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老师:汉宣帝是汉朝难得的明君,汉宣帝的开明从他允许《史记》出版可见一斑。。。。。。
熊学生:老师,你确认汉宣帝不是在发泄个人私愤?他可被汉武帝整得不轻呢。后来有人当着他面骂汉武帝,他还封这人做太子太傅。
史老师:这只是表示他气量大,在古代,血统是很重要的,如果汉宣帝自认自己是暴君汉武帝的后代,那他自己又是个什么东西?
熊学生:如果汉武帝不是暴君的,那汉宣帝被放逐不就是一个英名的君主作出的英名抉择了嘛,他能认这岔?再说了,汉武帝不好,卫子夫好不就得了,汉宣帝可以说他是卫子夫的后代。
史老师:你出去。
正史:
17周岁的男子如果还没生儿子,即使他是皇帝,那也不可能被人家指责“数岁无子”。既然“数岁无子”是个伪命题,那么,为什么《史记》会有这样的记载呢,难道说司马迁在玩春秋笔法,为上者讳?
司马迁是不会隐瞒事实滴,他活着所有的目的就是要写一部“传诸后人的史书”。他为这本书付出的代价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他自己一直都说各种刑罚中“最下腐刑”,可为了完成这本书,却主动选择接受腐刑。他受那么大的罪,吃大那么大的苦,好容易把《史记》给写完了,然而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却明确地说:“我费尽心血写的这本书,希望传给对的人,藏在名山大川,在对的时间里流行于各大都市。”(“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报任安书》)换句话说,《史记》是写给后人看的,他没打算在自己生存的时代就发表。为什么?
因为司马迁老人家这辈子是被当时的皇帝刘彘害的,他当然不可能为这样的皇帝避讳,在自己的书中,刘彘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大家可以自行想像。反正只要是真实的,司马迁都会将之写进自己的书中。或许,从心底来说,他希望刘彘看到他的文字,暴怒而杀了他,反正他已经是半残之身了,为史而亡,那是史官最高的荣誉。
在司马迁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两起留芳百世的史官故事。
话说春秋时的晋国国王晋灵公实在是个昏君,想害死执政大臣赵盾,赵盾只能逃亡,在逃亡途中,赵盾的族弟赵穿杀死了灵公,赵盾就欣欣然地回来了,史官董狐直接记载“赵盾弑其君”。赵盾不服啊,杀死晋灵公的明明是赵穿,怎么成了我了呢?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赵盾没办法,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另外一个故事就有点血腥了,同样是在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大臣崔杼阴谋害死了君主庄公,史官太史公秉笔直书说“崔杼弑庄公”,崔杼自然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这样的一个“好”名气,于是就杀了这个史官,换他的弟弟太史仲,没想到,太史仲还是这种写法,那就再杀一个,再换一个太史叔,仍然写“崔杼弑庄公”,崔杼又杀了他,换太史季,太史季还是坚持事实,已经连杀了三人了,手都杀软了,崔杼终于屈服了。就在太史季写完史书出来的时候,还有一个史官南史氏赶过来,怕太史季也被崔杼杀了,准备来接着写“崔杼弑庄公”,可见史官的气节。
司马迁恐怕没有想到,他身后之名会远高于前两个故事里的史官。司马迁更想不到的是,没过多少年,到了汉武帝的重孙汉宣帝刘询(刘病己)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就顺利地将《史记》公诸于世了。
按理说,《史记》不该在汉代时出版。那时候皇权高于一切,连皇帝名字中用过的字,其它人都不许用,要是有人先用了,管你是谁,先给我改个名。汉初韩信的谋士蒯彻明明比刘彻要早出生几十年,却被生生剥夺了叫蒯彻的权利,刘彻的丞相庄青翟因为犯了西汉中后期皇帝刘庄的讳,结果连庄都姓不成了,生生姓了“严”。谢天谢地,没哪个皇帝给太子起的名字里带一个“孔”字,要不孔圣人现在该叫什么呢?呃,又想多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病已为嘛会允许《史记》出版呢?《史记》可是犯了皇帝的大讳,里面有不少说刘病已祖宗坏话的内容。
先来看看《史记》出版的经过。
由于害怕刘彘盛怒之下将凝结着司马迁一生心血的《史记》给毁掉,传司马迁让女儿司马英另抄了一份,确保烧了一份还有一份。后来,司马英就拿自己珍藏着的《史记》来教自己的儿子,杨恽从小就读着外公的书长大,触类旁通,很是学到了点本领。(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杨恽当了平通侯后,《史记》就发表了。(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汉书。司马迁传》)。这个时间节点非常的奇特,杨恽获封平通侯是因为他帮助汉宣帝刘病已除去了霍氏家族而得到的奖励,也就是说,他是在刘病已觉得亏欠他的时候硬行将《史记》推了出来。
