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栖云观常常笼罩在狐狸的叫声里,尤其在夏天的傍晚,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当观顶和山崖在落日的余辉中变成剪影的时候,山岗上就会有飘飘忽忽的蓝色光球闪现。这光球从一只狐狸的口中吐出,在灰色天空里划出一条美丽无比、玄妙无比的弧线,然后被吸进另一只狐狸的口中。这只狐狸把蓝色光球衔入口中,少顷又吞进体内,让那气与光的球体在体内循环再循环,最后终又吐了出来,重新划出那条美丽无比、玄妙无比的弧线回到前一只狐狸的口中。如此往复不已。
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狐狸炼丹。
红衣道士恰恰要在这个时候进入气功态。
隔尘和尚恰恰要在这个时候来造访他。
隔尘和尚脚下那双勾脸布鞋轻盈地踏着清溪边的碎石路时,心绪尚好。小溪的浅唱和山花的幽香把他陶醉得若神若仙。待到一步步蹬上石阶,一步步走进狐狸的叫声时,那尚好的心绪就给糟蹋了。他感到自己又胖又高的佛身被那腥臊的叫声严严实实地罩住。他没有把那叫声理解成狐仙们来自四面八方娇滴滴的呼唤和勾引,只感到那呱呱声带着难闻的狐臭玷污着他的佛身,使他全身泛起一种奇痒。
这样,当他见到瘦而矍铄的红衣道士的时候,情绪就不可能太好。何况,红衣道士正坐在蒲团上闭着眼吐纳,没理睬他。
隔尘和尚就有些生气,说:“狐狸练气你也练气。将来就是练成了,成仙得道了,也是妖道!准是一身狐臊!”
红衣道士充耳不闻,依然故我闭眼吐纳。
隔尘和尚就更来气,说:“母狐狸炼的丹吐到你的嘴里啦?说练气功得先练出屁来,你放一个我听听?说狐狸有七十二个救命屁那是练气功练出来的,你练出来没有?”
红衣道士做了个收势:“无量天尊!善哉善哉!你是什么时候来的?”
隔尘和尚说:“骂你半天了,你还装糊涂。”
红衣道士仿佛什么都不知道:“骂我半天了?没听见,实在是没听见。”
隔尘和尚说:“那我不是白骂了吗?”
红衣道士似乎仍沉浸在气功态中:“练了这么多时间,就这次真的到了另一个境界,我感到自己渐渐地升起来……”
隔尘和尚说:“升起来、升起来,你是不声不响地放了那七十二个屁呀?要不怎么能升起来呢?”
红衣道士不理睬隔尘和尚的污言秽语,依然自顾自地说:“我升腾着、升腾着,从黑暗升到光明,眼前一片灿烂,还渐渐地有了美妙的乐声。无量天尊!”
“噢!这么说你是变成狐仙太爷了。是不是还有母狐狸陪伴着哇?”
“哪里,我又不是苦山大师,哪有那样的福气?”
“什么?你说什么?难道苦山大师曾经有狐狸陪伴?”
“不仅苦山大师,就是他的家族、他的后人都和狐狸有着不解之缘。”
“你知道?快说说!”
红衣道士趁机要挟:“拿酒来。”
隔尘和尚只好认账:“好好,拿酒来,你这个老无赖!”便从衣服里摸出酒葫芦递给红衣道士。
红衣道士仍不依不饶地:“拿肉来!”
隔尘和尚又摸摸索索地从衣服里摸出一包肉来。
红衣道士毫不客气地一把夺过,说:“今天我们不作画,不写诗,也不抚琴,就说苦山大师和狐狸的故事。但不能带色情,是严肃话题。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得考考你有关狐狸的知识,答上来你喝酒,答不上来你就看我喝酒。”
隔尘和尚心里没底,却硬着头皮充好汉:“这个难不倒我。”
红衣道士要的就是隔尘和尚这句话:“那好。你说,狐狸交配是在什么季节?发情时有什么预兆?”
隔尘和尚说:“你个妖道,还说是严肃话题不带色情呢,这不是色情是什么?”
