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4449900000043

第43章 大帝的重建与分裂(7)

那时候一身兼任平卢(治所在营州,今辽宁朝阳)、范阳(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市)、河东(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拥兵十五万,势力雄厚。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人,母亲是突厥族人。他曾几次入长安朝见玄宗,并被杨贵妃收为养子。安禄山看到唐朝中央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玄宗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认为有机可乘,阴谋叛乱,夺取唐朝的天下。他一面常常向玄宗进贡财物,并总是说“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骗取玄宗的信任;另一面却暗中招兵买马,准备反叛。安禄山在范阳修筑了一座雄武城,用来收藏兵器和粮食,还大量扩充军队,收编北方少数民族的降兵,又从中挑选骁勇善战的青年八千人做亲兵,畜养高大健壮的战马几万匹。他用胡将代替汉将,也收用一些汉族地主,为他策划叛乱。

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带领军队十五万人,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唐朝内地多年没有战争,很多州县无兵可用。临时招募的兵士,没有经过训练,不会作战。从武库里拿出的盔甲和兵器,不少都朽烂了,长锈了。一部分兵士只好用木棒打仗。地方官吏听到叛兵要到,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开门出迎。安禄山的军队长驱南下,一路上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就渡过了黄河。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安禄山占领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又过了几个月,叛军击溃了唐朝的潼关守军二十万人,继续西进。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潼关失守,长安顿时乱作一团。唐玄宗带领皇族亲贵、大官僚地主,仓惶逃往四川。中途行至马嵬(wéi围)驿,将士鼓噪不前,杀死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惩办杨贵妃。玄宗无可奈何,派人缢杀了杨贵妃,继续逃奔。太子李亨从马嵬驿回军北上,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南)称帝,就是唐肃宗。长安被叛军占领。

叛军非常残暴,每攻下一城,就抢走那里的财物和妇女,屠杀老人和小孩,强迫壮年男子服苦役。他们到处受到人民的反抗。河北地区的人民“苦贼残暴,所至屯结,多至二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关中人民也到处杀死安禄山委派的官吏。唐朝的一些地方官员也起来抵抗。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进兵河北;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ɡǎo稿)卿和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亦起兵河北,牵掣住安禄山的后方。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真源令张巡等出兵扼住叛军南下的道路。安禄山只能控制洛阳、陕州一带。叛军四面受击,内部争权夺利。757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他的大儿子安庆绪杀死。

唐肃宗向朔方、陇右(今甘肃一带)、安西(今新疆一带)和西域征调援军,并向回纥借兵。757年九月,唐将郭子仪等率领唐军和回纥、西域兵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被迫退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也暂时投降了唐朝。第二年,史思明又起兵反唐,洛阳一度落在叛军手里。然而安史集团内部仍旧不断争权夺利。史思明后来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为帝。不久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分裂,势力大为减弱。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763年,叛军的几个主要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投降,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了,战争才告结束。这次战争前后延续八年,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同地方豪强地主勾结起来,各据一方,发展成为“据险要,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的藩镇割据势力。后来,更出现了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兵将拥立,逼迫朝廷不得不承认的局面。唐朝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统一局面破坏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了。

“安史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是唐朝中央和地方势力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对人民说来,是一场大灾难。叛军沿途烧杀掳掠,进入长安以后,纵兵大抢三天,长安城里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因此,人民在战争中是倾向唐朝的。正是在人民反抗叛军的斗争之下,安史集团的占领区得不到巩固,唐朝才有可能把叛乱最后平定下来。然而,在镇压叛乱中,人民也遭到极大的灾难。回纥兵入洛阳,抢劫烧杀,“伤死者万计”。唐军收复河南的州县,硬把河南叫作“贼境”,老百姓的财物被一抢而光。战乱期间,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遭到重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所以,从此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

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原因和经过

唐朝后期,宦官在中央掌权,藩镇在地方割据,社会更加黑暗。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大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均田制已遭破坏。到唐末,大量耕地集中于贵族、官僚之手,地主田庄到处都有,而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掉土地,大批农民沦为逃户。封建统治者又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对人民“竭泽而渔”。老百姓吃盐、喝茶、住房都要交税。庄稼未成熟,先要交“青苗钱”。这样,大量的社会财富也同样集中于皇室、贵族、官僚之手。大官僚韦宙的庄园里积谷七千堆,号称“足谷翁”。宰相路岩的亲信边咸聚敛的家产,可供唐朝军队两年的给养。暴富伴随着豪奢,昏庸无能的唐懿(yì意)宗李漼,每月举行十多次宴会。他的女儿同昌公主出嫁,陪送铜钱五百万贯,新房门窗用珍宝装饰,以金碗银盆做嫁妆。一年多以后,同昌公主死去,豪华的送葬队伍排了二十里长。暴富与豪奢的背后是赤贫与死亡。唐末有人写道:“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这正是对当时人民生活的写照。873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潼关以东直到海滨的广大地区遇到大旱,小麦只有一半收成,秋粮几乎颗粒无收。入冬,农民被迫吃草根、槐叶,很多人饿死。灾情这样重,官府却照旧催逼赋税。农民拆房砍树、卖妻卖子,连应付税官的吃喝也不够。“金色虾蟆争努(怒)眼,翻却曹州(今山东曹县北)天下反”,这首谣谚在黄河下游地区迅速传开,一场革命风暴到来了。