其实也算他摸准了刘病已的脉博,知道虽然《史记》中有对汉武帝不恭之语,但刘病已还算勉强可以接受,理由如下:
1、刘病已与刘彘的关系非常微妙,刘病已对他的曾爷爷并没有好感。
刘病已本来是含着金匙出生的,他原是当朝皇帝刘彘的曾孙,当朝太子刘据的孙子,曾奶奶卫子夫是当朝的皇后。然而,他出生不过几个月,就遭遇了巫蛊之祸,他所有的亲人,除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刘彘,其余的全部都死于非命,他自己因为太小了,逃过一劫,但还是免不了牢狱之灾。好在看管监狱的邴吉对这个无辜的婴儿十分怜悯,让女囚哺育他,保住了他的性命。然而,仿佛老天作对,刚刚死里逃生的刘病已又差点被自己的曾祖父给杀掉。原因是有望气者说长安监狱有天子气,刘彘怕有人来篡夺他的江山,便要求将监狱中人的一律处死。好在还是这个邴吉,紧闭大门抗旨,熬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刘彘脑子清醒过来了,也知道自己的曾孙在监狱中,很迷信的他认为是天意,于是大赦天下,刘病已终于保住了一命。 ;
保住了命的刘病已生活得并不好,因为刘彘虽然认可他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却把他丢到掖庭去,掖庭是什么地方?是宫女居住和犯罪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刘彘这样做,说明了什么?大家谁也不是笨蛋,都看得明明白白的。
刘病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时,掖庭令张贺(张汤的儿子)因为曾经是刘病已的爷爷刘据的部下,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病已。请注意,掖庭令一般由宦官担任,也就是说,张贺是犯了事才得了这个官职的,说明掖庭令其实也不算什么大官。可即使这样,张贺的亲兄弟张安世却把张贺给骂了一顿,因为张安世认为刘病已是卫太子刘据的后代,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好吧,就算是张安世看扁人,关键是,张贺认为自己的兄弟说得非常有道理,也看扁刘病已,秉承“听人劝有饭吃”的理念,认为不能坑了自己女儿,居然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看来他女儿真是没当皇后的命啊。好在张贺虽然看扁刘病已,对刘病已的爷爷,废太子刘据还是挺忠心的,他觉得如果刘病已娶不了老婆,他就对不起刘据,于是就哄骗自己的宦官下属许广汉将女儿许平君嫁给刘病已。许广汉一开始被哄骗得挺高兴,就答应了,结果许广汉的老婆一听女儿的终身就这样定了,哭叫得那叫一个凄惨,认为废物老公居然把自己女儿推到火坑里去。
想想看啊,堂堂一个皇孙,混到连娶个老婆都如此困难,可见当时过得是什么日子啊,而这种日子,都是拜刘彘所赐啊。因此,《史记》中哪怕有些对刘彘不恭之语,相信他也能接受。甚至他有可能想到曾在刘彘那儿吃过那么多的亏,自己还愿意小小的泄个私愤。
2、一个暴戾的皇帝刘彘符合刘病已的利益
作为一个皇帝,泄私愤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宰相肚里能撑船,皇帝的肚量难道还不如一个宰相?但请注意,刘病已是被刘彘给放逐的,如果刘彘是一代明君,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英明绝代,那他放逐刘病已岂不是也是一个英明的决策?那不是说明刘病已其实是一个带有原罪的人?只有刘彘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是个会犯错的人,才能解释他为什么会错误地放弃刘病已,放逐刘病已,而且至死都未让刘病已重回皇家族谱。
刘病已想让天下人知道刘彘存在种种问题,因为他自己的皇位其实来得不明不白,是霍光暗箱操作的结果。作为被刘彘放逐的人,他实际上根本无权继承皇位。但他继位前夕,合适的继位人刘贺因为在位27天造恶1000多件而被霍光废了。哎,这个刘贺,平均一天做四十多件坏事,挺不容易的,看起来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了。刘贺被废后,剩下可以当皇帝的人其实就只有刘彘的亲儿子刘胥。但是,刘胥是个很难控制的人,性格暴戾,作为一个权欲很大的人,霍光立丞相都要立自己幕府成员,甚至是那种80岁要人扶着才能走的人,他自然不愿意找一个强势的皇帝。恰好刘病已也算是刘彘的后代,又跟霍光有拐了弯的亲戚关系(霍光同父异母的哥哥霍去病是刘病已的曾奶奶卫子夫的侄子,八棍子打得上了),霍光就以贤良为名,立了刘病已。当然,刘胥是非常不服的,甚至后来不顾刘旦失败的教训,毅然选择造反,因为太欺负人啦。