红衣道士说:“这是科学。”
隔尘和尚说:“科学我懂。狐狸交配时得先变成人。人在夜晚交配,所以狐狸必定也是在夜晚交配。发情期有啥预兆?就是你见她变成女人了,看你笑了,还向你挤眉弄眼儿的,就是想交配了——这就是预兆。我说对了我喝酒。”说着就去端酒。
红衣道士以手阻之:“错。狐狸在冬季交配。交配前有十天左右整天饿而不食,接着是尿色改变,这是最明显的预兆。你胡编滥造,看我喝酒。”说罢,扬头把酒吸得吱吱响,然后咂舌舐唇,把个隔尘和尚馋得直咽唾沫。
“再提个问题!”这回隔尘和尚有点儿急,“这酒是我拿来的,我不能一口不喝。”
红衣道士又喝了一口说:“好好。你说狐狸交配多长时间?”
隔尘和尚盯着酒葫芦,又咽了一下口水说:“尽是色情问题。狐狸的交配时间自然不会太短,起码一整夜,要么那些和狐狸精睡觉的书生怎么个个都面黄肌瘦呢?”
红衣道士大为不屑:“胡诌。告诉你吧,狐狸交配要二十四个小时。瞧着我喝酒吧。”又把酒吸得吱吱响,还故意让酒溢到胡须上。
隔尘和尚看得心疼,连声地:“阿弥陀佛,罪过!罪过!酒都喝到胡子上了!再提个问题我看看?”
红衣道士用道袍把溢到胡须上的酒抹了一下:“本来没问题了,为照顾你,再提一个……”把一块肉塞到嘴里,“你说,狐狸的别子仪式是怎么回事?”
隔尘和尚眨眨眼说:“这个好说,就是狐狸的尾巴露出来了,被人识破了,必须变回狐狸,可她已经和书生生了孩子,就得告别……”
红衣道士把宽大的袍袖一甩:“算了!我看你是叫狐狸精给迷住了,信口雌黄,一点才气也没有。”
隔尘和尚也有点儿来气:“没才气才好呢!免得像周月舟那样挨整,整得他人不人鬼不鬼的。没才气人家就不整你了。”
红衣道士连连摆手:“错!错!错!才气是谁也整不了的。周月舟越挨整越焕发才气、越出成果,就是明证。”
隔尘和尚连忙止之:“打住、打住,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咱们还是言归正传,说苦山大师和狐狸。”说完抓起酒葫芦喝了一大口,然后又抓起一块肉丢进嘴里大嚼起来。
“对对对,我是要讲苦山大师和狐狸的故事。哎,你去过墨园的后花园没有?”
“废话!咱俩不是总在那儿下棋吗?”
“那你注意过假山后面有个洞吗?”
“你是说狐狸洞?”
“对,苦山大师和狐狸的故事都装在那个洞里。”
“我怎么没看见?”
“留心,就看见了。心不在焉,就视而不见。比如我刚才进入气功态升到半空中时就又有新发现——这回我们说正经的。”
“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墨园升起一团黑气,看来墨园里不久还将有厄运发生……”
“你可别诅咒他们了。文革他们被折腾得够苦了,才消停几年,现在也没恢复元气。”
“我怎么能诅咒他们呢?我的的确确是看见了。不信咱们打赌!”
“赌什么?”
“赌苦山大师家族里的任何一人,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那就先赌大师次子周月舟吧。他是周家目前年纪最长之人,你说他年年月月、日日夜夜蛰居在那间发了霉的屋子里,不见太阳也不见月亮,自己不出来也不叫别人进去,他到底在做什么?”
“肯定是在做什么。如果他没做什么,就是什么也没做。”
“废话!你说他现在做什么呢?”
“在吃蟑螂。”
“呸呸呸!真叫人恶心。不赌他!不赌他!我们赌大师独生孙女周萌,你说她挡上窗帘在屋里闷了整整一天,在做什么呢?”
“她在睡觉。”
“胡诌!从早晨睡到晚上?那她还算是天才吗?要知道,天分越高的人睡觉越少!你答错了!我喝酒,你看着!”
红衣道士连忙以手止之:“慢!你以为我真没看清?告诉你,周萌现在正把自己脱个精光。”
隔尘和尚抓着酒葫芦的手并没有松开:“你是说她在洗澡?”
“非也。她是在面对镜子画裸体自画像。”红衣道士说。
“阿弥陀佛!妖道!你看见啦?”隔尘和尚问。
红衣道士眯着眼睛笑而不答。
隔尘和尚有些不耐烦了:“这么赌下去哪年哪月才能喝着酒呢?你简单回答:大师的次孙周伯东和他三弟周伯雨以及他们的继母毕沅现在都在做什么?”
