦理准则。

哈佛大学商学院被誉为是培养企业家的摇篮,美国许多企业家都出自哈佛商学院。商业伦理学为哈佛商学院学生的第一课,也是这些未来的企业家们从哈佛课堂上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即今后如何出色地服务和回报社会。正如哈佛的一位教授所谆谆教导的那样:“你们在知识上虽然得到了最好的教育,但道德上的修炼却是没有止境的。你们知识广,能力强,对社会的贡献应该更大。”

在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分析课上,曾经有过这样一道题供学生们讨论:

一个著名的登山队多年来攀登了无数的高山,唯一的遗憾就是从来没有登上喜马拉雅山,因此他们把征服喜马拉雅山当成了最高的目标。他们经过多年的筹备,终于开始攀登喜马拉雅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距离顶峰不远了,但他们发现了一名奄奄一息的登山人员,是另一个登山队遗留下的。这时这个登山队长要做一个决策:我们这十几人走到半山腰了,是把这个人抬下去,破坏我们登山队的计划,还是把这个人放在这儿,继续登山?或者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你是这个登山队长,你将作何选择?这个案例对你如何经营企业,如何做人,有何启示?

据说这个故事在哈佛商学院是个经典故事,每一届的学生在第一个学期都要听这个故事,每个新生第一个星期要谈的也是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形象,它说明了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往前冲的时候,必然要遇到一些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问题,那这个时候,你该作什么决策?

对于该案例本身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最好,不是本文在此探讨的根本目的,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从这个题目本身所反映的哈佛教育的一种理念,即它在商业利益面前对道德、人性的关怀。有人说在哈佛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不错,在哈佛,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本身就蕴涵着对做人的要求,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安然事件暴露出商业中的腐败,金融海啸暴露出金融业的贪婪自私,这些使企业的道德操守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执全球商学院牛耳的哈佛大学商学院,一群即将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学生,破天荒签署了一份名为“MBA誓言”的道德誓言,承诺不会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做出损害别人的事,要做一个有益人群的商业管理人。

哈佛商学院的课程无疑仍以教授“赚钱之道”为中心,但哈佛对于开办有关道德操守的课程有很浓厚的兴趣。人们以往或许会把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视为通往“发达之路”的跳板,但现在有些商学院的教授强调新一代的情况已出现转变。他们指出现今的准毕业生明显更加关注商业机构对社会、雇员生活及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哈佛的情况是:学生主动制定了这份专业守则,就正如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同样要遵守各自界别的守则一样。

这只是哈佛商学院的故事,在其他学院,尤其是那些对职业道德要求较高的专业中伦理课被看做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比如医学院、法学院。哈佛对其学生的教育就是,要有纯洁的职业道德守护良知,使哈佛造就对社会有益的人,而不是危害社会的“精英”。

今天我们每个人从事的职业都与他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强调社会责任、强调职业道德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假如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而无视他人的利益,他也就没有资格再存在于他生活的群体中了。

小气的盖茨,慷慨的捐赠

很多人认为哈佛人属于“社会精英”,那“社会精英”与一般的人才区别在哪里呢?哈佛人告诉你“社会精英”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你可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总资产有多少?510亿美元,而且连续11年蝉联榜首。在一般人看来,如此富有的人生活肯定阔绰,根本不会把小钱看在眼里。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一次,比尔·盖茨和一位朋友乘车前往希尔顿,由于去迟了,找不到普通停车处。如果停放在贵宾停车位上要多花12美元。“这可不是个好价钱。”比尔·盖茨不同意停在贵宾停车位上。“我来付。”他的朋友说。但由于比尔·盖茨的固执,汽车终于没有停放在贵宾停车位上。

