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恨交织话烟草
4470900000012

第12章 烟具大观(2)

它主要由烟管、吸管、盛水斗、烟仓、通针、手托等构成。烟管一头为烟碗,其下连一细管,伸入水斗的水中,这一部分往往放在最前面,吸管一般长30厘米左右,也有更长的。位于烟管之后,或并列,或稍有间隔,上端向后弯曲,便于吸烟,下端便插入水斗,但在水斗的水面之上。累管、吸管、水斗一般为一整体。烟仓多为桶形,上均有盖,以防烟丝风干。手托主要起连接作用,水斗部分与烟仓都是插在其中的。

水烟袋一般系整体铸成的,考究的水烟袋,或雕、或镶宝石、或嵌墨银、或烧珐琅等。其纹样有花、鸟、草、虫、鱼,亦有吉祥图案、诗词联句等,加上有趣的造型,遂成吸烟者把玩之物,成了一种名贵的工艺品。

那烟具一头进气,一头吸食,两头上翘,中间一处贮水、装烟,吸食时,烟气穿过贮水的地方,既可滤掉一些烟气中的杂质杂气,还能发出"咕噜噜""咕噜噜"的声响,犹如鸟啼凤鸣,听起来倒也十分悦耳。烟具的高雅贵贱之分,既在于质料,也在于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作为太后,慈禧的烟具自然都在上乘之列。

慈禧为何不闻吸鼻烟、旱烟,不去玩赏那剔透玲珑的鼻烟壶,而唯独钟情于水烟呢?大抵有四点:一是,出于太后本人的嗜好,生来喜嗜此物;二是,区别于众多有吸食旱烟的男人,包括明清以来的皇帝和宫廷的大臣们;三是,太后为满族人,满族人像其他吸食烟草的少数民族一样,闻吸鼻烟和水烟的人所占比例,要远多于汉族人,这大概是生活习性和爱好所致。蒙古人习惯闻吸鼻烟,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吸烟点火而引起火灾;四是,吸水烟既高雅,又卫生,既能过瘾,又能增添几分的闲情逸致。

当时宫廷吸烟分为水、旱、潮和鼻烟4种。水烟的原料主要以兰州皮丝、青丝、幼丝(以上皆烟叶切制成丝之名称)燃吸之。

慈禧太后吸烟,必须有人侍候,端茶点烟之事,都有小太监精心去作。据记载:当主子要吸烟的时候,太监须跪在地上,把仙鹤腿水烟袋用手握紧,站在那里捧在手里,随时装烟,吹点火的纸媒儿。还要掌握好点烟的时间。什么时候吸烟大体也有其规律,但也有破例吸食的时候。

鼻烟与鼻烟壶

烟草的发源地为美洲,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印第安人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经常徒步或赶着牛车长途迁徙,生活十分艰苦,他们用烟草的味道来寻找刺激,在吞云吐雾中似乎解除了疲劳,同时,他们也用烟草治疗创伤和疾病;古代印第安人在宗教典礼上燃烧烟草、吸烟,也将烟草作为贵重礼品。墨西哥玛雅古国的印第安人,在祭祀活动中也经常使用烟草,祈望得到丰收和美满生活。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美洲的烟草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地。

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中加入麝香等名贵香辛药材,并在密封的蜡丸中陈化数年或数十年就成了鼻烟。鼻烟有紫黑、老黄、嫩黄等多种颜色;鼻烟气味醇厚、辛辣,具有明目、提神、辟疫、活血之功效。据说,在古代的法兰西,拿破仑曾嗜鼻烟如命,他每月要耗费七磅鼻烟。鼻烟16世纪末流传到中国的福建,又有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员、商人、传教士经由菲律宾传入日本,在日本种植,后来日本的烟叶经由朝鲜流传到中国东北地区,满族、蒙古族地区很快就兴起吸闻鼻烟的习俗,同时,俄国商人也将烟草、鼻烟、鼻烟盒带入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其后,鼻烟在中国渐渐流行起来。

鼻烟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先是利用传统药瓶盛放鼻烟,后来利用了多种材质和制作工艺来完善鼻烟的盛具,这种盛具,被人们称作《鼻烟壶》。中国鼻烟壶的制作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鼻烟壶除了实用在清代曾作为国际国内交往的重要礼品,清内务府档案《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中载:“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西洋使臣嘉乐,进献教王所贡方物,上赐嘉乐鼻烟壶一个,火镰包一个,荷包四个……”这说明,吸食鼻烟的习惯以及对鼻烟壶的爱好,已经成为当年的国家大事记录。

中国的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吸闻鼻烟甚是风行,珍贵材料制成的烟壶,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皇宫专门有为皇帝制作烟壶的“造办处”,民间也有制作各种烟壶的作坊。鼻烟壶之盛行可从许多方面得到证实:清代学者赵之谦的“勇卢闲诘”是一本专门谈鼻烟壶的著述;学者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写道:“鼻烟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颜色具红黄紫白黑绿诸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极可爱玩-----”;乾隆皇帝的宠臣和被抄家的时候,曾被抄出数千个名贵材料制成的鼻烟壶----。