红衣道士说:“周伯东在思念他那个美国女友约翰·贝丝;周伯雨在希望女友吉玉死而复活;毕沅一如既往在看她的《周易》。我全说对了,我喝酒。”
“错!错!你全错了。我刚刚从墨园来,我知道。”隔尘和尚说。
红衣道士有些吃惊:“隔尘,你去墨园了?”
隔尘和尚说:“周月舟和毕沅的事,我已经帮他们安排好地方,去通知他们,可他们还说尘缘未了,再等一等。咳,人哪!”说着叹了一口气。
红衣道士便也有些怅然。于是一僧一道顿时没了老顽童式的调侃,情绪变得忧郁起来。
隔尘和尚告诉红衣道士说,今天他去墨园,面对门楼牌匾上那“墨园”二字看了很久。绘画大师周南当初留下的这一墨宝,经过近百年的风雕雨凿已经变得模糊而苍老。迈进门楼时,就好像走进了历史,走进苦山大师辉煌而苍凉的一生,也走进他后人多舛的命运。苦山大师的几代后人一直忠诚地守护在这里,就像守护着一座古堡,守护着一所艺术殿堂,或者是守护着一座堆满殉葬品的古墓。可是,除了周月舟与毕沅两个从不出屋的人,在墨园里转悠了很久,就没有见到任何其他人影。仿佛这里并没有人住似的。这种荒凉和死寂让人以为是到了《聊斋志异》里书生们常遇到鬼狐的那种地方,甚至真的可以嗅出一种类似墓穴的气味儿。出来时,他又回头看了看“墨园”二字,不知怎的,一股颓败的凄凉陡然袭来,使他不寒而栗,便逃也似地离开了……
隔尘和尚说完,沉默了许久。
红衣道士问:“没看见狐狸?”
隔尘和尚摇了摇头。
红衣道士默默站起走到窗前闭上眼睛,伫立良久,叹说:“苦山大师仙逝五十余年。这个绘画世家一衰再衰,现在几乎山穷水尽,但愿这尽头就是极限,极限就是转机。”
“你是说周氏家族将要否极泰来?”
“刚才我的眼前出现墨园景象的同时,还出现了一幅画。画面模糊不清,只能看出红白二色,画面消失后又出现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好像是在遥远的海边,很遥远,也很模糊。后来,又在另一个方向出现一位老者,也很模糊。最后我又清晰地听到了号的号叫声。”
“听说,不久将要搞一次周南家族三代人艺术成就展。”
“不过,据我所知,这次展览不是周氏家族提出的,而是上边的意思,所以这次展览有可能不是出于艺术目的……”
“那……出于什么?”
红衣道士笑而不答,只朝隔尘和尚挤了挤眼睛。
栖云观外,灰白色的雨丝朦胧了山、朦胧了树,也朦胧了山脚下梨花峪水库的一泓碧水。一阵阵水鸟的鸣叫声,不断透过迷蒙的雨幕弥漫进古老的栖云观里来。
二
傍晚,细雨迷蒙。
没有风,细而均匀的雨丝静静地垂落。听不见雨滴敲击瓦楞和树叶的声响,只能看见屋顶那陈旧的老瓦被浸湿后,反射出油亮的光。每片树叶上也渐渐地积累起圆圆的水珠儿,静静地悬挂着,久久不垂落。直到天黑之后,才有了房檐滴水的声音,滴滴哒哒,时疾时缓,时远时近。
细雨将黑夜过早地带进了墨园,使这古老的宅院更显得沉寂、窒闷和压抑。墨园是座两进三隔的四合院。前院六正两耳八间上屋,左右相对各三间厢房。中院六正两耳没有厢房,后院是花园。这种细雨霏霏的夜晚,后花园是最寂寥的。连树上的鸟儿也不再啼叫,偶尔从人工湖边的假山下面传出几声蛙鼓,时高时低,不知是抱怨寂寞,还是诅咒黑暗。中院的西侧三间由毕沅住着。其中一间是她的卧室,一间是厨房兼餐厅,另一间陈列着周家祖传的全部古董,并且间壁出来一小间密室。这个小小的密室除了她之外,任何人都不准进。毕沅是苦山大师的大儿子——周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周月桥的遗孀,四十五岁,比周月桥的大儿子周伯均小九岁。夜晚,毕沅的三间屋子通常是不开灯的,尤其是落雨的夜晚。但透过玻璃窗可以模模糊糊地看到毕沅面向窗外的脸。雨丝和玻璃窗上的水流扭曲了她的美貌,使这张原本很美丽的脸看上去有几分凄怆。西侧的耳房住的是毕沅的佣人、三十岁就守了寡的杨嫂,服侍毕沅已十几年。
