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徐吉春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坏,病情还在不断地恶化。可他为了一家人生活,仍带着病弱的身体,用惊人的毅力坚持在生产队里,干着犁田打耙的农活;牛拉着犁耙喘着粗气,可他喘出的气,比牛喘着还厉害,犁田打耙,在农活中算稍轻松点活;实际上也是体力活,整天踩在泥水田里,跟在牛尾巴后面转,扶犁拎犁,遇上犟牛不听使唤的话,一会儿狂奔,一会儿停下,有时想往田埂上跑不想干,那拉紧的僵绳,犁田让人更累。以徐吉春的体力根本上干不了这些农活;如果不干怎么行,这么个大家人口,靠妻子一人挣工分,根本上无法让一家人有个温饱肚子;为了一家人有个温饱的生活,他不得不带病出工,来减轻家庭生活压力;二来在这大忙季节,连放假的小学生们都投入到双抢战斗之中,自己更应该为集体出点力,做到人人都有用武之地。
毅力能战胜病魔,精神能战胜一切。徐吉春硬撑着那病弱的身体,顽强地战斗在酷热之中,看着犁头翻开的土块,他眼有些花,脚走不稳,可他并没有退缩,仍每天耕作在田间。这场面犹如:酷日炎炎空有风,拉犁牛喘负力行;扶犁手酸腰腿疼,抢收抢插不容情。
杨英香看到丈夫消瘦拗黑的面孔,带病坚持在队里干活;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也不知丈夫那有这么大的精神之柱,支撑着他那瘦弱的病体,病情的折磨,使他瘦成一把筋;可病魔并没有摧垮他的意志,每天顽强地跟病魔作斗争;为了减轻妻子的劳动量,回到家还干着家务事。每当看到这些,她心疼地说:“吉春,你别硬扛着,请假休息吧,如果累垮了身子,那更给一家人带来大的负担。”
“没事,没事;我能撑得住。再说在这大忙季节,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还有这么一个大家庭,靠你一人挣工分,那日子更难过了。”徐吉春总是喘着气说。
“可身体要紧啦!”她心疼地说。
杨英香心里清楚丈夫那病弱的身体,很难干下体力活,她曾多次劝丈夫休息,可丈夫硬是不听,硬是扛着病弱的身体坚持干活。其实,徐吉春何尝不想休息,生活的逼迫,他心里清楚地明白一家人要生存,就必须要出工;为了使家里少欠点债,为了给家庭分点忧,为了做父亲一份责任,为了让一家人吃得饱,他必须干,只得拚命地干,尽自己的力量来维持这个家,减轻妻子肩上的压力;他太热爱这个家,自己的病体,拖累了整个家庭,让一家人过着苦日子,他感到痛心,感到内疚,总觉得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孩子们,他要凭自己有生之年,凭自己微薄之力,也要为家庭排忧解难,才对得起这个困境家庭。
徐吉春最疼爱年轻的妻子和仨个孩子,每当看到妻子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时又忙这忙那,一刻也不闲着,他真的很心疼,可他能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毅力战胜病魔,用精神之柱战胜困难,用自己微弱之光照亮家人,全心全意地用爱心呵护着这个家,他尽力地用残烛之年维持这个家,家太可爱了,太温馨了,太伟大了,太有凝聚力了,有了家才有温暖,才有快乐,才有幸福,才有全新的生活;他太爱这个家了。
杨英香自从进入这个家门,从没有过一天舒心的日子,家中内外一切重活全落在她一个人肩上;别看她是个女人,其实他每天干的活,比一个男子汉还多,在生产队里既要做田地活,回到家又要洗衣浆衫,缝缝补补,还要忙自留地,和做不完的家务事;冬季的晚上还在煤油灯光下为一家人做布鞋,做布鞋的材料,都是些破衣烂衫,剪下码上几十层纳成鞋底,鞋帮买点新布做鞋面,她做的布鞋,穿在脚上结实又舒服;生活的艰难,一家人难得穿上新衣服,徐江川哥仨唯一的奢望,就是盼望着母亲做双新布鞋穿;要是母亲做好新布鞋,叫他们试着穿,他们穿在脚上觉得体面增光,高兴得不得了,真的舍不得脱下。
