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是昭陵村的关帝庙,北房四开间,东西房各五间,门前有一木制牌坊,两棵三人合抱百年古槐矗立在门前,北房耳房有小门通往后院,后院面积一百多平方米,有合抱古柏两棵,虽经百年仍然青翠欲滴。庙宇虽已陈旧,但是十三陵仅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寺庙,经修饰仍然保存着往日的风采。不时有人前来祭祀。
昌平县有许多关帝庙,东门外第一中学校院内保存至今的关帝庙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明朝初年,山西富贾众多,他们在北京大量购买房屋、商号。其中也不乏有被迫迁移而来的移民。驻足在昌平城东门外的一位富商,设计并建造了一座关帝庙。该庙座东朝西,竣工后,栋宇巍峨,金碧辉煌,庙内香火极盛。当时路过昌平的山西人,都要在此一聚,称这座庙为山西会馆。庙的南墙外往东是一片坟地,俗称“老西儿”坟,当时居住昌平的山西人,死后均埋于此处,因此也称山西义地。
据庙内碑文记载:“本州东门外,旧有关帝庙壹座,言明其由来已久,大明正德八年进行了第一次修缮。过了三十二年,嘉靖甲辰年五月,会首李禄重修理之。又过了四十七年,万历辛卯六月,昌平总兵麻承恩之父又修理之。”
“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代经两百有岁,年深日久,岁经风雨,庙宇凋残,墙垣颓敞,但庙内桧松森茂,槐柏相接。山西善信盐商淮恒成、卫铨等在州经营者,请僧人海珍住持。每年仲夏中旬起大会三日,昌平州四方百余里,男女老幼纷纷进香拜佛,乡民百姓同心协力捐资,在信士山西商人人乔桧、胡朝隆督工,后修大殿三间。圣像创建报厦三间,修神马房两间,过厅五间,禅堂两座,垂门山门,龙王庙三间,周围群墙百有余丈,用了五年时间,才全部竣工。并于大清康熙四十三年岁次甲申端月上旬吉旦立此石碑。”
1949年以后,庙宇被昌平一中占据,时值1958年,庙宇殿堂年久失修已不成模样,一中校长韩德富提出捐资第五次重修关帝庙,一方面保护名胜古迹,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学校教师会议室、接待室以及师生图书阅览室。此倡议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纷纷参加义务劳动,昌平县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共筹、捐款6万元。工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原有的三间大殿重新加以整修,在五间过厅旁边修了月亮门,并对大殿进行了全面油漆彩绘,使之昔日的古迹焕然一新。
在过去所有的旧官府衙门门前,都有一对张牙舞爪、怒目斜视的石狮,而关帝庙前的石狮却有所不同,四只哈哈向西而笑的石狮别有一番风韵。这里曾有过一个古老的传说。
明朝初年,在山西潞城县有一个能工巧匠,既能帮人盖房,又能设计富豪庭院,远近闻名。有一次他为外县一个富户揽盖庭院,即将完工之时被坑骗,最后告到官府,祖上留下的积蓄全花光不说,官司还打输了。他又告到一新的官府,对方花银子买通了官府,不但没有告成,还挨了20大板。邻里街坊劝他:“你就忍了这口气吧!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他叹了口气说:“我一定找到不朝南开的清官衙门!”