是什么原因使盖茨不愿多花几元钱将车停放在贵宾停车位上呢?原因很简单,比尔·盖茨作为一位天才商人深深懂得花钱应像炒菜放盐一样恰到好处。哪怕只是很少的几元钱甚至几分钱,也要让每一分钱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但是就是如此“小气”的人对社会的慷慨大方却无人能及。20世纪结束前,盖茨一次捐献了20亿美元,更新了美国所有中学图书馆的电脑。2004年前,美国《商业周刊》评选50位最慷慨的美国现代慈善家,盖茨以累计捐款256亿美金而名列第一,这些捐款已占了他个人财富的60%,他还多次表示,在他的有生之年,要把自己价值400多亿美金的全部财富都捐献给社会。

我们知道比尔·盖茨在哈佛念到大二还没有结束就出去打拼天下了。但是近几年,他成立了儿童基金会、妇女基金会等,在各种场合捐款。为此,哈佛董事会认为,比尔·盖茨已经成长为一个有人文精神的人,一个懂得用道德和良知面对世界、知道用自己的智慧和财富回报社会的人,这符合哈佛的“为增长知识和智慧而进来、为服务国家和同胞而出去”的理念,因此,哈佛大学于2008年授给他一个“荣誉学位”。

其实在盖茨捐赠的背后支持他的是强大的美国社会捐赠传统。

捐助是美国社会公德心的集中体现。美国人的捐助几乎是天文数字,每年捐献的钱相当于丹麦、挪威、沙特阿拉伯这类国家一年的生产总值。

1991年,美国人捐出1168亿美元;1992年则上升到1243亿美元;1996年,增加到1507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当年土耳其的全年生产总值,相当于中国大陆的全部外汇储备。

绝大多数的美国捐款不是来自大富翁或名牌大公司,而是来自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每月几元、几十元的固定小额个人捐款。据统计,美国每年上千亿美元的捐款,捐献的70%来自普通人。

在这样的土壤中创建起来的哈佛大学,尽管是私立学校,但是也把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要求学生对公共事务要保持强烈的责任感,教育学生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全人类。因为哈佛人未来是美国的、社会的,也是世界的向导。哈佛人属于“社会精英”,那“社会精英”与一般的人才区别在哪里呢?哈佛人告诉你“社会精英”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靠拼搏为社会创造财富,而自己也拥有财富的人,诚然令人羡慕,但是在拥有财富之后不忘回报社会,不断增加自己内在财富的人,更令人尊敬。财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富豪们的财富也是来自社会,当他们享受比普通人多得多的财富时,他们也就负有比普通人更多的回报社会的责任。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人生目标无论成功与否,都能给人一种原动力,不仅能够让人“成人”更能让人“成仁”。相反,假如一个人只是以个人享受为奋斗目标,不能把社会理想、社会关怀与个人实现结合起来,那他就会“小富则安”,人生之路不会走得很远,就会容易满足,人生奋斗的动力不足,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有限。一个人假如能够突破个人实现、个人享受,在成就小我的基础上关照社会,恩泽众生,才能够成就大我,名流千秋万代。

然而这样的品质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需要从小开始培养。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定。举几个例子供参考:

(1)参加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表现。有的人在亚运会、残运会当志愿者表现突出,有的人在环保活动中积极参与并有所成就,有的人参加青少年国际会议提交有价值的议题并在会议中大胆阐述自己的主张。

(2)长期坚持义务活动。有的人坚持每周去敬老院义务帮助老人,有的人在网上给西藏的学生编写教材、录制磁带,有的人组织募捐给贫困地区的家庭打井,解决饮水问题。

(3)担当某项活动的组织者、创意者。比如组织学生公司,推销商品,用赚到的钱捐助某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一句谚语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对于每一个志愿者个体而言,因为胸怀着愿望和信心,因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便如同一滴水,恒久反射着太阳的光辉,人生从此不再平凡。

爱心不分贵贱,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爱心。只要你有一颗同情心、一颗回馈社会的爱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够了。最关键的是:不管你的能力如何,你的心中一定要有这样一颗种子。

