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4432500000019

第19章 社会责任——超越小我成就大我(3)

哈佛学生沈梦说,他的梦想就是用奉献精神感染其他人,成为精神领袖和人道主义者,比如去非洲进行国际医护援助,即使要冒险,也要拯救人的生命。

哈佛把服务于社会而不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当做做人的目标来塑造人才,让每一个天才都在社会的源头活水中汲取永不枯竭的动力。

做一个善良的人,让爱心温暖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的心;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让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幸福之上;做个有奉献精神的人,尽自己的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自己生活在更多人的心中。

哈佛精英第14课:雏鸟反哺,学会感恩

从哈佛图书馆的故事说起

泰坦尼克号永远地沉没了,但是一座哈佛最大的图书馆树立起来了。哈佛人来了,抱着对知识、对母校、对真理的敬仰;哈佛人走了,带着真理和感激到社会中去创造财富;哈佛人又回来了,依然带着对知识、对母校、对真理的敬仰……

哈佛大学拥有大大小小90多个图书馆,在这些图书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坐落于哈佛校园中央,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建筑风格犹如林肯纪念馆。这座图书馆名为“哈里·韦德纳纪念图书馆”。知道哈佛的人,不能不知道韦德纳图书馆,知道这座图书馆的人不能不知道泰坦尼克号上关于哈佛人的故事。

哈里·韦德纳是哈佛1907届校友,他的父母是当时两个巨商的后代。家境殷实的哈里在哈佛读书期间迷上了藏书。大学毕业后,他并未继承祖业,却很快成为颇有名气的藏书家。1912年3月,24岁的哈里赴英国伦敦出席几个藏书拍卖会,同时与父母一道参加“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处女航。接下来就遭遇了那起著名的海难。根据“女士和小孩”优先的原则,哈里的母亲和女仆得以优先登上救生筏,而哈里和父亲一起遇难。

说也怪,年轻的哈里在23岁时就留下一份遗嘱:日后倘有不测,将其所有遗产留给母亲。深明大义的韦德纳夫人目睹爱子和丈夫葬身冰海,她悲痛之余,命令在欧洲的仆人,不管拍卖会上书价有多高,定要购进儿子生前想收藏的全部书籍,随后韦德纳夫人向儿子热爱的母校捐款200万美元,修建了这座纪念图书馆,并将哈里生前珍藏的3500册稀世图书捐献给该馆。考虑到哈里的祖父和父亲均为当地名人,韦德纳夫人特地要求把图书馆取名为“哈里·韦德纳纪念图书馆”。该馆现有藏书320余万册,平均每年还增加6万册,是哈佛众多图书馆的“老大”,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科学图书馆。

韦德纳及其母亲对哈佛的捐赠,使哈佛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让世世代代来到这里的人受惠。哈佛的图书馆分馆像细胞分裂一样,越来越多,而统领所有图书馆的标志性主馆,就是位于哈佛校园中心地带的韦德纳纪念图书馆。什么是伟人?伟人就是他为后世作出的贡献能够惠及千秋万代。韦德纳和他的母亲成就了哈佛,也成就了自己。

泰坦尼克号永远地沉没了,但是哈佛最大的图书馆树立起来了。哈佛人来了,带着对知识、对母校、对真理的敬仰,哈佛人走了,带着真理和感激到社会中去创造财富。哈佛人又回来了,依然带着对知识、对母校、对真理的敬仰,他们不断地壮大着这个学校,发扬着哈佛人的精神和传统。

2008年,哈佛大学获得了历来最大的单笔捐款——一名商学院校友捐出1.25亿美元给母校,用以资助新成立的生物工程学院。捐出巨款的是瑞士第二富豪、经营医疗设备的维斯。这笔捐款将用于重点研究合成生物学新兴领域的技术、新型生物材料和器械,以及促进器官康复的生物防治技术。

捐款人维斯1965年在哈佛商学院获得商业管理硕士学位,是一名工程师兼企业家,现为总部在瑞士的医疗器械公司“Synthes Inc”的董事长。维斯在声明中说:“我很高兴能有此机会以如此有意义的方式作出贡献,我深信这方面的发展能改变科学和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你可能为以上两个事例中哈佛学生展现出来的感恩之心所感动甚至震惊。假如你知道在哈佛的校园里到处是其学友们捐助而建成的建筑,到处是因校友的资助而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到处都有因校友的捐助而取得的科研成就时,你就不会这么大惊小怪了。我们知道哈佛诞生于捐助,从哈佛先生始,捐资助学之风,就成为了哈佛学院的传统,捐助也成为哈佛这所大学壮大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比如,福特基金会2006年一年对哈佛的捐赠就达到5000万美元。除了平时的其他捐赠之外,比尔·盖茨和夫人梅琳达·盖茨创立的基金会在2006年对哈佛的一次性捐赠达2600万美元,2007年在比尔·盖茨获得哈佛授予的法学博士荣誉学位时再次进行捐款。众所周知,美国最好的大学全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最大的家底儿就是捐助基金。这些基金,主要是校友和其他慈善人士捐赠,学校将之投入股市生息,所得利润再用于学校的运营经费。在2008年,哈佛的捐助基金达到369亿美元。