当时正赶上明朝要从山西往北京移民,移民是强迫性的,不管百姓家住何处,只要官府一圈,都得搬家,潞城县也被圈到一部分,各地迁移的百姓都要到山西洪洞县广济寺集中,登名注册,最后才往各地迁送。俗话说,故土难离,迁移的百姓扶老携幼,哭爹喊娘,家什衣物人背驴驼,这个能工巧匠也在迁移之列,他当时想,能迁到北京也好,那里是皇帝住的地方,肯定会有清官的。可是到了北京,不管进什麽衙门,打官司告状都得掏钱,他只好挣了钱再告状。
为了打官司筹钱,他到处揽活,有一次他来到昌平,正赶上昌平贴榜招贤,要在东门外建一座关帝庙,他大胆的设计,新颖的构思,博得了昌平官府的赞扬,他下决心把工程全包了。他设计的关帝庙为东西向,正好在两条大路中间,北边大路通朝凤庵,南边大路通松园。这座庙座东朝西,大门正对西面瓮城,门口放置两大两小哈哈而笑的石头狮子。就在这座庙全面竣工之时,这个能工巧匠因劳累过度,加之气闷中焦含冤而死。但他的杰作却在昌平留下了:“两道加一庙,四个狮子向西笑”的传说。目前,大门与石狮已不复存在,但庙宇大殿仍保留在学校主楼前。
明、清两朝,这个关帝庙香火鼎盛,方圆四、五十里的人都要到这里进香火、赶庙会。关帝庙内金碧辉煌,泥塑的红脸关羽-关圣帝君威坐在后殿神台上,有一人多高。供桌前香火极盛,常年不熄。这除了人们对关老爷的崇敬,还因为关帝庙对面过厅两根明柱底下有一对石鼓,而这一对石鼓也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文人墨客。他们烧香拜佛之后,总要看一看这一对奇怪的石鼓,为什麽柱子底下要放石鼓呢?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皇帝降旨:要改建昌平城,还要建几座庙,也包括重建昌平东门外的关帝庙。这样大的工程要在一年内完工,困难确实不小。于是全城动员,青壮年充当义工,运砖搬瓦、抢运木料。经过十个月的努力,关帝庙的大部分工程已经完成,只剩下大殿对面的一个过厅了。用不了一个月就可以完全竣工。于是工头选定了一个良辰吉日,全体木工为过厅立架,柱子全部立起来了,刚要上梁,大家顿时惊呆了,过厅外面的两根明柱应该是9尺8寸长,不知怎麽短了8寸。几个木工全部傻了眼,因为当时要找到9尺8寸长,一尺粗的柏木料是很难的,到东北去运吧,时间来不及,用细的吧又不行,上面的横梁是1尺5寸厚的方木梁,没有那麽大的支撑力不说,而且也不好看。只好停工,再要延误工期,不但领不到赏银,还有掉头杀身之罪。
正当大家抓耳挠腮的时候,工地上来了一位背粪萁子的老头,老头儿说:“你们发什么愁呢?”木工头说:“过梁柱子锯短了8寸,您能解决吗?”老头儿说:“我有病了,他指指自己的肚子,得了石鼓病我办不了!”说完就走了。这时瓦工头过来问木工头:“这老头得的什么病?”木工头说:“嘿!问这有什么用?就是食鼓症!”瓦工头低头自言自语:“食鼓症。。。食。。。鼓。。。石鼓!”瓦工头忽然高兴地对木工头说:“嗨!有了!他是鲁班爷下凡,点化咱们来了,有办法了,这工地不是有很多石头吗!用石头凿两面石鼓垫在柱子底下,为防雨水浇柱头,再打两个铁箍箍在下面,不是又结实又好看吗?”木工头高兴地说:“对!这样可解决大问题啦!”这两对石鼓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关帝庙建成后,每年都要在农历五月十一至十三日举行庙会,那时,昌平州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要到这儿赶庙会进香火。庙前有唱戏的、做买卖的、练杂耍的,热闹非凡。
