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4449900000079

第79章 民主运动方兴未艾(2)

1838年底,清朝政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林则徐的禁烟态度十分坚决,他在人民的支持下,查缴和烧毁了运到中国的鸦片,并且要外国侵略者具结保证永远不再贩卖鸦片。禁烟的斗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鸦片贸易是英国资产阶级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又是英国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正如英国侵略者自供的那样:“这笔出口生意,对于我们印度殖民地利益太优厚了,不能轻易放弃。”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的英国资产阶级侵华集团,便积极策划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并大肆叫嚷对中国要采取“坚决有力的行动”,决不能“轻易放过这样一个战争的机会”。英国当时的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甚至疯狂地叫嚣:对待中国“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可见英国侵略者决计要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了。

经过一番准备之后,于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五月),英国侵略军的舰队陆续开到中国的广东海面,向中国发起武装进攻。为了保卫国家民族利益,林则徐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奋起抗击,中英战争就这样爆发了。这次战争从1840年6月开始,到1842年8月(道光二十二年七月)结束。我们可以看出,这次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长期以来蓄意侵略中国的总爆发。因为战争的爆发是直接由鸦片问题引起的,所以叫做“鸦片战争”。

这次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战争中,广大的人民群众英勇抗击侵略者,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革命精神,还有许许多多爱国将士,他们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他们是反侵略斗争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留芳千古,永远都值得人们学习和纪念。但是,由于当时的清朝封建统治者极端腐朽,我国经济技术的落后,英国侵略者以四十八艘舰船,区区四千人的一支所谓“东方远征军”,就打开了清帝国的门户,迫使清政府向外国侵略者投降求和,并且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出卖了国家民族的主权和利益。从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之下,灾难更加深重了。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中国人民展开了长期的英勇不屈、前仆后继的伟大革命斗争。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在鸦片战争的前夕,由于烟毒的泛滥,这不仅激起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就连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爱国官员也纷纷提出禁烟的主张,林则徐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虽然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但他进入官场后,目睹官场的腐败,对封建统治的未来深感忧虑。在北京做官的时期,他和当时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如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人结成“宣南诗社”,主张改革现状。林则徐是中国最早了解西方国家情况的人,他在1839年3月至1840年10月任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期间,为了做到知己知彼,曾叫人从澳门外文书报中选译有关西方国家情况的材料,编成《四洲志》一书。

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又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维新改良倾向的人物。

从1837年到1838年他担任湖广总督(总督是清朝的地方最高长官。湖广总督管辖湖北、湖南两省)时,就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在湖南、湖北两省雷厉风行地实行禁烟,有力地打击了贩毒者,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但是,禁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场尖锐复杂的反侵略斗争。它不仅受到英国侵略者的抗拒和破坏,而且还受到许多与鸦片贸易有利害关系的大官僚的反对和阻挠。林则徐和许多主张禁烟的官员一起,向反对禁烟的反动官僚们进行了斗争。他大声疾呼:“如果不把鸦片严加禁绝,将来国家不但无人可以当兵,而且也将无钱维持财政开支。”林则徐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利益着想而说这些话的;但禁烟的正义主张,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符合民族的利益,因而深得人心。清朝皇帝也不能不考虑到,如果不禁鸦片,那么皇帝的宝座也将被鸦片冲垮,最后,不得不接受林则徐的主张,并且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林则徐深知禁烟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使命。他向自己的师友们表示:“祸福死生,早已置之度外”,定要尽一切努力,除掉鸦片这一毒患。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以禁烟为中心的反侵略斗争,从此进入了更加尖锐的新阶段。

广州是外国侵略者进行贩毒活动的中心,人民群众反对鸦片的斗争也最强烈。1838年(道光十八年)底,广州当局曾经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当时英美烟贩竟纠众阻拦,从事破坏,激起了群众的愤怒,有一万多人举行了示威,并且用石块把这些气焰嚣张的侵略分子赶走。人民群众高昂的反抗精神,对林则徐是巨大的鼓舞,增强了他禁烟的信心。

