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4449900000011

第11章 华厦文明的发展(11)

当时,赵奢早已死去。赵括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去对赵王说:“请大王不要用括作将军,括的品质和他的父亲完全不同。他的父亲作将军时,很得军心,大家都拥护他,大王所赏赐的物品,他都分给部下同享,一旦接受命令,就一心为公,不再过问家事。而今,括做了将军,马上变得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自以为了不起,两只眼睛尽往上瞧,对部下毫不关心,没有人敢接近他。大王所赏赐的金帛,他全都搬到家里,并乘有利可图的时机,购买田宅,一心谋求个人的私利。这种作风和他的父亲相比,哪里有半点相似之处!希望不要用他,以免耽误国家大事。”赵王回答说:“我的主意已定,不再改变了。”赵括的母亲又说:“既然如此,将来括若是有了不称职的地方,请不要连我一同问罪。”赵王允了。

于是赵括走马上任,一到长平,就把廉颇原来的决定全部改变,将官全部调换,大举出兵进攻秦军。

这时,秦王见赵王中计,暗自高兴,密派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上将军。白起先在正面佯败后退,另外又布置了两支奇兵,迂回抄袭赵军后路。赵括不知是计,乘胜追击,直攻到秦军的壁垒之下。秦军坚守阵地,赵军不能攻入。这时秦军的一支奇兵二万五千人已经断了赵军的后路,把赵军切为两段,使其前后不能呼应。另一支奇兵五千人直捣赵军的壁垒,使赵军失去了根据地。秦军又出轻兵进攻赵军,赵军屡战屡败,只得临时筑壁固守,以待援军。秦昭王听说赵军粮道已断,亲自往河北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送往长平,阻绝赵国的救兵和粮饷。赵军被困,断粮四十六日,饥饿的士兵杀人相食。赵括分兵四队,轮番反攻不能突围。最后,他亲自率精兵搏战,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主将,军心大乱,四十多万赵军投降秦国。白起怕投降的赵兵寻机造反,仅把战俘中年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其余的全部活埋。

赵括只知道背诵兵书上的教条,空谈军事理论,而毫无实践经验,不懂随机应变,结果长平一役就断送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使赵国元气大伤。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历史教训啊!

从此,人们把那些空谈理论教条,不注重实践经验的恶劣作风斥为“纸上谈兵”。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见于《战国策·赵策四》及《史记·赵世家》。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专门研究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掌握富国强兵的道理,以便他们能够游说君王,取得高位,实现他们的主张。因此,他们把前人游说君王的言论汇集成册,做为学习和模仿的借鉴,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战国策》。

现在传世的《战国策》一书,是西汉人刘向把流传下来的《战国策》重新加以编纂而成。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西汉帛书。其中有一部帛书,文字约半数与今本《战国策》相同,经过整理后出版,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也有《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发生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65年)的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王才即位,他的母亲赵太后当权。秦国利用赵国内政外交都比较困难的机会,乘机向赵国大举进攻。当时赵国力量较弱,只得向齐国求救。可是齐国一定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出兵为他们解围。

赵太后非常喜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舍不得让他远离自己去齐国做人质,因此不肯答应齐国提出的这个条件。大臣们看到秦国的攻势愈来愈猛,齐国也不来救兵,一个个很着急。因此极力建议赵太后答应条件。大臣们的强请,惹恼了赵太后,她下命令说:“谁敢再提起要长安君作人质这件事,我就吐他一脸唾沫!”大臣们吓得再也不敢上前了。

就在这气氛十分紧张的时候,左师(官名)触龙请求见太后。太后以为他又是为这件事而来,怒气冲冲地等着这个不识时务的老头子。触龙进去后,缓缓地迈着恭敬的步子,走到太后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走快了不行,所以许久没来给您请安。虽然我自己原谅自己,但我总担心着您的身体情况,所以我挣扎着病体,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平时走路不多,全靠坐车行动。”触龙问:“这样下去,饮食就要减少了吧?”太后回答说:“我胃口不好,全靠吃点粥过日子。”触龙接着说:“我的食欲也不旺。但每天强使自己散三、四里路的步以后,就稍微比原来多吃一些,身体也就好一些。”太后说:“像你那样,我可做不到!”经过这一阵子寒暄,太后的怒气消了一些,气氛慢慢缓和下来。