庙会初期,每天上午9时正殿前面四扇云字雕花楠木门,由住持道士开开,接着庙内磬声四起,道士咏诵经文。这时,达官贵人、名门闺秀、平民百姓一批批进入庙内。他们有的是焚香许愿还愿,有的跪拜求关帝保佑;殿堂内香烟袅袅,供桌上金币银钱、布匹食盒,应有尽有。
住持道士为使庙宇香火更盛,他们还在州城内张榜,为正殿两根明柱征求楹联。于是,昌平百里之内的文人墨客都想来试一试,一方面想请关帝君保佑自己应试能够升官,另一方面也想一旦楹联当选传世留名。
经过一年时间,又到了关帝庙会的日子,这一天来得人特别多,仅参加楹联应征的就有二、三百人。良辰已到,住持道士高声颂道:“今天特请各位来到庙中,为关圣帝君题写对联一付,被选中者,经昌平府伊奏准,可在应试之日给轿一顶进京赴试,本庙赠纹银三百两。下面请各位按顺序献出自己的佳作吧。”
第一个献联的是一个白面书生,他的楹联是:“忠心贯日,浩气凌云。”
第二个是一个落榜秀才,他的楹联是:“赤面无私扶汉主,青龙有耀镇威风。”
又是一个青衣墨客,献上一付:“扶汉忠心昭万古,弥天勋业著千秋”的楹联。
从上午巳时到下午申时还有人献联,站在众人之后的金圣叹不觉愤愤不平,他想:“一个关羽竟有这么多的人乞求,我何不戏他一戏。”于是他拨开众人,让住持僧挂起自己的一付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意同天”。众人看了无不拍手称妙,裁决的几位年长道士也不住得点头,问道:“先生贵姓?您的横批是?”金圣叹道:“免贵姓金,横批是:‘干柴烈火!’”大家无不愕然!这不要烧一烧关公的私心和过错吗!大家都替这金先生捏了一把汗。但只听住持道士说道:“那就请金先生题写横批吧!”金圣叹挥毫下笔,刚写了“干”字上边的一横,忽然天空炸雷一声巨响,一块乌云翻滚处,红光一闪,只听一声大喊:“金先生笔下留情!”金圣叹想,关公显灵了,于是,把“干”字改成了“千”字,又接着写了“古一人”三字,横批成了“千古一人”。正当大家惊魂未定,天空乌云早已散去,等到众道士再低头看这横批时,无不惊讶万分,这付对联太妙了,能使关公显灵乃神笔也!于是住持道士高声宣布:“经过裁定,决定选用金先生这对绝妙对联,请金先生前来领取赠银三百两!”等众人再找这位金先生时,他早已走了。这时大家才惊醒,这不是常听人讲的金圣叹先生吗!从此,金圣叹巧戏关帝君的传说便在昌平州传开了。
陵区藏宝九缸十八窖
听陵区的老人说,得胜口村有一座庙,在庙后约一里的地方有一座石碑,既无雕龙也无刻凤,做工十分粗糙。上有文字:九缸十八窖,不靠山,不靠道,要想此宝出,只等有福之人来到。
传说在十三陵区,皇家为防江山不保,流亡之时备用,珍藏了一笔数量十分可观的珍宝。几百年来,谁也没有发现与找到它,成为了一个难解之谜。
传说江南有一秀才,其祖上曾有人在陵区做工,闻知此事,告知后代有幸者到陵区寻宝。他揹负祖训以上京赶考的机会北上寻宝,他风餐露宿,不动声色的在陵区访查。走遍了陵区的山山岭岭,遍访十里八村,身上的银两已花光,也没有找到宝物的踪影。
他来到昌平州,得知赶考的举子们早已揭榜上任,他已错过了科考时间,搜索身上仅有的散碎银两,找了一个小饭馆,饱饱的吃了一顿,顿时精神大振,他收拾行囊大步的向京城走去。