其实,新布鞋做好后,杨英香让孩子们试试大小,又叫孩子们脱下,收进衣柜里;等到大年初一才穿,这也是一家人新年伊始,穿在身上是新的象征,预示新的一年步步向上,无限美好。她每年还为奶奶做两双布鞋;心灵手巧的杨英香,由于日夜操劳,年轻时的圆脸盘消瘦些,脸颊稍变长些,但仍不失其美丽的脸庞;仔细看,她额头上也添了几道浅浅的皱纹,这都是生活艰辛刻下的标志。丈夫的身体每况愈下,使她担忧,她的心情有时也出现不好;但看到仨个活泼可爱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心里又充满了希望;她那美丽动人的大眼睛,会放出兴奋的光彩,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看到几个懂事而又调皮的孩子,觉得生活有苦也有甜,从孩子们身上,她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前景,所以,她对生活充满着信心。
只要杨英香进到这个家门,这个五口之家,就暴发出巨大的活力,孩子们乐了,丈夫笑了,就像冬天里阳光,温暖着家里每一个成员;仨个孩子总喜欢跟在母亲身边转,一天都不能离开母亲,好像母亲是自己的保护神。其实,杨英香管教仨个孩子是严厉的,只要谁有过错,母亲发脾气时,仨个孩子感到可怕,不管杨英香对孩子们多少严厉,可仨个孩子总喜欢自己的母亲,跟在母亲后面转。偶尔,杨英香去JX看望老奶奶时,两天不见,孩子们会想念母亲;徐江川会带着俩个小弟弟,站在村后的山包上,对着车站方向眺望着,盼望着母亲的身影出现在乡间小路上。
困难家庭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不假。从小养成劳动习惯的徐江川,懂得父母的艰辛,为了减轻父母一点劳动量,忙时在队里出工,闲时在家里帮助干家务事,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不管孩子多么乖巧听话,但她从不放松对孩子们教育,决不允许孩子们占别人便宜,贪拿别人东西,她经常对孩子们讲述一个受人启迪的故事,她说:
“听说有一个小男孩,有一次到邻居家去玩,看到鸡窝里有几个鸡蛋,趁邻人不注意时,偷偷地拿了一个鸡蛋回家;他母亲见了,不但不责骂,反而把偷来的鸡蛋煮给儿子吃了。这个小男孩,因为尝到了第一次甜头,吃了便宜食,就有了偷窃行为,成年以后,胆子越来越大,偷抢都干,案发后,被公安局抓去,判了重刑,关进牢狱后,才痛定思过,他后悔是母亲当初害了他;如果当初自己偷东西回家,母亲加以制止管教,也不至于自己走上犯罪道路,在牢房里,他痛恨自己的母亲。第一次母亲探监时,见到儿子泪流满面;儿子见了,不但不感恩,一点也不感激母亲养育之恩,反而恨起母亲,说母亲当初姑息了他,毁了他一生,痛恨之余,他狠狠地咬了母亲一口;使母亲无地自容,后悔不己。”
这个故事深刻地教育着孩子们;徐江川和俩个弟弟听了深受感动,把母亲的教诲,永远地记在心里。因此,在家庭艰难的日子里,徐江川哥仨,宁愿同父母过着苦日子,从不拿别人的一针一线。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把杨英香压垮;虽然一天干到晚,也感觉到累,可她凭着年轻力壮的体力扛得住,她要为一家人生活拼搏;白天干活累了,经过一夜的休息,第二天又精力充沛地干活,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在家里,杨英香有喜也有忧,喜的是看到孩子们在一天天成长,忧的是丈夫的身体每况愈下,令人担心;她生怕有一天,丈夫突然离开这个家,那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丈夫虽然干不了大事,但他也是家庭的主心骨,她生怕那一天到来。为了减轻丈夫心理上压力,她从不在丈夫面前叫一声苦,叫一声累;在丈夫面前总是保持乐观态度,在这个家庭里有说有笑地过着每一天;并对丈夫说:“老徐,你要保持乐观态度,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战胜病痛。”