中院的东侧三间房由苦山大师的二儿子、七十七岁的周月舟占两间。周月舟的两间屋子永远用窗帘遮着,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永远那么遮着。没人看见周月舟出过屋,他执意地过着拒绝阳光的日子。一日三餐全由毕沅或杨嫂从窗口递送,必不可少的生理代谢活动也只在屋里特别改建的水厕里进行。东头还剩一间屋由周伯均的傻儿子住着。傻儿子名叫周号,先天畸形、弱智,还有个天生怕光的毛病,见光就睁不开眼睛,无论阳光,还是月光,抑或是灯光,于是他的屋子也永远没有光明。所以,在这样的雨夜,中院是全被黑暗笼罩的,可以说是一片死寂。当然,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突然出现嘶哑的号叫声。这号叫声发音不清却撕心裂肺,听来极其惨痛。那是傻子号在表达他的喜怒哀乐——不管是喜、是怒、是哀、是乐,他都是这样长嚎一声。在他个人,是抒发了情怀,在周氏全家,这号叫声可以打破墨园的窒闷和压抑,所以并非代表什么不祥。
前院西厢房由周月桥最小的女儿周萌住着。周萌在美术学院读研究生,住校,一般不回家。最近一回来就用窗帘遮了窗,不知在干什么。她隔壁的两间房由周伯均的二儿子周林住着。他是个极会享受夜生活乐趣的现代派青年,经常夜不归宿。与西厢房相近的正房西面三间加耳房是周月桥的大儿子周伯均夫妇的卧室、客厅、画室与厨房兼餐厅。周伯均是周南画派的第三代传人、市画院院长、美协主席。他有个习惯,晚饭后就睡觉,半夜里起来作画,所以,他的这几间房此刻也是一片昏暗。
前院东厢房三间是周月桥的三儿子、画痴周伯雨的房间。他长年在外写生和采集奇石,在墨园里能看见他的时候不多。
前院上屋东面那三正一耳四间房便是周月桥的二儿子、周南美术学院副教授周伯东的卧室、客厅、画室和厨房、餐厅了。
当然,周氏家族上述这种居住格局形成还不久,同许许多多城市的许许多多私宅一样,文革中墨园也曾被没收充公,成为一个大批判班子的大本营,而周家的主人,要么被赶进了牛棚,要么被勒令搬进后花园角落里的两间库房栖身。文革后落实政策拖泥带水落了八年,墨园才终又姓了周,也才得以形成周家人现在的居住格局。
此时,前、中两院,惟独周伯东这四间房子全部亮着灯。这位周氏家族名气最大的才子正站在自己的画室里面对窗外的细雨出神。室内的灯光从窗口透射出去,仿佛是在无底的黑暗里挖掘出一条银亮的拱形隧道,细密而均匀的雨丝正在那里无声无息地垂落。
周伯东正酝酿画一幅国画《梨花雨》。周伯东画油画也画国画,有点像徐悲鸿。他已经画了一幅油画《梨花雨》,可是他觉得意犹未尽,所以,还要换一种表现方式,再画一幅国画《梨花雨》。他在酝酿情绪的时候很想看看那幅油画,它就立在对面的墙角,只是画面朝里,画的背面朝着周伯东。他很想把那幅画翻转过来,可是他没有。
那幅油画是用近似于印象派的手法画的,满画面的雨中梨花。可是当你看过一会儿后,一个白人女孩头像就会从花丛中渐渐显露出来,而且越看越清晰,越看越生动,到最后整个画面只剩下那个白人女孩的头像。她甜甜地笑着,金色的头发湿淋淋的,大眼睛像蓝宝石,脸上布满了水珠。当你眨一下眼睛再看这幅画时,不仅那女孩脸上的水珠变成了泪水,整个画面的梨花和雨滴似乎也都变成了泪水。
那个白人女孩就是周伯东青年时代的女友、美国姑娘约翰·贝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