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知识
4436900000022

第22章 物种繁衍生息(3)

动物世界中的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由同一种群或不同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生物部分和它们的自然环境非生物部分之间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在系统内部各个环境组成为与生物种群共同参加系统内运动不息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保持了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民间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淤泥吃大鱼”,它其实反映了群众的朴实生态观。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的最主要联系方式,而野生动物是食物链主要的组成部分。哺乳动物中的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物,但它们不能自由发展、繁衍,因为植食动物无限的发展,数量过于巨大,会给草原带来毁灭性灾难。而森林、草原当中的食肉类动物,又以植食动物为食物,从而控制了植食动物的过量发展。能量就从植食动物转到不同营养级的食物动物当中。从繁殖上看,植食动物一般繁殖能力比较强,它们比较容易形成很多的数量,物种数量过多,往往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食物短缺,二是疾病发生,瘟疫蔓延。食肉动物的繁殖能力不如植食动物,例如,老虎3~4年后才性成熟,成熟后也要2~3年繁殖一次,每胎也只有1~3只仔虎。

食肉类动物总是淘汰掉食草类动物中那些老弱病残个体,因为老弱病残的个体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抓到。这样就控制了食草动物中疾病和瘟疫的蔓延。促使植食类动物个体比较强壮,这在动物的发生和繁衍上有重要的意义。

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野生动物彼此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森林当中的鸟类以害虫和老鼠为食物,这就有效控制了森林的虫灾和鼠灾,促进了森林的生长,同时鸟类或其他动物,由于在森林当中飞行或穿行,身上会携带植物的花粉和种子,随着它们的活动,可以为森林植物传播花粉,散播种子,给森林更新和林下植物繁殖创造有利条件。鸟类捕食害虫和害鼠的数量是惊人的。一只灰喜鹊一年当中可以吃掉松毛虫15万条左右,这足以控制一亩落叶松免受松毛虫的危害。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就可以消灭掉1000多只害鼠。

短翅树莺是小型鸟类,但它在育雏期间每天喂雏鸟的昆虫数量竟达100多只。

生态系统在长期进化中建立起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协调与补充关系。这种关系使整个自然界保持一定限度的动态平衡,人类的参与也适应这种平衡。若某个环节遭到的破坏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则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必将受到损害。例如人类出于对毛皮的需要而大量捕杀狐狸及鼬科动物,致使其数量急剧下降。鼠类失去了天敌而大量繁殖,给林业生产带来危害。为了对付鼠害,人类又投放化学药品来毒杀老鼠,鼠类天敌吃了毒死的老鼠又二次中毒死亡。同时,化学药品又污染了环境,危害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安全,这样的恶性循环,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相比,它具有再生性。只要合理、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将不会枯竭。但野生动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样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资源将会枯竭,甚至会彻底绝灭。

但人类忽视了这一点,由于大肆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排干沼泽,任意猎杀动物,造成动物灭绝加速,有资料表明,在自然界中每形成一个脊椎动物新种需要3000年左右,同时平均每3000年又有一种脊椎动物灭绝。

这种物种形成和绝灭速率基本上相差不多,也合乎自然规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5、16世纪。自16世纪以来,人口数量增多,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物种绝灭速度大大加快了。20世纪全世界每年都有一种珍贵动物在绝灭,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以来,哺乳动物有110个种和亚种在地球上消失,鸟类有139个种和39个亚种已经绝灭,目前有将近600个物种的动物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野生动物受到破坏,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人为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我们知道,沼泽、水域、草地和森林都是地球上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繁衍生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无处栖身,种类数急剧下降,有的濒临灭绝。我国特产鸟类褐马鸡,原来广泛分布在中原和华北各地,由于森林大量被砍伐,现在褐马鸡仅存在山西吕梁山脉中段和河北小五台山。

海南岛仅鸟类就有324种,由于长期刀耕火种,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使得孔雀、孔雀雉、犀鸟等许多珍贵鸟类也面临危机。

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是人类干扰野生动物,使其遭受破坏的最直接原因:一些野生动物的皮张价格不断上涨,餐桌上追求山珍海味,刺激了一些人猎捕野生动物的愿望。最后一只渡渡鸟,一种大型的无飞翔能力的鸟,于1681年在毛里求斯被杀,旅鸽的巨大种群一百年前曾覆盖了北美洲的天空,在20世纪初期也因滥加捕食而绝迹。我国特产麋鹿,也因过度捕猎,野生种类早已消失。近年来,我国西藏高原的特产藏羚羊,由于它的底绒非常珍贵,正被不断地偷猎和走私。