她的话,使丈夫树立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徐吉春每当看到妻子没日没夜地干活,心里很心疼;他在心里也责怪自己当初就不应该同杨英香结合,自己连累了妻子一辈子,害了整个家庭,他太愧疚这个家庭了,他知道自己跟残烛一样,照亮一家人时间不会太长,只能尽自己有生之年,和家人共享一天美好时光,越到生命的尽头,越珍惜留恋每一天,他决不让这美好时光从手中溜过,尽自己的力量关照这个家。
为了延长丈夫的生命,杨英香跟大队赤脚医生徐医生,学会了打针。徐医生细长的身材,瘦削的脸,但精神十足;从部队转业回家,在大队当了赤脚医生,他有一套诊断病情医术,为了治疗徐吉春的病,背着药箱跑了不少路,费了不少心。为了减少徐医生跑路,为丈夫治病,她跟徐医生商量说:“徐医生,我看你经常为我家老徐治病,跑了不少路,我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给病人治病是我应尽之责,那是应该的。”徐医生谦和地说。
“徐医生,你为我家老徐打针,一年当中费了你不少神,为了让你少跑路,我想跟你学会打针,免得增加你更多麻烦,好让你腾出时间为其他病人服务。”杨英香好心地说。
“那也行。”徐医生当场答应着说。
从此,杨英香跟徐医生学会了打针,这样更有利于帮助丈夫治病;徐吉春患有肺结核、气管哮喘病,病情的恶化,时刻危及着生命;因此,每天都要注射连霉素杀菌治疗。药用完了,杨英香想着法子去买;每天坚持给丈夫打针吃药,从不间断,尽量延长丈夫的生命存在。
为了治疗丈夫的病,杨英香平时宁愿和孩子们生活过苦点,一家人省吃俭用;但丈夫的营养一定要跟得上,除了长期给丈夫买来药品维持生命外;她还隔三差五地叫徐江川买猪肉给丈夫营养。只要母亲叫去大队部买肉,徐江川会早早地叫起床,走上三、五里路,怀里揣着母亲给的三角钱,想着能为父亲增加营养,迈看小腿起劲地走着,不管是严寒,还是酷署一直坚持着。猪肉每斤七角三分钱一斤,三角钱能买到将近半斤肉;这几两肉谁也不准吃,只煮给丈夫吃,以增加丈夫的营养。每次站在买肉的人群中,徐江川个最小;卖肉的华老爹,知道他家情况,有时轮到徐江川时,没有肉卖了,也要留下一点肉卖给他,好让他带回家给父亲补身子。对此,徐江川对华老爹很感激,世上还是好心人多。
徐江川把华老爹对自己家的照顾,讲给母亲听,杨英香听了心里很感动,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了丈夫病情有所好转,即使拉下一些债,她也在所不惜;但她也清楚地知道丈夫的病情,除了药品营养外,是很难根治好的。由于家庭困难,又没有余钱上大医院冶疗,加上医疗水平有限,药品和营养品,对已生命走到边缘的徐吉春来说,只能维持一天算一天;这些徐吉春心里最清楚。杨英香给丈夫吃得最多的营养品是鸡蛋,只要是鸡下蛋季节,每天早上必须炖上一个鸡蛋羹,一年到头很少间断;也可以说营养丰富的鸡蛋,延续了丈夫的生命,给徐吉春生命带来新的活力。因此,徐吉春逢人就说:“要不是我有个好妻子,我的生命早就不存在了。”
鸡蛋在杨英香家,不仅是丈夫的营养品,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也算一种货币,是家中的小银行;平时买的牙膏、牙刷、肥皂、毛巾、油盐、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孩子们学习用品,全部是用鸡蛋换来的。鸡蛋,在杨英香家不仅是货与货交换,在改善全家伙食中,也算得上高档食品,除了留给丈夫吃之外;偶尔,杨英香和孩子们一个月当中,虽难得吃上一回鸡蛋,一家人嘴馋时,在鸡下蛋旺盛时期,她变着花样换着口味吃,煎、炸、炖、或放进山芋粉里做成粉条吃;只要有鸡蛋做菜这一餐,一家人吃得特别香,也算一家人一顿营养丰富的大会餐。
