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4432500000033

第33章 精英意识——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5)

类似的课程类型在哈佛还有很多,比如讨论课、辅导课、试验课、个案研究、模拟法庭、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这些课程大都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在小组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个人倾向,选择角色和工作任务。每当一个作业布置下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各显神通。有的可能会参加老师和助教的复习课,有的可能会去问学长,有的可能会帮其他人润色语言,有的可能会帮其他人收集思路,大家电子邮件一发,约好一个时间,讨论半个小时,基本上再难的作业也能完成了。最后再把各自的作业发给学习组的成员,大家互相讨论、修改,最后定稿。学生们在分组讨论与唇枪舌剑的同时,还要相互帮助、监督与交流,并以课堂分组演示的形式共同交流。哈佛大学通过这样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便他们在走向无处不合作的社会以后,面对各种各样依靠个人无法完成的项目时具备高效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需要以自我为中心的孤胆英雄,而是更需要懂得倾听、沟通,善于合作的人。在哈佛更是如此。作为一个哈佛人,首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哈佛,不仅是在课堂上老师们经常会布置团队合作作业,而且还有很多学生必须参与到教授的研究中……另外,哈佛学生还有很多基于私人兴趣而设立的研究项目,比如当年比尔·盖茨与艾伦共同开发互联网的项目,此类的工程必须经合作者之间的默契配合才能完成。此外,在很多大型集体活动中,哈佛一般都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领导和执行团队,其中每个人分工明确,相互之间必须有效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比如在《哈佛小子》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

有一次,一个表演团体排演话剧,缺一个跑龙套的角色,我欣然答应。话剧的题目叫《演不出的戏》。我的角色是这个剧团里向演员提词的工作人员。那次连演了快一个星期,每场戏收门票十美元。虽然演员都没有报酬,不过看到每场观众都快坐满了,所以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参加这样的活动完全是因为好玩,不像参加学生组织、义务劳动什么的还有丰富简历的目的。我学会了讲话要气沉丹田,用力讲出来。我的台词不多,不过从头到尾,都要在场上,所以每场排练我必到。我非常喜欢那种团队合作精神,所有人都很认真。这场独幕戏是用对话撑起来的,缺了谁的一句话,戏都进行不下去。

哈佛小子的角色虽然不重要,但是他却体会到了团体合作的乐趣。这就是合作的魅力所在。

一个人有了合作精神才能够在团队中人尽其才;人人都具备了合作精神,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才会高。处在一个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处于一个一盘散沙的集体中,个人的价值实现程度是大不一样的。一位在哈佛医学院实习的中国留学生这样叙述她的实习见闻:

假如说高效率是美国手术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的话,那么留给我最大感动的是那里的团队意识。只要是大家为着共同目标工作,他们都称为Team(团队)。在病房里,Team通常会由院医、职业护师、Intern和学生组成;在手术室里,Team的成员通常是台上护士、巡回护士、麻醉师、手术医师和学生。当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成为一个Team,哪怕是一个临时的team的时候,那种团结与和谐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力量。而作为学生,除了团队那种齐心协力工作精神吸引我之外,另外一种不被人忽视的归属感同样令我感怀不已。每当你进入一个新的团队,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永远是自我介绍,之后每个人都把你当成是团队里的一分子,喊你的时候绝对不会说“同学……”。因为我名字的读音对于美国人而言实在困难,以至于我只能用一个非官方的英文名。但是当你的耳边充斥的不再是“同学……”之声时,那种感觉其实还是很美妙的。

在这样的团队中,每个人的生命都因为有了协调的合作而精彩。人是群体性的动物,尽管有一些工作可以依靠个人力量独立完成,但是更多的时候一项工作需要更多的人通力合作。有一个实验,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对如何才能有效合作获得启示。

8位学生,他们站到教室前面来,8个人每人脖子上挂一块纸板做成的“身份”卡,以显示他们在生活中的假想身份。每张卡片的正面写上他们的身份:母亲、婴儿、太空人、总经理、摇滚歌星、棒球选手、医生、律师。然后,要求这8个人把他们认为重要的身份按序排成一排。

结果,这个本来纯粹为了好玩的游戏,却变成了“星球大战”。这8个学生你推我挤,展开一场严肃的“身份争夺”战,个个都以为自己最重要。

“太空人”首先站到排头。他说:“我应该排在最前面,因为我去过的地方,你们其余的人都没有去过。此外,我也将为人类寻找另一处可居住的地方,因为地球现在太拥挤了!”