哈佛学生几乎人人都能从校友和其他企业家那里得到资助,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他们并不认为接受别人资助是一件多么丢面子的事情,因为“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理念不仅是哈佛的运作机制,也是哈佛学生自身对金钱和社会责任的理念。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让哈佛人有了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这里有一组关于哈佛接受捐赠的数据:哈佛学院建校时殖民政府年拨款400英镑,加上哈佛先生的捐赠,到独立战争时学院基金连同地产租金不足1700英镑;独立战争结束之后10年,哈佛大学的基金超过18.2万美元;至1800年达24.2万美元;1909年达2000万美元;1971年已超过10亿美元;2008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最新的“美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哈佛大学因造就了50名在世的全球亿万富豪而名列榜首。由于培养了众多富豪级的校友,哈佛也因此而成为全美接受捐赠资金最多的大学,至2008年哈佛获得的捐助金额高达369亿美元,而这些钱又会用在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环境、设备上,即再次回馈给学生,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样哈佛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资金运作模式。

曾经在哈佛学院和哈佛商学院两次获得学位的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查理德·达尔曼说过,哈佛灌输的是“人人必须有所贡献”观念。哈佛培养出来的人不但回报社会,也从来不忘感恩母校,回报母校,以自己的力量让更多像自己当年一样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哈佛大学的校友毕业后有近一半的人会回来为学校的继续教育提供捐助。这个数字并不是骇人听闻,是经过权威机构调查的结果。据调查,哈佛大学的校友捐赠率为48%,校友捐赠率是以每年捐赠校友人数占校友总人数的百分比进行计算,以此衡量校友对学校的忠诚、热爱和感激,反映校友对母校教育成功的认可。

美国的主要名牌大学都是私立的,靠捐款运转。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每年的预算都达几千万美元,绝大部分来自社会各界捐款,其中很大部分来自本校毕业的学生。这些私立大学的校长,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募捐。著名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都是以捐助人的名字命名的。杰出教授的荣誉头衔,也会冠以捐助人的名字,名目繁多的助学金更是列在某某人的名下。甚至是校园中的一棵小树,旁边也许有个精致的铜牌,说明是某某人在某某时捐助的。特别是作为公益事业的图书馆,社会各界和私人捐助图书、磁带、录像带、各种文献资料的,更是不计其数。

佛教中讲究轮回,它告诉人们,假如你行善,你就能够得到善报。从空间的无边无际和时间的无限轮回而言,这真的可以实现。因为假如人人能够行善,那人人在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会有人伸出援手帮助你,你也就得到了善报。在美国,在哈佛,形成了这样一种“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社会文化机制,社会和个人都能从中受惠。

我们每个人都无形中受到别人的、社会的恩惠,若干年后,当你有所成就的时候,你就会回首,想起两个字——感激。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你、培育过你的人。而且你也要学会感激你经历过的人,那些曾经对你有过恶意的人。生命在于成长,成长无论以任何形式呈现,我们都要学会感激,而懂得感恩的人也是幸福的。

哈佛与耶鲁的“恩怨”

哈佛与耶鲁之间的较劲不是出于恩怨而是出于敬重和爱,它们本着对真理的爱和追求,表达着对社会的回馈之心,探寻着对社会的感恩之路。

每年无论是哈佛人还是耶鲁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关注以下这些信息:一年一度的全美高校排行榜谁是第一,耶鲁还是哈佛?一年一度的橄榄球比赛,谁是第一,哈佛还是耶鲁?一年一度的新生录取率,谁低谁高,耶鲁?哈佛?同时被两校录取的优等生,选择两校的比例如何?

这些不想掩饰的关注显示着一个彼此心知肚明的事实:从耶鲁诞生的那一天起这两个学校就有较不完的劲。耶鲁与哈佛双峰对峙、互相较劲说来话长,回顾这对欢喜冤家的故事,你会有意外的发现。

1耶鲁,哈佛的叛逆“儿辈”创办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是美国的高校之母,所谓“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说的是哈佛建校比美国建国还早。而要说起建校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之成立,还要从哈佛大学的一批毕业生说起。17世纪下半叶,哈佛大学的办学越来越脱离清教徒教义,走向学术自由化。这引起了部分哈佛大学毕业生“叛逆”儿辈们的强烈不满——认为母校所传授的“神学”不够纯正。可院方并没有理会他们的要求。