人生必修课:做义工

哈佛大学曾拒绝过许多高分申请者,原因是他们没有服务社会的精神——从未参加任何志愿活动。哈佛要培养的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人,知道向社会贡献,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人。

哈佛的校门上刻着这样一句铭文“为增长知识和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哈佛始终坚持一贯的原则,它所培养的人必须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因此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哈佛学生的必修功课,学生们在学习期间绝大部分都坚持对社会的义务服务,到附近的老人院去照顾老人、帮助料理生活,有的人则去中小学辅导功课,或到医院去做看护,也有的给新移民辅导移民法……在哈佛,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也是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指标。

李喆进入哈佛后在第一学期选了4门课,经济学、计算机、英文写作和一门叫“时间”的理论物理课。这些都属于必修课。在哈佛本科的32门课中,有25门是必修课,包括了英文、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艺术等10大类。其余的7门课属于选修课,哈佛为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共有2000多门,厚厚的一大本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偏门你想都想不到,比如作曲和服装设计等等。要想充分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你可以一辈子待在哈佛校园,永远不毕业。不过,谁替你付学费那只有另说了。

4门功课已经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大量的课下阅读材料和计算机编程作业,使得李喆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他的睡眠时间平均每天也就5个小时左右。幸好他在大西洋学院学的一些课程被哈佛所承认,他可以免修3门功课,他计划用4年的时间读一个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学士学位。

哈佛的新生,都有一种紧张劲儿,大家都非常拼命地学习。因为刚进校门,谁也不愿意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被别人看不起。尽管如此,在繁忙的学习中,李喆还是挤出时间来做义工。每个周末,他都要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教华人和华侨们学英语。除此以外,他还担任哈佛毕业年鉴的编辑设计工作。

年鉴上面有一年中学校发生的各种事情,有每个学生的照片、个人资料以及自己的留言,学生们给老师和学校的评语和留言也写在上面,厚达200多页。但是所有的工作,包括收集资料、编辑、设计、排版和校对,甚至15000多英镑制作资金的筹集都全部由学生们独立完成,学校不给他们一分钱。李喆的主要工作是电脑编辑和设计排版,为此他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却干得津津有味。

李喆在学习压力如此之大,功课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做义工,而且乐此不疲,这是因为进入哈佛需要你的社会履历上有社会服务的记录,毕业走出哈佛也需要你有这样的记录。

哈佛的学生不管学习有多忙,都会积极地参加到各种社会志愿者行列,这不仅是哈佛大学考察学生成绩的一个方面,也是哈佛大学对其所培养的人才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更是美国社会的一个传统。

做义工是美国社会的良好传统。所谓义工,和我国的志愿者类似。哈佛的这一做法源于美国社会的文化传统。美国人教育他的孩子们要靠努力达到成功,实现自我、回馈社会,因此一个人成功之后的一项重要事业就是将财富馈赠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你受教于社会,就应当回馈社会。所以美国社会和许多公司、机构设立了成千上万的助学金鼓励美国学生投入义工活动。

哈佛认为鼓励学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且对他们自身人格的健全发展也有着很积极的意义。哈佛大学黄万盛教授曾经讲了以下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华籍学生考了美国统考的满分,他满怀信心地填了五个志愿,都是美国一流的大学,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但是,最后这五所大学没有一所录取他。原因就是这名学生还像在国内一样,苦读数理化,没有参加社会工作的经验,他的社会能力一栏的成绩为零分。

通过这个故事,黄万盛教授告诉大家,在哈佛,人文教育根深蒂固。这个“人文”,就是一种素养。哈佛大学曾拒绝过许多高分申请者,原因是他们没有服务社会的精神——从未参加任何志愿活动。哈佛要培养的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人,知道向社会贡献,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人。智力才能、领导才能、社会责任是哈佛大学在录取学生时定下的三条重要衡量标准,其中社会责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所谓社会责任,看的正是申请者参加过多少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是否充满仁爱之心。比如你有没有到社区为老人服务、到医院做义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