“摇滚歌星”走了上来,把“太空人”推挤到第二位。他说:“我早已到了‘外太空’,我赚的钱最多,我还可以把你买下来,担任我私人喷射机的驾驶员。”

这时,“棒球选手”走了上来。“我想,我应该排在最前面。我所赚的钱和摇滚歌星一样多,而且,在每个秋季的晚上,我都在大量观众面前比赛,从事健康活动,这对你们有莫大的好处。”

这时候,“医生”走到排头。“我应该排第一,因为在你们受伤或生病时,我负责替你们医治,而且,我赚的钱也不少。”

“律师”走了上来。“我才是最好的,因为我能使你坐牢,或者使你不必坐牢,你们必须把所有的钱拿来付给我。”

“母亲”走了上来。“我才是最好的,因为是我把你们所有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

“婴儿”也走了过来。“我应该排在第一位,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曾经是婴儿,然后,我们才能成为母亲,或成为任何人。”

最后剩下来的是“总经理”。担任“总经理”的这位学生,似乎知道他不必和大家去争名次。他说:“我希望根据自己的重要性来安排自己的位置。但我不希望像你们这样争抢,谁都想做王,我们应该手拉手,围成一个互相欣赏的圆圈,站在大家面前,不管他的外表长得如何,或者他所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和其他任何一位一样具有相同的价值。”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凭多年的研究告诉他的学生,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劣。“与同事真诚合作”是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排在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

这个实验表明: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特长扮演适合的角色,而不是“不自量力”地去争夺主角,即便你所担任的角色不是十分重要,但只要你积极对待并敢于付出你的热情,你个人的价值就会因整体价值的实现而实现,你会觉得自己同样重要。相反,只懂得争夺,而看不见集体看不清自己的人,只能成为害群之马。

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一个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其职业生涯、人际关系以及爱情婚姻都会出现严重问题和遭到失败。

社交能力:靠什么混哈佛

哈佛对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要求始终不曾松懈,从白人世界时代到新精英阶层的出现,横亘几百年间,莫不如此。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哈佛显得那么生机勃勃、青春洋溢。

有一部在美国非常红的电影,叫《律政俏佳人》,电影中一个美丽的金发女孩,因为心上人在哈佛法学院上学,于是她也立志要考上哈佛法学院。她除了参加必要的考试外,还录制了一部录像片,讲述自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觉得自己可以被录取。姑娘穿着比基尼,在游泳池里录了这盘录像,哈佛的教师看到之后,大感意外,而那些年轻男教师的注意力也被大大转移了,于是这个女生顺利进入法学院。这个电影从某程种度上向我们揭示了哈佛大学录取新生的一个标准:社会活动能力。在哈佛大学,假如还有谁只顾埋头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会顺利毕业的,因为社会活动能力是哈佛评价其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

中国人出国留学,大多需要靠助学金资助,但只有很幸运的人才可能一次性申请到四年的全额助学金,更多的人每年需要经过竞争才能拿到。那在哈佛申请助学金靠什么呢?这是很多留学生每年必须面临的思考。下面的这位同学在哈佛留学6年,看看他的经验,你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我进入哈佛大学第一年,只拿到了9000美元的助学金资助,我自己还要补交1500美元的学费。我当时本着“先进去再说”的决策原则,开始了在哈佛教育学院的学业。但怎样确保进一步申请助学金,一直是我的焦虑所在。

第一个学年过去,我申请了第二年度的助学金资助,但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学校助学金办公室只给了我5700美元的助学金,而年度学费却涨到了11500美元。这意味着如果我不能获得进一步资助,我将要支付5800美元的学费!我找到学校助学金办公室的主管,询问有无补加的可能。那主管坚定地告诉我绝无可能。

带着极度焦虑,我找到了导师雷万恩教授,请他帮我出谋划策。他听我讲完,问:“你上学年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1个A,6个A-,1个B+。”我回答。

导师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面带慈祥地说:“很好,让我想想办法。”

过了两个星期,我收到了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的一封信,通知我教育学院提名我接受一项名为John Thayer的助学金。这项助学金只授予那些学习出色且经济困难的学生。我兴冲冲地拿着这封信找到导师,他告诉我这是因为他将我的情况与院长格兰姆(Graham)教授谈了,院长说哈佛大学每年都有各种名义的助学金可供申请,她会想想办法。