环境污染对野生动物的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农药进入到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当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在野生动物中积累下来。轻者影响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重者会造成野生动物的大量死亡。我国各大城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园林虫害,已使城市鸟类锐减。海上石油的开采,工业废油的漏海,漂浮在海面上的油脂,鸟类羽毛粘着后,就会失去飞翔能力而死亡。1967年英伦海峡由于油轮漏油,造成近3万只海鸟死亡。

中国濒危的动物

我国野生动物濒危程度是严重的。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合约》的附录Ⅰ和附录Ⅱ中,属于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数目分别是79种和39种。

1989年我国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于一级和二级保护的脊椎动物分别是89种和14种。许多以前是常见野生动物,现在也被列入重点保护名录当中,这说明野生动物受到的威胁是相当严重的。目前中国很多珍贵野生动物已经绝迹和濒临灭绝。根据有关资料,已经绝迹的动物有麋鹿、野马和高鼻羚羊等。另外,野外生存的大熊猫、白鳍豚、华南虎、东北虎、雪豹、野骆驼、鼬鹿、梅花鹿、野牛、黑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白掌长臂猿、河狸、野象、赤颈鹤、扬子鳄、瑶山鳄蜥等20多种珍稀动物目前已濒临绝灭的边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为活动频繁,使得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在残存的边远山区、森林、草原、沼泽和荒漠中,分布区域已经相当狭窄。

很多濒危动物种类的分布仅在我国的某一局部地区,而且有些动物种群被不断发展的铁路、公路分割成互不联系的独立群体,群体内部得不到杂交组合,近亲繁殖,使品种日益退化。在我国,这些濒危动物只能在个别地区或自然保护区中见到,而原来的分布区已经很难见其踪迹。目前,这些自然保护区是濒危动物的最好庇护所了。

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很少,而且继续呈下降趋势。不同种类的濒危动物的临危程度不同,因而种群数量也不相同。大型动物种群个体数少,濒危程度高,数量减少较快;小型动物种群个体数较多,濒危程度尚低,野外数量减少稍慢。动物分布区域或活动区域窄的,数量下降较快,分布或活动区域宽的,数量下降较慢。

中国的珍稀动物

大熊猫

属大熊猫科,通称大猫熊、竹熊、华熊。它的身体肥胖似熊,毛色为黑白两色,栖息于海拔1400~35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喜欢在沟尾平塘、山腹洼地和流水窝地等处活动。大熊猫除发情期外,一般过着孤独生活,它们除在林间竹丛采食、游荡、嬉戏外,还会爬树、泅渡和游泳。大熊猫每年4~5月份发情交配,7~9月份开始分娩,每胎多产一仔。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

现大熊猫仅分布于我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省,是四川省最珍贵的动物之一,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保护大熊猫,到1989年底,我国已建立了13个保护区,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全国大熊猫现有栖息地为12219.34平方千米,保护区面积达716.3平方千米。目前,我国6个山系(岷山、邛崃山、凉山、秦岭等)幸存的大熊猫有1000只。根据科学估算,整个大熊猫种类经过一个世代,约11.7年,净增约60余只,平均每年净增6只。然而每年大熊猫被偷猎和误杀的数目,实际上超出了每年净增长数目,故最近10年来,大熊猫的种群一直处在负增长。因此,挽救大熊猫,已迫在眉睫。

目前,在大熊猫保护中存在的主要困扰是,保护区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保护资金缺乏,偷猎及其他人为破坏因素危害严重。

麋鹿

属鹿科,俗称“四不像”,是世界上珍贵的稀有动物。它外形很特殊:头像马,体像驴,角像鹿,蹄像牛。麋鹿平时性格温顺,只有在争夺配偶时才互相厮打。喜栖居于温带森林和沼泽平原之中,以植物为食,爱吃青草和水草。

据科学家们考证,麋鹿原为我国特产,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局部地区。后来由于自然界变化,天然森林的毁灭,再加上人类大肆捕杀,越来越少。作为园林动物的最后十多头,在清朝北京皇家猎苑内,于1894年被英国人带走。从此,麋鹿在我国绝迹。