于是触龙向赵太后请求说:“我的小儿子舒祺,很不成器。可是我年纪衰老了,比较偏爱他。在我入土以前,不怕冒犯天威,希望您给他安排个好差使:让他当一名卫士,保卫王宫。”太后回答说:“好吧!”接着,触龙把话题一转,就转到究竟是男人爱小儿子,还是女人爱小儿子这些家常上来了。太后笑着说:“还是女人爱小儿子比男人更厉害些!”触龙反驳说:“这不见得吧!我看您爱女儿燕后,就胜过爱长安君!”太后争辩说:“你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么厉害!”触龙接着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的长远打算。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您还要拉着她的手哭,想她嫁到远方去,心里舍不得,觉得难过。车走了以后,您还是总惦记着她,祭祀的时候,您还总要为她祈祷:‘千万保佑她别出什么错,以免被退回来。’您这不正是从长远考虑,希望燕后能生子育孙,永远能在燕国相继为王么?”太后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连忙说:“可不是嘛!”触龙又说:“三世以前,赵王的子孙封侯的,今天还有人继承侯位么?”赵太后想了想说:“没有了。”触龙又问:“不光赵国,别国还有这种人吗?”太后算了算,说:“也没有什么人了。”触龙接着说:“是不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没有好下场呢?不是的。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地位虽高却没有什么功劳,俸禄优厚却又没做出什么业绩,而权力又太大了。和这个道理一样,现在您一味提高长安君的地位,赏赐给他肥沃的土地,加重他的权力。但您却没想到趁着现在让他为国多立功劳。一旦您去世了,长安君能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因此,我才说您为长安君打算的太近了,为他的今后还不如为燕后安排得长远些!”

经过触龙这么一讲,赵太后想开了,说:“你说的对呀!任凭你让他去做事情吧!”随后,赵国准备好了一百辆车子,带着礼物,把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齐国立刻出兵给赵国解了围。

赵国有一个著名贤人叫子义的听说了这件事,说道:“国君的后代,和国君是亲骨肉的关系,还不能只靠着没有功劳而取得的高位,没有劳绩而取得的优厚俸禄来保持住他们的财产和权力,更何况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统治阶级内部不断进行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一些统治者,把他们的子女派往别的国家或让他们参加一些政治活动,为的是使他们得到锻炼,加强与邻国统治阶级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威望和权力,以取得本国地主阶级的信任,保持住他们的统治地位。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秦统一中国战争的第四年(即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国先后灭掉韩、赵等国,兵临燕国的边境。

在二十多年前,秦王政刚即位时(公元前246年),燕国曾以太子丹为人质,结好于秦国。秦王待他不好,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日夜都想报仇。不久,秦国开始了大举统一中国的战争。地处长城以南,易水以北的燕国,在七国中,国小人少,力量比较薄弱,君臣上下对秦国感到很害怕。燕太子丹几年也没想出对付秦的办法,看到形势愈来愈严重,便急的找他的老师鞠武商量。他认为鞠武联合各国共同抗秦的建议是旷日持久,远水不解近渴。便又找到田光。以智勇双全闻名于燕国的田光年纪老了,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又推荐荆轲与太子共谋抗秦的大计。

荆轲是田光的好朋友,原是卫国人。因他的祖先是从齐国迁来的庆氏,所以原叫庆轲。卫国灭亡后,他先后到过赵国的榆次(今山西榆次市北)、邯郸等地活动,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荆轲与燕都蓟城一个杀狗卖肉的人和另一个擅长击筑(古代乐器名)的高渐离结成莫逆之交。他们每天不是在一起喝的烂醉,就是唱歌、击筑。因为荆轲过去在各国结交过一些有名人物,他在燕国的放荡生活,反而使他名噪一时。

太子丹与荆轲一见如故,把多年深藏心中的计划都说了出来。原来,太子丹看到秦国兵强马壮,各国诸侯都不敢联合起来抗秦,就是倾燕国的全国兵力,也是以卵击石。他想派一名勇士,用计活捉秦王,强迫他归还各国诸侯的失地;如不答应,就把他杀死,再乘秦国无君内乱之际,联合诸侯,一举把秦灭掉。这样,就可以使燕国免除被秦灭掉的危险。

荆轲觉得难以完成这一重任,经过太子丹的反复恳请,荆轲才勉强接受了这个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让荆轲过着奢侈的生活。

过了好久,荆轲也没有动身去秦国的意思。这时,太子丹听到秦国大将王翦把赵国灭掉,开始进犯燕国南境。太子丹让荆轲早日出发,催促荆轲上路。可是荆轲认为时机还没成熟,向太子丹建议说:“要想完成计划,首先要取得秦国的信任。现在秦国用金千斤、邑万家的重赏捉拿逃将樊于期,如果我把樊将军的人头和一张督亢地图(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做为礼物,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我就能乘机行事!”