林则徐的禁烟措施,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他先对鸦片贩卖的情况做了调查。到广州之前,他已对广东鸦片走私的情形,有了大致的了解;到广州后,他日夜传询行商、散商,又召集当地知识分子向他们了解鸦片贸易的情况,让他们开列贩毒的地点和鸦片贩子的姓名。经过仔细调查研究、掌握情况之后,林则徐立即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第一,勒令烟贩,必须在三天内把鸦片全部缴出;第二,要求外国商人,写下永远不再贩运鸦片的书面保证,否则查出来,不但鸦片完全没收,贩毒者也要依法处死。林则徐还向中外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了禁烟的坚决态度。这种严正不苟的态度,使外国侵略者十分害怕,但这些老奸巨猾的家伙仍然想尽种种办法,企图狡赖顽抗。英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还特别赶到广州,亲自策划破坏。林则徐看穿了他们的阴谋,采取了断然措施。下令断绝贸易,截回企图潜逃的英国最大的鸦片贩子颠地,封锁商馆,切断商馆与海上的交通,还派水师在海面巡逻,严密监视外国船只的行动。同时,他又再一次通知他们把鸦片全部缴出,否则就立即依法惩办。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迫使他们缴出了两万余箱鸦片(其中有美国商人的一千多箱)共重2,376,254斤。1839年6月3日(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林则徐下令把这些鸦片集中在虎门海滩,用盐卤和石灰浸化的办法加以烧毁,并准许老百姓和外国商人到现场参观。就这样,一直到6月25日,才把从侵略者手中缴来的鸦片全部烧完。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烧烟”。

但是,贪得无厌的英国强盗是绝不甘心失败的。他们在进行了种种破坏和挑衅失败后,就不顾一切地采取武装侵略的手段了。

1840年6月,英国派出舰队到达广州海面,向中国发动了进攻,终于挑起了鸦片战争。

在侵略者的洋枪洋炮面前,林则徐并没有畏惧和退缩。广东人民要求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强烈情绪,更给林则徐增添了巨大力量,加强了他抗敌的决心。因此,他在认真备战,严密防守的同时,相信“民心可用”。他不但把沿海村庄的老百姓组织起来,加以训练,而且出告示号召人民,“如英夷兵船进入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这就大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奋起抗战的革命热情,也使他自己得到最广泛、最有力的支持。

正是这样,进犯广东的英国侵略军在爱国军民面前,一点办法也没有,到处碰得头破血流。特别是沿海渔民组成的突击队,常常趁月黑潮退,出其不意地乘着小船,用火箭、火罐、喷筒等发动火攻,使英国强盗吃尽了苦头。他们只好每天东飘西泊,夜里也不敢停下来,恐怕被火船突然袭击。最后,他们看到在广东占不到便宜,只好放弃进攻广东,而去侵犯福建、浙江。可见,只要能够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可是,腐朽的清朝统治阶级,不但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就连林则徐这样的爱国者,也不加以信任和支持。当英国侵略军沿海北上,一直打到天津海口后,他们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原来反对禁烟、主张妥协投降的那些反动大官僚又重新嚣张起来,他们大叫大嚷,硬说英国侵略者的进攻,是林则徐禁烟闯下的大祸,说什么只有惩办林则徐,才能避免战祸,等等。这时,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也吓坏了,他竟不分青红皂白,把林则徐的官职革掉,充军新疆,而把力主投降妥协的直隶(今河北省)总督琦善,派去代替林则徐。这真是爱国有罪,投降有功。在这样黑暗的反动统治之下,反侵略战争怎能取得胜利呢?鸦片战争终于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妥协而失败了!

三元里人民严惩英国侵略军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众民合力强敌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广州附近以三元里为中心的一百零三乡人民,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上面的诗,就是当时诗人张维屏对这次斗争的描写和颂赞。

