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4432500000028

第28章 拥有梦想——让生命不息(5)

还没等父母张口谈学费,丹尼主动请求,不必再为筹集学费犯愁了,他已经向有关的机构申请资助,如果获得批准,就可以去印度留学,钻研佛法,那样可减轻家里的负担,印度的环境也更有助于学习,一举两得。听到这番话,丹尼的父母目瞪口呆,全傻了:这哈佛是怎么回事,才一年的工夫就让一个体贴懂事的孩子走火入魔似的变了个人,成了愚蒙固执的玄奘?

其实,这个想法是丹尼在进入哈佛以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的。从丹尼懂事以后,他十几年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进入哈佛为目标的。除了上学读书以外,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丹尼都必须学琴、学画、学踢球、学游泳,不为别的,只为增强进入哈佛的竞争能力,就连回馈社会、服务大众的课余之后做的义工,也是为了满足哈佛对学生的要求。没有神圣,没有乐趣,只有赤裸裸的功利,这让丹尼感到非常痛苦。丹尼不能理解,趋利避害的确是人的本能之一,但是人活着仅仅就是为了满足生物的本能吗?如果没有功名利禄这些好处做动力,一个人究竟还能走多远?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佛学的兴趣让丹尼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去印度的信心。

做父亲的冷静下来,认真听完了儿子的想法后,不仅理解了儿子,而且很感动。其实人在年轻的时候,谁没有一些功利之外的理想呢?谁没有对于真理的渴望呢?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功利就占据了全部的理想和渴望,推动着自己走上了以“好处”为目标的这条路。行色匆匆疲于奔命,蓦然回首,不能不百感交集啊。十九岁的丹尼,敢于抛弃利害的算计,坚定地走向理想之路,身为过来人,除了为儿子祈祷祝福给他支持外,还能做什么呢?

在哈佛自由、包容、求实、和提倡个性、鼓励独立思考的学术气氛的熏陶下,丹尼看到了过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性:把向着功利无限开放的心思意念,转移一部分用来追求真理,认识真理。

每个人都是鹰,能飞多远,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只有一个方式,对幸福的追求也不一定只有一条道路。由此可见,哈佛神学院的那位学生,并非怪人,而是真正的大智大勇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呼唤,听到的都是旁人在耳边的乱吵。

在我们的身边,至今还有人常常喜欢拿“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的名言抒发自己远大的志向。其实,想当元帅的士兵,也许是个好兵,但不一定永远是个好兵。你可以问,当得到了元帅之位后,他还有什么理想呢?也许没有了,所以就不再努力了,套用武侠小说里的一句话,就是对于一个高手而言,最可怕的事情不是遇到比他更厉害的人,而是天下再没有他的对手。因为对手就像一个目标,有目标就有动力,就有活着的意义,一旦失去了目标,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和活着的意义。那么如何让这个目标永远立而不倒呢?那就是要把自己而不是别人当做目标,要在心中有一个理想和信仰,而不是某个职业,这样就有了一个精神上的终极目标,你就不会因为物质上的满足而使人生停滞,不会因为物质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抱怨终生,因为心中有一个信仰,即使生活艰辛,你也能在苦中享受到乐趣;即使生活富足,你也能得到不竭的动力。因此,武侠小说里也说:一个高手,真正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在现实中,一些学生考上了大学,就认为已经把将来的饭碗捧在手里了,这样,一跨进大学门槛,高考时的奋斗精神也就开始消退了,于是大学期间不再学习,不再有明确的目标。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又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再次迷茫:什么适合我,我该选择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他们左右彷徨却不能找到答案,最终让青春在徘徊中流逝。

其实这些状态,正说明了人的理想的缺失,对自我认识和信仰的缺失。一个真正有信仰、有追求的人,以对实现人生意义的终极目标为志向,通过职业、理想等来体验人生、充实自己、挖掘自己、实现自己,唯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真正的大成功。