太子丹对投奔他已经多年的秦将樊于期不忍下手。荆轲私下找到了樊于期,向他谈了去秦的计划。樊于期一听,觉得报仇时机已到,甘愿将头颅交给荆轲,马上自杀了。太子丹给荆轲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又用毒药反复浸泡。用它刺人,只要皮肤一出血,就会中毒立刻死去。还给荆轲找了个副手,名叫秦舞阳,是燕国出名的勇士。荆轲还打算找一个朋友同去,由于太子丹催得急,在那个人还没有来时,荆轲就匆匆出发了。

秦王一听说燕国派使者带来珍贵的礼物表示臣服,十分高兴。马上就命令在咸阳宫举行隆重的接见仪式。

荆轲捧着装樊于期头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刚走到大殿的台阶下,秦舞阳就被宫里守卫森严的气氛吓得脸直变色,浑身发抖了。秦国大臣看到秦舞阳异常神态,都感到很奇怪。荆轲从容不迫地替秦舞阳打圆场说:“穷乡僻壤的人没见过大世面。他从来没见过大王这样的英姿,所以感到很惶恐。希望大王原谅,容许我们当使者的完成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把所带的地图取来,让我看看!”荆轲连忙把地图卷献给秦王。秦王一点点把地图卷展开。展到最后,出现了一把光闪闪的匕首。荆轲右手抢过匕首,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衣袖,向秦王刺去。秦王吓了一跳,连忙一跃而起,用劲太大了,荆轲抓住的左衣袖都被挣断了。秦王拔身上的佩剑,可是事情发生的既突然又紧迫,长长的宝剑怎么也拔不出来。秦王没有办法,只得绕着殿上粗大的柱子躲避。

咸阳宫里的泰国大臣,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呆了。按秦国的法令规定,这些在殿上的大臣谁也不准带兵器;而秦宫的卫队,没有王的命令也不能上殿。秦王在慌忙中忘了下令召殿下的卫士上前。看着荆轲一个劲地追秦王,大臣们一个个都干着急,稍微镇定了一下,有的人才上前与荆轲徒手搏斗,御医夏无且把药囊抡起来向荆轲打去。

正当秦王绕着柱子躲避荆轲,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向他喊:“大王快把剑鞘推到背上!”秦王恍然大悟,拔出宝剑就向荆轲砍去,一下就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在血泊中把匕首向秦王掷过去,没有击中,掷到后面的柱子上。左右的人一拥上前,将荆轲杀死。

也有的记载说,秦王正在看地图时,被荆轲用左手抓住了衣袖,右手抓住了胸部。秦王无计可施,只得央求荆轲说:“我答应你的要求,但要允许我听一次奏琴,那我死去也没有什么憾事了!”荆轲答应让秦王召姬女上殿鼓琴。姬女通过琴音为秦王献策说:“大王的单衣可以一挣而断,殿上的屏风可以一跳而越过,您身上的长剑推到背上就可以拔出来!”荆轲不懂琴音,他又哪里知道这是秦王用的缓兵之计呢!

秦王却听懂了琴音,于是他挣断了衣袖,跳过了屏风,拔出了宝剑。荆轲将匕首投过去,把殿上的铜柱掷的直冒火星。秦王还过身来,砍掉了荆轲的两手。虽然荆轲身残,但毫无惧色,倚着殿柱大笑,直到他踞坐在地上时,还不停地大骂秦王:“我上了你这坏蛋的当,不然我早就杀掉你了!”……

事后,秦王立即命令增兵伐燕,次年就攻下了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跑到辽东避难。其后不久,燕王为了讨好和缓和秦国的进攻,杀了太子丹。但这些都无济于事,到了公元前222年,燕国终于被秦灭掉。

战国时期,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统一中国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来统一呢?在当时七国中,秦国的政治、经济改革的比较彻底,生产发展,军队强大。秦国还能利用六国的矛盾和弱点,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因此,统一中国的事业落到秦国头上。统一中国的战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但是,秦国是通过兼并六国的战争来完成统一的,一个要吃掉别国,另一个理所当然要自保,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双方都采取一切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斗争是极为尖锐复杂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这场斗争中的一个插曲。同时,也应当看到,秦军“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战争是很残酷的。因此,人民对秦王及其军队的强暴行为是不满的。对于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给予一定的同情。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所以流传下来,和这种情况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应该看到:这个故事虽然有名,荆轲表现得也很勇敢,但这种“个人恐怖”手段是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始终是为人们所反对的。“图穷匕现”这一成语,往往成了人们对一些野心家阴谋败露后进行垂死挣扎的写照。

孟子及其政治主张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05年。他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孔丘之孙子思学生的学生。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把孔子的“仁”用于调和阶级矛盾,发展为他的“仁政”主张。同对把孔子思想进一步唯心主义化,形成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因此,后人一向把他看成是儒家的正统继承人,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也像孔子那样从事教育,广收门徒。为了推行他的一套政治主张,率领着“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四处奔走。他在齐威王时到了齐国。之后,又到宋、鲁、邹、滕等国。在梁惠王晚年,孟子到了魏国,虽然受到优待,但没有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梁惠王死后,孟子再次来到齐国,齐宣王让他任客卿,但并没有实权,他那套主张也不被采用。晚年回到邹国,著书立说,著有《孟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