把麋鹿引回故土,重建野生种群,对保护这一世界珍稀动物不致绝种,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986年8月,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努力下,首批39头麋鹿从海外归来,并在麋鹿的原生地,建立了大丰麋鹿保护区,进行了世界麋鹿首次野生放养的尝试。截止1992年,麋鹿群从英国皇家动物园引进时的39头现已发展到122头,每年递增19.7%。

据1992年统计,我国有麋鹿300头,饲养在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动物园以及大丰麋鹿保护区内。

东北虎

属猫科,是世界上老虎中体形最大的一个亚种。老虎不仅是动物园中深受欢迎的观赏动物,而且它本身的经济价值极高。由于过度的猎捕,以及生存环境的变化,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世界上现存的东北虎数量约500只,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俄罗斯的远东和朝鲜。早在1972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把东北虎列为“易濒危”种类。

我国在1962年,由国务院颁布的“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的指示”中,把东北虎列为第一类应保护的珍贵稀有鸟兽之中,但并没有刹住东北虎的急剧减少。1974—1976年实地调查表明,我国约有东北虎151只,其中70只左右分布在吉林省,其余的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合江、牡丹江、松花江地区的山区。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的东北虎航空调查和地面补充调查,均未发现有东北虎实体。根据足迹的勘察估计,东北虎仅存20~30只。

建立东北虎自然保护区。东北虎是肉食动物,以捕食野猪、狍、鹿等为主,从黑龙江林区动物资源的现状看,食物还是足够的,主要是栖息环境的破坏和人为捕杀。目前,东北虎的自然保护区,仅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而黑龙江曾建立的七星砬子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由于这里实际已无东北虎生存,已经名存实亡。

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积极开展东北虎的人工繁殖,建立东北虎人工种群,然后通过野化训练,再向自然释放,增加野外的种群数量,逐步使东北虎在我国东北发展起来,这是拯救和保护东北虎的有效途径之一。1990年,我国动物园内饲养的东北虎有132只,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动物园内,试验和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保护东北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使东北虎分布呈岛状,近亲繁殖造成遗传力下降;乱捕滥猎现象严重;自然保护区狭小等。

扬子鳄

属爬行纲,鳄目,具有“活化石”之称,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至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它不仅在研究生物进化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医药、工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扬子鳄目前仅存安徽省。1981年,中美联合调查统计,我国扬子鳄野生种群大约500条左右。为了拯救这一珍稀保护动物,林业部和安徽省把对扬子鳄的保护作为“六五”和“七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来抓。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安徽宜城以南5千米的夏家渡燕子冲,模拟了野生环境,建立了扬子鳄饲养繁殖试验区,经过了多年的研究,解决了扬子鳄的人工饲养和越冬等难题,并在1982年大规模人工孵化幼鳄获得成功。1983年,安徽宜城成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到目前,繁殖研究中心的扬子鳄数量从初期的170条,增加到现在的4000条,每年的繁殖量均有1000条以上。为保护这一“活化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坡鹿

属偶蹄目,鹿科。通称海南坡鹿、泽鹿。仅分布于我国的海南省。它们的体毛一般为红棕色,背部颜色较深。坡鹿栖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山、平原地区,一般地势平缓,景观开阔。性喜群栖,但长茸公鹿多单独活动。

坡鹿警觉性高,匆匆吃食,即行遁藏。主食草和嫩树枝叶。坡鹿全身都是宝,是名贵的中药材,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坡鹿在历史上曾广布海南岛,到20世纪60年代,坡鹿的分布区缩小了一半左右。70年代中期调查证实,坡鹿仅存白沙县的邦溪和东方县的大田两地,分布面积不足40平方千米,数量不足50只。1976年,我国在邦溪和沙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983年,调查发现,海南坡鹿仅存大田坡鹿保护区及其附近30~4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总数为75头,而邦溪自然保护区内的18头全部被猎光。

1986年,大田自然保护区在坡鹿数量较多,生境条件较好的马路田小区设立了28米高的围栏,把保护区的坡鹿分为两个独立的种群。在1986—1989年,围栏内坡鹿的种群数量由86只增加到158只,平均年增长率为225%。

目前,我国海南坡鹿仅栖息于面积约2500公顷的有限生境内,其中只有300公顷围栏区的坡鹿很少受到捕猎的威胁,其生存前景仍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