你有理想吗?你有一个怎样的理想?你能从你的理想中获得什么?除了金钱,是否还有幸福、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一种信仰?无论是怎样的,我们工作都不仅仅是为了工作。

明确自己的爱好

如果你没有爱好,就要去找,找不到就不要罢休。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一个人把他的所爱确立为一个理想、当做一份事业的时候,他才能从中获得满足,才能有所成就。一般来说,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目的就越明晰,动力也就越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爱好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都不清楚,那他就无法把精力集中到一点,把热情投入到一项活动中去,或者因为没有目标而犹豫不决,这样的人最终会一事无成。

毕业于哈佛大学,因与H·E·瓦尔默斯一起阐明癌症起源的机理、发现癌基因而于1989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的毕晓普就曾经因为不能确定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而在选择职业理想时遇到了很多艰难和曲折。

毕晓普出生于美国宾州的一个小村庄,童年是在教堂的钢琴、风琴和唱诗班度过的。毕晓普在一所只有两间教室的学校上到初中毕业,没有上过科学课。他就读的高中,学校规模也很小,60多个学生中考上大学者屈指可数,只有他一人成为科学家。

上大学时,毕晓普想过要当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小说家,偶尔也想过当医生,但从来没有想到会成为科学家,他甚至不知道科学家是个怎样的职业。

一天,毕晓普与化学教授谈起有志从事学术研究。教授说,那你就上哈佛吧。孤陋寡闻的毕晓普问:“哈佛在哪儿?”“在波士顿的某个地方吧。”于是,毕晓普找到了哈佛的地址并申请上医学院。毕晓普被哈佛录取后,甚至写信给哈佛,说他无法在哈佛和同样录取他的宾州大学之间作出选择。后来这封信被张贴在医学院院长办公室的门上供大家取乐。

最后,毕晓普来到了哈佛,但他不想当医生而是想从事医学研究。第二年,他到麻省总医院病理学实验室实习,这给他余下的医学院生涯指明了方向。通过读书和思考,毕晓普不但对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产生了兴趣,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可能在其最核心的领域从事研究,而只能在外围寻找突破。在第三年,毕晓普上了一门选修课,并跟授课的老师做实验。负责学生学业的院长同意了他的研究计划,从而给了毕晓普更多的实验时间。到第四年,毕晓普被允许只修一门课(其他学生必须修八门)。

毕晓普毕业后,先在麻省总医院当住院医师,后来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博士后助学金,这一助学金主要就是培养像毕晓普那样的医生从事基础研究,而这也成为毕晓普正式转行成为科学家的敲门砖。毕晓普的导师对毕晓普充满信心,让他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复制。他的研究生涯从此开始。

毕晓普正是因为后来对自己的兴趣有了明确认识并且能够执著地坚持,才有了他后来的成绩。所以,我们也不妨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让兴趣作为选择理想、事业的基点。毕晓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爱好取向的时候就容易选择错误的道路,容易走弯路,只有取向明确了,梦想也就越来越清晰了,当把兴趣集中到一点之后,才可能把最大的精力和热情投入进去,才能取得成就。

奥巴马政府的能源部长、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哈佛校友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对青少年的一个忠告是:“当你开始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追随你的爱好。如果你没有爱好,就要去找,找不到就不罢休。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是超级的一根筋,我的目标就是非成为物理学家不可。本科毕业后,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待了8年,读完了研究生,做完了博士后,然后去贝尔实验室待了9年。在这些年中,我关注的中心和职业上的全部乐趣,都来自物理学。”

两个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就自己的梦想,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爱好。

像毕晓普一样,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往往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那么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呢?哈佛教授告诉我们: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阔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我们不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旁听课程、讲座,参加社团活动、校外交流等不同的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继而尝试选修、课外学习相关课程或是利用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其实,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今后的工作方向,学习过程主要是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兴趣、爱好是一个人从事一项事业的动力,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里,所以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什么。聪明的人应该在确立理想之前,先摸清自己到底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