其实刘病已本人早就在即位之初就给刘彘打下了人品不好的烙印。想当年,刚登上皇位的刘病已说要褒扬前前前任皇帝刘彘,在诏书中大写特写刘彘的功德,让群臣商议。大家都说:“应该像诏书那样。”结果只有夏侯胜表示反对,说:“这封歌功颂德的诏书不能用。为人臣子,就得要实话实说,而不能阿谀奉承,皇帝说什么大家就顺着往下说。现在我表示反对,至死不悔。”(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宣如诏书。”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汉书·夏侯胜传》)夏侯胜的这个做法当然被弹劾了,刘病已就将他下了大狱。但是看看后来刘彘是怎样对待这个骂自己祖宗的人的?虽然夏侯胜跟他捣蛋,但他后来还是将夏侯胜从狱中放了出来,出来随便做个什么官也就得了,但他就是刻意让夏侯胜做太子太傅。好吧,谁也不是呆子,刘病已的意思难道还表达得不够清楚了么。
抓住这两点,杨恽知道,虽然《史记》骂了刘病已的祖宗,但刘病已本身对这个祖宗没啥好感,因此,《史记》还是有出版的可能的,所以他敢于上书。
刘病已虽然对《史记》的主干没多大意见,但总不会一点意见都没有,障碍有三个:
1、司马迁没替刘彘避讳,想必也没替卫子夫避讳。
前面已经说过,刘病已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认可了刘彘是个性格复杂的人。反正刘彘再不济,他也是正宗的皇帝,继位人必须是这个皇帝的后代。但这个皇帝的继承人可不光光是刘病已一个,如果刘病已还是一个性格有问题的废后后代,那他成了什么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他自认自己是两只老鼠的后代?
看看吧,刘病已一直致力于为卫子夫镀金。他即位后,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卫子夫,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奶奶的,刘病已出生的那年卫子夫自杀,这两人没交集,刘病已对她能有多少亲情?更重要的是,刘彘早就不认卫子夫是皇后了。话说刘病已当年想褒扬刘彘的时候,夏侯胜蹦得很欢,怎么到了卫子夫,夏侯胜不象征性地出来说句反对的话呢?刘病已这做法更违背祖制啊。其实夏侯胜这类人看得很清楚,刘病已这一做法有三重意思:一是表示孝顺,二是为卫子夫翻案,三是告知天下,我的曾祖母是贤能的皇后,我比汉昭帝更正宗。这与明朝朱棣当年的所作所为有异曲同工之处,想当年,朱棣抢了自己侄子位置,心里实在是虚啊,于是就不认自己亲娘,非说自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连《明史》都改了。可见正宗的出身是多么的重要。
刘病已必然不能容忍一本对卫子夫不恭的书出版。那么《史记》中会有对卫子夫不利的话吗?绝对会有啊,司马迁对卫氏其实并没有好感,他的同情心始终站在了李广家族一边。虽然他为了保持一个史官的气节,专门为卫青和霍去病开了一个列传,但是,从李将军一个人就拥有了一个列传,而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并起来才算一个列传,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倾向了。司马迁还说卫青“和柔媚上”。对卫子夫,难道司马迁会特殊照顾?人无完人,卫子夫不可能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
2、已经坐稳江山的刘病已不需要《史记》来锦上添花。
如果是在刘病已即位之初,可能他还需要《史记》来帮他黑一下曾祖父刘彘,以此来告诫天下,他才是真龙天子。但是现在,连霍光的家族都被族灭了,刘病已大权在握,《史记》不再是雪中的那块炭,而像是锦上的那朵花,还是一朵带刺的花。因为他根本用不着再黑一下自己的祖父了,这不是给自己找事么。
3、刘病已其实对刘彘的感情也挺复杂。
刘病已阴差阳错地当上皇帝,终究还是托了刘彘的福。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刘彘的曾孙,霍光根本就不可能迎立他。这个皇位虽然是机缘巧合得的,可也是刘彘送给他的,等于是刘彘一下子把他从最低贱的位置拔到了天下至尊之位。刘彘既让刘病已尝到了最痛的命运,又给他天下最尊贵的位置,在这种两极的煎熬中,刘病已对自己的太爷爷刘彘的感情是很复杂的,绝对是又恨又爱。
在这样一个与汉武帝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汉宣帝时代,《史记》在这个时候出版真是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