874年(咸通十五年)春,濮州(今山东濮县东)私盐贩王仙芝和尚让、尚君长兄弟,率领数千农民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起义军发布檄文,抨击唐朝廷奸吏乱政,赋税繁重。王仙芝号为“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自称是一切反唐武装的首领,宣布要来替天实现人间的平均。当年初夏,起义军攻下曹州、濮州。山东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及其弟弟黄思邺等八人,率领数千农民在曹州起兵响应。大起义的第一阶段——初期流动作战和初步发展时期从此开始。

黄巢世代盐商,他自少年起即贩私盐。唐末盐禁极严,法律规定弄坏盐池壕篱、私卖碱土、盐贩持有弓矢,都要处死。武装贩盐的艰苦斗争,培养了黄巢反抗唐朝统治的革命思想。“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洋溢着革命造反精神的《菊花诗》,就是黄巢早年的作品。黄巢同王仙芝两军会合以后,转战于山东南部。被苛税所逼的农民百姓,争相投军,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几万人。

876年(唐僖宗乾符三年)初秋,起义军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同平卢节度使(驻青州,今山东益都)宋威作战受挫。起义军随即避开强敌,向西南方运河区转移,途中又突然挥兵西进,直指洛阳。在攻占洛南的汝州(今河南临汝)、俘刺史王僚以后,没有攻打防守坚固的洛阳,却南下湖北,于877年初攻到蕲州(今湖北蕲春)城下。在唐朝廷的诱降活动中,王仙芝一度动摇,向起义军将士表示要去唐朝做官。黄巢极为愤怒,斥责他说:“当初大家共立大誓打天下,现在你却要独自去做官,你对得起五千多个弟兄吗?”战士们也“喧嚣不已”。由于黄巢等人的坚决反对,唐王朝的诱降活动失败。后来,黄巢率领一部分将士北上,返回山东。878年春,唐军追击起义军于黄梅,五万名战士不幸牺牲,王仙芝被杀死。革命暂时转入低潮,大起义的第一阶段结束了。

黄梅战役之后,王仙芝的江北余部由尚让率领北上,到河南与黄巢会师。大家推黄巢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统一指挥十多万起义军。“冲天”就是要推翻唐朝统治;“均平”就是要割富济贫、均分财富。“冲天”“均平”思想表达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制度、反对地主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革命愿望。列宁指出:“在反对旧专制制度的斗争中,特别是反对旧农奴主大土地占有制的斗争中,平等思想是最革命的思想。”尽管“均平”思想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在小私有制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均”,但是“均平”思想的提出,却表明中国农民阶级在经历了秦汉以来长期阶级斗争的锻炼之后,对封建制度的认识已有新的提高。中国农民战争在唐末已发展到了新的更高的阶段。“均平”思想作为中国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不仅在当时号召并鼓舞着广大农民奋勇投入反抗唐朝统治、打击地主阶级的伟大斗争,而且给唐朝以后的农民起义以深刻的影响。在“冲天”“均平”旗号的号召下,起义军又发展壮大起来。大起义的第二阶段——大规模流动作战和胜利发展阶段开始了。

当时,唐朝统治者在长江以北的力量较强。淄青、宣武、淮西、淮南(驻扬州)等藩镇都很强大,各处地主武装纷起对抗起义军;唐朝军队又正在准备新的集结。江北的形势对起义军不利。在这种情况下,黄巢作出了“避实击虚”向江南发展的决策。他首先领兵西向,好像要打洛阳,借以调动唐军。随后,十多万起义军突然转向东南,甩开唐军,于878年夏从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渡过长江,攻入皖南、江西,浙江地区,随即又向福建进军。在浙、闽交界处,绵延二百多里、海拔一千五百米的仙霞岭山区,挡住了大军去路。英勇的战士们不畏艰难,劈山开路,在一个月之内,修通了从衢州(今浙江衢县)到建州(今福建建瓯)的七百里山路,充分显示了农民军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条山路以后成为浙闽山区的重要通道,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879年初(乾符五年十二月),起义军攻占福州之后,继续南进,于当年夏占领南海重镇广州,生俘节度使李迢(tiáo条)。这时,起义军已经发展到五十多万人,战斗经验也更加丰富。于是,黄巢决定北伐。起义军在广州发布檄文,痛斥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败;揭露大臣同宦官勾结,贪污营私;同时警告各州县官吏不许贪赃自肥,否则处死;并宣告起义军要直捣长安,推翻唐朝统治。这年十月,起义军自广州北上,攻克桂州(今广西桂林),进入湖南,然后分乘几千只大木筏沿湘江而下,破潭州(今湖南长沙),占江陵,北攻襄阳。起义军原定由此入关北上,但在荆门(今湖北荆门)遇伏受阻。于是改变计划,沿长江东下,进入皖南、赣北、浙西一带。在扬州附近,起义军痛击淮南节度使高骈军,打死其悍将张璘,吓得高骈谎称中风,躲进扬州城不敢出战。