孩子们正在成长,为了增加一家人营养;杨英香有时则利用农闲或下雨时,拿着自制的鱼网,捞些小鱼,或捕捉些泥鳅、虾、田螺之类的食物,改善全家人生活。由于受母亲对生活追求影响,打从小起,徐江川带着二弟徐江政一起经常捕捉小鱼小虾,捡田螺,捉泥鳅、黄蟮,让全家人吃上营养可口的食物。只要家中做点好吃的饭菜,杨英香盛上一碗,对江政说:“江政,把碗里菜给涂奶奶送去。”
“好。”徐江政高兴地用一双小手端着碗,给涂奶奶送去。
涂奶奶年纪大了,腿脚有些不便;但有政府和徐岭队大家照顾,又有杨英香一家人对她关心,使她孤寡也感到不孤单,她内心里也感激政府的关怀,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让她老人家过上了幸福晚年。她生活由政府抚养着,虽有病疾在身,但她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农忙时,边帮村里人带孩子,还主动帮生产队在晒场上看鸡,防止鸡吃稻谷;平日里还帮生产队养了一头母猪,
涂奶奶虽有政府关照,但从不吃闲饭。最重要的一点是帮助没有老人的家庭带孩子,让年轻人安心出工;带小孩,也是个累活,又怕小孩哭,又怕小孩闹,有时哄有时抱,还要防止小孩尿裤子,一旦小孩尿裤子,还要换洗;她一生中虽没有儿女,但她疼爱村里每一个孩子,可以说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是由她带大的;因此,村里人都喜欢她尊敬他,亲热的喊着:“涂奶奶。”
涂奶奶与杨英香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像一家人似的;她虽不是杨英香家老人,可杨英香却把涂奶奶当做是自家老人看待,逢年过节,把涂奶奶接到家中一起过,让涂奶奶享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因此,涂奶奶逢人发自肺腑之言说:“英香这孩子,待我比闺女还亲。”
上学期间,徐江川、徐江政上学读书,徐长青就由涂奶奶带着;每天孩子们上学,中午十二点回家吃饭,一旦见饭没做好,心里就急,闹着要吃饭,好早点上学去读书。杨英香跟丈夫在队里干活,农活忙时,中午饭来不及做;涂奶奶总主动帮杨英香家把饭做好,免得孩子们回家闹。有了涂奶奶帮助,杨英香中午回家轻松了许多,孩子们也不闹了;对涂奶奶对自家照顾,杨英香与丈夫心存感激。因此,俩家也结下了深厚感情,和蔼相处,使涂奶奶也感到有亲人在身边一样,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并不感到孤独。
涂奶奶出身在旧社会,传统的约束,缠成小脚,给涂奶奶的行动带来很多的不便;平日里挑柴火、担水,都由杨英香一家承担下来。打从徐江川、徐江政帮父母做事起,在父母忙碌下,家庭用水几乎都是小哥俩抬着水桶,从村边水塘里把水抬回家,这个水塘水面面积大约十多亩,灌溉农田外;全队一百五十人口的生活用水,洗衣洗菜,全部靠这口水塘,冬天结成冰,村民们把冰砸成窟窿用水。到了临近春节时,水塘里鱼捕捞起,将近有一千斤,每户能分到三十多斤鱼,家家舍不得一时吃那么多,大多腌制晒干,平时改善生活吃,或来亲戚朋友才舍得煮着吃。要是涂奶奶家水缸水空了,他俩总是把涂奶奶家水缸装满;涂奶奶见了,总夸着说:“你们俩真是好孩子。”
听到涂奶奶夸讲,哥俩裂开小嘴笑着。
只要有空,特别是小江政喜欢往涂奶奶家跑,帮涂奶奶干这干那,惹得涂奶奶特别高兴,她老人家特喜欢小江政。徐江政从小很调皮,为此也挨过母亲不少打;每次小江政挨打,涂奶奶就会上前护着说:“英香,孩子还小,叫他以后改掉缺点就是了。”
听了涂奶奶话,杨英香住了手,对他教育一番;这样也使小江政免了不少皮肉之苦。
徐江政虽然调皮,但对涂奶奶特别亲,见到涂奶奶总爱问:“涂奶奶,有什么事,需要我做,尽管说。”
“有事,我会叫你的。”
“那好。”
遇到吃饭时,涂奶奶总说:“江政,在这吃饭吧。”
“不,回家吃。”
“就在这吃吧。”