无奈之下,这些人于1701年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镇另建了一所学院,把它取名为康州联合学校,并推举哈佛大学毕业生亚伯拉罕·皮尔逊做第一任校长。1718年,另一位名叫考顿·麻特的哈佛毕业生给这所学校起了一个新校名“耶鲁学院”,以感谢英国商人伊莱休·耶鲁对学院的慷慨捐赠——价值562英镑的物资和417本图书,耶鲁从此诞生。

在后来近40年的岁月中,美国只有这两所大学。自1740年以后,才有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的陆续加盟。摆脱哈佛的影响,确立自己的文化个性,对于耶鲁的独立、发展至关重要。

有趣的是,麻特本人却不受哈佛大学的青睐,他一直渴望成为哈佛大学的校长——他的父亲曾出任过哈佛大学代校长,但是麻特却两次遭校董事会拒绝。对此,麻特一直愤愤不平。

学术上的分歧,让耶鲁从哈佛中分离出来,那些可爱的人们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精力和财富,在美国树立起了又一面真理的旗帜,这种较劲、天真、淳朴,展现着知识分子独立而清高的人格。

2惺惺相惜的对手

随着岁月的流逝,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之间在办学思想上的“恩怨”越来越小,却在体育竞赛上的“恩怨”越积越深。

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之间的年度橄榄球比赛,一直是两校学生的盛事。或是哈佛的学生去耶鲁,或是耶鲁的学生来哈佛,每年更替。比赛的中心看似是一场橄榄球比赛,其实是两校的学生互相揶揄、竞争的游戏,从任何一个层面上看都颇为热闹而且精彩。比如说每年聚会前,两个学校的学生组织都会给本校的学生制作好嘲笑另一所学校的T恤衫。于是从衣服上就可以看到剑拔弩张的味道。客座的那个学校的学生还会努力地嘲弄另一所学校引以为豪的雕像和建筑。比如哈佛坐像被耶鲁的学生喷满白色剃须泡沫。当然还有更加精致的玩笑。有一年,耶鲁的学生仿制哈佛的校报,从版式到纸张,无不惟妙惟肖,而报道中则七分真,三分假,却往往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来个胡说八道。不过粗一看实在不易看出那是一份假的报纸。当然如果是哈佛学生去耶鲁,自然也会带上假冒的耶鲁校报,从当地的治安到学监因为收集儿童黄色图片被捕,都是嘲笑一把的好题材。当然重头戏还是那场橄榄球比赛,于是巨大的赛场上一边都是蓝色飘飘的耶鲁旗帜,一面都是紫红遍地的哈佛招牌。两边摇旗呐喊,蔚为壮观。不仅橄榄球可以比一比,连球场休息间的校乐队和拉拉队表演也都值得大大地较量一番。如果哈佛的校队赢了年度比赛,则在这一年中哈佛的学生都感到压着耶鲁的学生一头。相反,如果是耶鲁的校队赢了年度比赛,则在这一年中耶鲁的学生都感到得意扬扬。像这样看重一场赛事的学校,在美国只有哈佛和耶鲁两家。

不过,虽然两校看上去彼此谁也瞧不上谁,但是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的分明是惺惺相惜的承认和友爱。台上打架,台下握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耶鲁的学生如果当天不回去,都会住在他们哈佛同学的寝室里,反之亦然。其实,那些把学校荣誉看得最重的学生往往是对陌生的校友最热情友善的一群。

3值得敬重的对手作为哈佛对手的耶鲁,在许多方面都希望能建立一个新的独立传统。所谓“耶鲁精神”至今仍被理解为一种为争取个体的独立、为维护学术自主,即使付出再多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可以说与美国当初的立国精神十分吻合。然而,耶鲁多年来所坚持的这种固执原则,虽然使其获得美名,另一方面却也造成经济上极大的损失。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越战期间,美国政府下令:凡是自称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战者一律不准领取助学金的资助。当时美国诸多名校——包括哈佛及普林斯顿——全都遵照政府的指示行事。唯独耶鲁坚守学术独立的一贯作风,仍继续以申请者的成绩为考虑助学金的唯一原则,完全漠视政府的规定。结果,耶鲁因此失去了来自联邦政府的一大笔基金,经济上几度陷入困境。虽然如此,美国的知识分子把耶鲁校长布鲁斯特当成文化英雄。至今许多人仍念念不忘他当时所说的一段话:

“最终,一般社会上的人士将会了解:只有在学校拥有全部的自治权、每个教师及学者皆有研究自由的条件下,整个社会才会有完全的自由与平等,这也正是耶鲁的真正完整精神所在。”

布鲁斯特校长因此赢得了哈佛人士的肯定。其中尤以哈佛校长巴克在布鲁斯特葬礼中的发言最为中肯:

“身为耶鲁校长,他赢得了我们所有当校长的人的尊敬。我敬佩他,尤其因为他很成功地提升了他的大学的学术品质;对于他在混乱的六十年代后期能够领导耶鲁顺利地过关一事,我感到敬畏——可以说,那种领导作风和那种杰出表现是其他学校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