走到沙河朝宗桥边,一阵狂风刮来,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秀才急忙跑到桥头的树下躲雨,想想自己十年寒窗,如今功名不就,眼看就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弄不好就会流落街头,手无缚鸡之力,又不能做工挣钱,连回家的路费全成了问题,即便回去,如此落魄也无颜去见家人,不如了此一生,倒落得个干净。此时雷雨交加,天气幽暗,他移步走到河边,望着混浊翻滚的河水,面南而立口中念念有词:“爹、娘,儿辜负养育之恩,什麽金银财宝,全是骗人的鬼话,如今皇榜无望,一事无成,无颜再去见你们,儿子去了,养育之恩待等来生再报。”一闭眼一头扎进了河里,河水呛得他透不过气来,两脚一蹬,双脚够着了河底,他站在没脖深的河水里,放声大哭。一道闪电从空中划过,他只觉眼前金光一闪,他睁大眼睛惊呆了,随着闪电的再次划过,他看到河边桥墩的石槽里堆积着厚厚的一层沙金,他用手抠出一把,沉甸甸的,顿时惊喜万分。他立即脱掉上衣,取出所有砂金,掂了掂,足有一斤多重。心中暗暗祈祷:老天助我命不该绝。他爬上岸,连夜赶到京城,用这些金子置换成钱,在京城盘下一座绸缎庄,做起了绸缎生意,生意兴隆,很快发了财。
以后每逢阴雨季节,秀才都会只身来到河边,秘密的取回金子,一连数十个春秋,秀才在南方老家置备了大量的房宅,成了有名的大富豪。他在家乡兴学办校,赈济灾难,做了很多好事。秀才老了,他把京城的生意交给了儿子,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面前,把几十年以前的秘密告诉了儿子,并瞩一托他要多做善事。
秀才死后,儿子按父亲的嘱托来到京城的沙河边,在阴雨天取得了不少的金子,他想:这洼槽太浅,如果再凿的深一点,不是得的更多吗,于是在一个月黑之夜,他悄悄地将石槽凿的又大又深。但等到来年再来时,石槽内却连一粒金子也没有了。
关于九缸十八窖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已久,大家都盼望着有福之人早来到,让那沉睡多年的珍宝公诸于世。
新行宫与斩龙剑
每逢新皇帝登基,都要到十三陵来拜祭先祖,那时,内廷的文武百官骑马坐轿,幡旗仪仗、守护御林军绵延数十里,行走十分缓慢,走到陵区以近傍晚,所以皇帝有时就住在沙河的巩华城,歇歇脚第二天再行。因为祭祀均是在夜间进行,皇帝多留住陵区,翌日转而回京。建陵之初在现泰陵园前筑一行宫,宫内殿阁齐全,有住宿以及议事之所,有文武百官歇息之所,饮食起居一应俱全。宫殿宏伟壮观,不亚于紫禁城的宫殿,只是建制略小。在九龙池尚建一处所,有亭台楼阁及寝宫,供皇帝临幸嫔妃之用,在祖宗的坟地寻欢育子,在祭拜祖先时也不忘繁育龙子,这大概是明朝私生活的一大创举。
嘉靖十五年,世宗朱厚熜命在其陵前又建一座新行宫,其建筑比老行宫还要豪华,占地达百亩以上,所以十三陵有“老行宫在泰陵园门前,新行宫在永陵门前”之说。现在老行宫遗址尚存,在北新村西的桃园中留有诸多的柱脚石与殿基石条。
在现在的德陵村南,也就是现在的北新村北,有一洼地,每逢雨季,从德陵后面的诸山以及蟒山沟壑流下的洪水到此嘎然而止,令人奇怪的是,不管洪水有多大,从没有漫过路面,水都到哪里去了呢?这里有一个传说。
在新行宫的东北面,有蟒山、阳翠岭等数座山峰,每逢雨季山水下泄必经新行宫,嘉靖得知此事,谓之:山水乃龙脉之气,不能宣泄而去,更不能危及行宫。于是,他搭筑灵台,沐浴更衣,请来道士设坛祈神,铸斩龙剑一把,七日后埋于行宫以北。从此,山水到此为止,不敢下泄。
现在每逢雨季时,人们也会看到这一奇观,据现代人分析,在建造行宫前,地下暗设排水系统,亦说此地地下土质疏松,沙石间隙便于渗透。但不管怎末说,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地理现象。
小白龙避难东庄
在昌平县东部一带乡村,好多人都听说过小白龙扛小活儿避难东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