“不,涂奶奶,您的粮食也不富足,让我妈知道会骂的。”徐江政懂事地说。
从小跟着家里人受过艰难的徐江政,知道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涂奶奶虽有政府照顾,但也不例外,因为大家还没有走上富裕之路,全村人还生活在艰难之中。
由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还在一穷二白的白纸上绘蓝图;如今社会稳定,结束了历史上年年战争的动荡生活,战后的残壁江山需要修复。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大搞国家建设,发展工业,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研制出“两弹一星”,给国家和平带来有力保卫。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发展还在探索之中,主要是借助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可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的国情不适合照搬苏联的发展经验。
**********时期,国家政治任务主要还用在阶级斗争上,片面的实行无产阶级****,最后导致斗争越演越烈,导致了十年****的**********,使中国的经济停滞不前,向后倒退着。受**********影响,六十年至七十年代初,中国的科技还不完全发达,粮食品种,由于老化,加上病虫害,肥料难以跟上,产量低;******主席又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为了防止灾年闹饥荒,国家大量储备粮食,粮食还很难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市场上粮食供应,还受粮票限制。所以人们的生活水平,仍停留在温饱线上;要想每餐吃得饱,粮食必须节省着吃,早上稀饭,中午还要搭配蔬菜、瓜、豆、山芋之类食物吃,这样,全家长年才不至于饿肚子。实际上,农民们除了卖粮食或鸡蛋,很难有经济来源。
当时政府的政策又制约着人们行动自由,捆绑着人们手脚向前发展;把人们一年到头固定在自己的村庄里转;人们长年累月地战天斗地,兴水利,改农田,扩大农作物面积,这种做法给粮食保障带来了一定增收,但给经济并没有带来多大效益。党中央号召农业学大寨,多打粮食;解决全国人民温饱问题。从年头忙到年底的农民们,也盼望着这个愿望实现;人们没有多大奢望,出些力,流些汗;一年干到头也心甘情愿,目的只有一个,只要把肚皮填饱就万事大吉。
徐岭队会过日子也有少数几家,有几户人家虽存了点余粮,那也是靠每顿一口一口节省下来的,其目的是防止灾年受用。因为从前饿怕了的村民,要为生活长远着想。因此,连小小的徐江政也明白涂奶奶一人过日子不容易;他很少吃涂奶奶家饭。他还经常亲眼所见,涂奶奶有时在吃饭时间,有的家长没有接孩子;肯定是忙着干活,顾不上孩子,孩子饿了,总要盛点饭喂孩子们吃。她一年六百斤口粮,又没有工分粮;还要喂养鸡;好让鸡下蛋,到商店里兑换点日用品和生活用品。因此,鸡蛋也是农村的经济来源,也是每家改善生活的食品。为了使粮食能够吃,涂奶奶每天在饭边蒸些菜,能省则省,以度时日。涂奶奶看着徐江政往回跑的背影,脸上的皱纹笑开了,并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跟他娘一样,从小懂事,能关心人;还是父母教育得好。”
徐江政从涂奶奶回家时,总是又蹦又跳地跑到母亲身边说:“妈,涂奶奶没有什么事需要帮忙。”
“涂奶奶,腿脚不方便,你和江川有空经常去看看,该帮涂奶奶做的事,一定要帮着做。”杨英香叮嘱着。
“知道了。”徐江政高兴地回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