880年七月,六十万起义军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境内)渡过长江,又打败唐军堵截,渡过淮河。在河南,黄巢通牒诸藩镇说:“我大军将入东都,西攻长安,向朝廷问罪,同你们无干。”警告诸镇不得阻挠。诸镇只顾自保,哪敢违抗。起义军“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占领洛阳。东都留守刘允章率领百官投降。起义军乘胜西进,直扑潼关。这时,朝廷上下已经乱作一团。紧急派往潼关的两千八百名弓弩手,都是长安富户子弟,根本不能打仗。881年一月(广明元年十二月)6日夜,一支起义军从关左一条官军忘记设防的小道进入关内,里外夹攻,占领了潼关。消息传到长安,宰相卢携服毒自杀;小皇帝唐禧宗李儇(xuān宣)狼狈地逃往成都。1月8日下午,起义军“甲骑如流”,浩浩荡荡地开进长安城。长安市民夹道欢迎。战士们竞相散发财物给路旁的穷苦百姓。尚让抚慰市民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不像李家(指唐朝皇帝)不爱护你们。大家尽管安居吧!

起义军自广州北上到占领长安,只用了一年三个月。致胜的原因在于“均平”的理想鼓舞着人民;灵活机动的战术,通牒诸镇、孤立朝廷的策略也运用得好。然而,起义军毫不触动关东藩镇,没有建立根据地,却急于入关取长安,又给以后留下了祸根。占长安是大起义胜利的顶点,又是起义军转入防御、终致失败的第三阶段的开始。

1月16日,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大齐政权的宰相、仆射、将军等要职由起义军主要将领尚让、孟楷等担任。还任用了一批唐朝四品以下的降官。农民政权严厉打击皇族和大官僚。没有跑掉的唐朝宗室几乎全被镇压。唐朝大将军张直方伪装投降,却在家里窝藏宰相、驸马等一百多名公卿贵族,被起义军查获,全部处死。可是,农民军没有乘胜追击西逃的唐僖宗,也没有去消灭关中地区的藩镇势力和禁军余部。这就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使唐朝统治者得以重新集结力量向起义军反扑。

当年春,唐朝宰相郑畋(tián田)在关中纠集禁军残部和藩镇军队进攻长安。尚让轻敌,迎战失利,一度被迫撤出长安。后来农民军虽然反攻入城,消灭了唐军,却始终没有摆脱被动局面。那时候,长安大齐政权所控制的地区,西不过兴平,东不过华州。在敌人四面围困封锁之下,几十万起义军和长安人民遇到严重的粮荒,许多人吃树皮野草。驻守同州的起义军将领朱温,畏难动摇,叛变投敌。后来,唐朝又招沙陀族首领李克用,率领四万骑兵,从山西北部南下镇压起义军。起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883年5月被迫撤离长安,经蓝田退向河南。在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的战斗中,先锋孟楷牺牲。黄巢要给孟楷报仇,竟命令全军围攻陈州,长达三百天,再次给敌以集结兵力的时机。884年(中和四年)春,朝廷再招沙陀骑兵南下。黄巢被迫撤去陈州之围,却又错误地退向敌人力量雄厚的北方。6月,起义军渡汴河,遭沙陀骑兵突袭溃散,尚让等人降敌。在敌人穷追之下,黄巢退到山东,于884年7月13日在泰山狼虎谷壮烈自刎而死。唐末农民大起义最后失败了。

这次大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十年之间,农民英雄们转战于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革命势力扩及到今十二省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者,瓦解了唐朝的腐朽统治。汉魏以后发展起来的门阀士族阶层,在这次战争中基本上被消灭,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有所缓和。许多奴婢在斗争中挣脱人身依附的枷锁,成为平民,农民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这就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藩镇割据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唐朝廷为了加强对边地的统治,防范吐蕃、回纥的进扰,开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这些节度使及其军队,当时又称“方镇”或“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