“这么说,这个John Thayer的助学金是院长出面联络的结果?”我问,心中充满了感激。

“我想是吧,”导师说:“我还没有见到院长。”

“那John Thayer助学金大概有多少钱呢?”我问。

“我也不大清楚,你等着吧。”导师说。

再过了一个星期,我收到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的第二封信,通知我将授予我1676美元的助学金。这使我颇感沮丧,因为我原来的期望数额至少是它的两三倍。我又与导师联络,向他咨询。导师建议我找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的人谈一谈,看看有没有什么资源可以挖掘。由此,我找到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的秘书赛克斯女士,她听完了我的陈述后问:“你有没有在你们教育学院进一步想办法?”

“有,但绝无可能了。”我回答。

“但我们这里的经费只资助我们文理研究生院的学生,我们是不会资助外院的学生的。”赛克斯女士说。

我想了一下说:“这个我很清楚,作为教育学院的学生,我是不应该从文理研究生院获取助学金的。我今天来找您,是想向您了解我们大学有没有什么助学金是可供所有学生申请的,就像这个John Thayer助学金一样。”

“这个——”赛克斯女士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替你查询一下,但我需要有你导师的一封推介信,哈佛的许多助学金不是个人可以随便申请的,你必须有系一级或院一级的推荐才可以。”

“谢谢您的费心!”我心中掠过一丝兴奋,转身就去找我的导师。

再过了三个星期,我收到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的第三封来函,通知我大学将授予我Currie助学金,其数额为12000美元。我接到信后,又兴冲冲地找到导师,与他分享我的激动。

“太棒了!”导师说,“我也没有想到结果会这么圆满。”

“我真不知该怎样感谢你才对!”我说道。

导师笑了笑说:“没什么,其实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要知道,如果没有你上学年的出色成绩,什么都免谈!”

出色的成绩源自平时努力,没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在哈佛这样一个人性化的、宽松的学校环境里更不可能,因为哈佛的人性源自它对人才的尊重。只要你是一个愿意付出汗水、有志于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人,你就会在哈佛有一席之地。

但是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主人公四处奔忙于各系之间,联络各方、优化关系网络的社交能力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假如没有主人公主动出击、彬彬有礼、积极寻找、与人沟通、充满自信、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和能力,他的助学金是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

在哈佛无处不需要你展示自己的社交能力。

参加中美学生峰会的中国学生杨亦歆曾讲,在哈佛期间,校方特地为中国学生安排了两次舞会。第一次舞会,杨亦歆腼腆地站在角落里,而美国学生都早已找到心仪的舞伴漫步舞池。“当时我突然领悟到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杨亦歆说,“感触最深的是,在哈佛学习和社交几乎处在同等重要位置,而我们则太注重学习,忽略了人际交往。”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丁学良曾经举例说,他带过的两个哈佛女学生,一个曾深入泰国难民营一年,另一个只身来到中国三峡实地考察环境污染一年。这笔不小的研究经费从哪儿来?要博士候选人自己解决。丁学良至今提到他的两位学生,也为她们的勇气和成绩感到自豪。“若学不会申请外面的资金做事,也不可能成为成功的研究者。”丁学良这样解释。如今她们已是美国国会环保项目的高级研究员。社交能力对于那些只会啃书本的书呆子们不啻为又一只凶猛的“拦路虎”,书呆子永远不是哈佛要的人才。

哈佛对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要求始终不曾松懈,从白人世界时代到新精英阶层的出现,横亘几百年间,莫不如此。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哈佛显得那么生机勃勃、青春洋溢。

社交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只要你生活在人群中就会和人打交道,就必须要懂得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原则和技巧。社交能力是与人交往的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

竞争意识:中国女孩竞选哈佛“总统”

哈佛人的竞争意识很强,他们几乎人人都有着“野心家”一样的上进心,因为在哈佛你不优秀就有可能被踢出局。

人人都有比较的意识,人人都想比别人更好、更强。哈佛是卧虎藏龙之地,他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他们的人生口号就是“我要做得比别人更好”,因此哈佛人的竞争意识很强,他们几乎人人都有着“野心家”一样的上进心,因为在哈佛你不优秀就有可能被踢出局。

2006年6月,来自中国宁波的美丽女孩朱成,经过激烈角逐,高票当选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席,成为11个研究生院拥有的13万名研究生的“总统”。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