1841年5月(道光二十一年四月)英军逼近广州城,驻在广州的奕山,异常恐慌,派人出城向英军接洽投降,英军勒索了六百万元赎城费,还逼迫清军退出广州六十里,才肯撤兵。奕山答应了侵略者的条件,订立了投降条约。群众对清朝官僚的无耻投降非常不满,而英军又在广州城外恣意横行,无恶不作,这就更加激起了群众的愤怒。5月29日(四月初九)英军闯到三元里,抢掠耕牛,奸淫妇女。群众愤起抗击,消灭了十几名侵略军。次日,斗争进入高潮,三元里和附近各乡群众大约五六千人,拿着长矛大刀和农具,举起三元古庙的三星旗,浩浩荡荡地向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进攻。这些侵略强盗完全没有料到会受到赤手空拳的老百姓攻击,当他们被震天动地的怒吼惊醒,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手持刀矛锄耙的人群,吓得不知所措,急急忙忙派出大队人马下山反扑。他们以为自己有着洋枪大炮,只要冲了下来,就能把群众吓跑。但机智勇敢的三元里人民打了一阵以后,就边战边走,把英国侵略军引到三元里的牛栏岗一带团团围住,他们已经插翅难逃了。这时,闻声赶来的群众越聚越多,成千上万,难以数计,连妇女儿童也都出来参战助威。中午,恰好雷雨大作,敌人的火药完全淋湿,洋枪失去作用。这些强盗被大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外边有群众的包围,地下又满是泥水,又饿又冷,进退不得。有的伏在瓜棚架下面,浑身发抖,有的丢下洋枪,叩头流血求饶,“乞命之声震山谷”。相反,三元里乡民的斗志更加激昂,情绪更加高涨,他们精神抖擞,越战越勇。直到当天下午黄昏时分,雨越下越大,天也黑了,英国强盗才连爬带滚,摸着黑路逃了回去。这一天,三元里人民依靠原始的武器,打死了英国官兵二百多名,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牛栏岗的胜利,进一步鼓舞了人们的斗志。第二天一清早,就有二万多人高举着三星旗奔向四方炮台,把敌人密密麻麻地包围起来。英国强盗知道突围是没有用的,只好向腐朽的清朝政府求救。果然,一求就灵,奕山正害怕人民群众的斗争坏了他的投降大事,马上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前来替英军解围。余保纯忘记了平日知府的威风,徒步到三元里,向群众打躬作揖,替英军讨饶,忽而恳求,忽而恐吓。但群众仍坚持不散,余保纯又去威胁参加斗争的绅士(绅shēn申。旧社会称地方上有势力有名望的地主或退职的官僚为绅士),这些人在他的恐吓下开始动摇,群众的情绪受到影响,终于陆陆续续散开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斗争,不但得不到清朝统治者的支持,反而被他们破坏断送了。

三元里的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自发起来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第一声。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反动统治阶级一贯向外国侵略势力妥协投降,可是中国人民继承了三元里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前仆后继,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也展开了英勇的反封建的斗争。从此,反侵略反封建的烈火,连绵不断,三元里的光辉是永远不灭的。

《南京条约》是帝国主义套

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具枷锁英国侵略军在先后攻占吴淞、上海、镇江后,1842年8月初,舰队开到南京江面,炮口对准南京,扬言攻城。这时清政府腐朽统治集团在侵略者的这种凶焰面前吓破了胆,公开地违背人民群众坚决抵抗的愿望,向侵略者屈膝投降。本来,在浙江战事失败后,清朝最高统治者道光帝,早已从败中求胜的指导思想转向决计妥协投降了。他派耆英为钦差大臣和伊里布去浙江前线,向英国侵略者试探投降的条件。当英军兵临南京城下,耆英就赶忙来到了南京,没有经过一次正式谈判,就全部承认了侵略者提出的“议和条款”。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璞鼎查代表英国政府,在英国军舰“汉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所以《江宁条约》也叫《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自此以后,香港就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和商业基地。(2)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里,英人可以自由居住,英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这样,封建中国的门户就被打开了。(3)中国赔偿鸦片烟费六百万银元,军费一千二百万银元,商欠三百万银元,共两千一百万银元。这是对中国人民无耻的掠夺。(4)英国进出口货物纳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就是说,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物的税率,都要与英国共同议定,中国没有权力自己确定,这就是协定关税的开始。英国资产阶级根据这项特权,把大批商品运到中国来,控制中国市场,掠取大量廉价原料,使中国海关丧失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5)英国商人在各口岸可以自由和中国商人交易,不加任何限制。从此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和中国商人接触,选择和培养他们的代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