有关鼻烟壶的种类,可以说包罗万象,所有的贵石类,贵金属类,都有鼻烟壶的身影,甚至最普通的果实种核,竹木根茎,经过艺人匠心独运,均能制作成精美的鼻烟壶。

清代产生了许多制壶名家和作坊,例如雕瓷烟壶高手王炳荣、著名内画艺人四大名家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著名的“辛家皮”、“袁家皮”等,都是当年鼻烟壶行业中的佼佼者。

民初以后,随着中国的战乱和吸食鼻烟的衰退,鼻烟壶制作行业中断了半个世纪,70年代始,中国的鼻烟壶又进入了一个发展时代,近年来,中国的各类鼻烟壶制作空前繁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内画鼻烟壶和各种料制鼻烟壶,这两大类鼻烟壶从数量和质量来说已经大大超过清代的鼻烟壶,涌现出来的高手比比皆是,国内外有专门的学者、收藏家对现代鼻烟壶进行研究,中国国内也有“鼻烟壶协会”在发扬光大这一传统艺术品。

鼻烟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先是利用传统药瓶盛放鼻烟,后来利用了多种材质和制作工艺来完善鼻烟的盛具,这种盛具,被人们称作《鼻烟壶》。中国鼻烟壶的制作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鼻烟壶除了实用在清代曾作为国际国内交往的重要礼品,清内务府档案《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中载:“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西洋使臣嘉乐,进献教王所贡方物,上赐嘉乐鼻烟壶一个,火镰包一个,荷包四个……”这说明,吸食鼻烟的习惯以及对鼻烟壶的爱好,已经成为当年的国家大事记录。

中国的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吸闻鼻烟甚是风行,珍贵材料制成的烟壶,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皇宫专门有为皇帝制作烟壶的“造办处”,民间也有制作各种烟壶的作坊。鼻烟壶之盛行可从许多方面得到证实:清代学者赵之谦的“勇卢闲诘”是一本专门谈鼻烟壶的著述;学者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写道:“鼻烟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颜色具红黄紫白黑绿诸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极可爱玩-----”;乾隆皇帝的宠臣和被抄家的时候,曾被抄出数千个名贵材料制成的鼻烟壶----。

有关鼻烟壶的种类,可以说包罗万象,所有的贵石类,贵金属类,都有鼻烟壶的身影,甚至最普通的果实种核,竹木根茎,经过艺人匠心独运,均能制作成精美的鼻烟壶。

清代产生了许多制壶名家和作坊,例如雕瓷烟壶高手王炳荣、著名内画艺人四大名家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著名的“辛家皮”、“袁家皮”等,都是当年鼻烟壶行业中的佼佼者。

民初以后,随着中国的战乱和吸食鼻烟的衰退,鼻烟壶制作行业中断了半个世纪,70年代始,中国的鼻烟壶又进入了一个发展时代,近年来,中国的各类鼻烟壶制作空前繁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内画鼻烟壶和各种料制鼻烟壶,这两大类鼻烟壶从数量和质量来说已经大大超过清代的鼻烟壶,涌现出来的高手比比皆是,国内外有专门的学者、收藏家对现代鼻烟壶进行研究,中国国内也有“鼻烟壶协会”在发扬光大这一传统艺术品。

打火机的历史

火对人类的早期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类对火的认识也是从最开始的惧怕、恐慌到积极地利用,最后通过制造火种以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现代打火机的鼻祖可以说是16世纪欧洲的火绒盒和与其齐名的CHUCK-MUCKRS打火铁盒。它俩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用打火铁产生火花而引燃火绒的。所不同的是,火绒盒的打火铁是由链子栓在一边的,而打火铁盒则完全是一体的。后者是中国的。当世界上第一支手枪问世不久,第一只早期的打火机也就出现了,因为它就是用手枪改成的,叫火绒手枪。这种打火机还长期被作为身份的象征和办公室的摆设。

18世纪,出现了用绳点火的打火机。接下来的是磷和煤油或者蜡的打火机、刚玉砂轮和火绳及汽油打火机,185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争端使卷烟工业迅速发展。而在此之前,史有东欧和巴尔干人抽卷烟。而西欧则以嚼烟、烟斗为主。打仗的时候,东欧人可以利用战斗间隙抽上几口,而他们的对手刚装上一烟袋锅就听到开拔的号声。

抽烟变得越来越方便,打火机也发展到由打火轮引燃火绳,再用火绳点着汽油的方式了。这期间,由于磷的发现,火柴也问世了。很多打火机同时也是火柴盒。

燃料问题似乎容易解决,问题是产生火花的方法一直颇嫌笨拙。我们今天用的打火机的转轮实际上是奥地利人奥尔(Auer)研制出来的,奥尔发现铁铈合金制成的金属在摩擦时很容易产生大面积的火花。这种金属就是以奥尔命名。奥尔金属的打火轮一开始并不是现在的圆形的周边呈锉状的,经过一番摸索,发展成火石装在火石管里,为保证火轮的火石间有足够的压力,在火石下面有一弹簧这种结构,蹭一下火轮子,即可产生火花。奥尔解决的是火花产生的问题,直到今天,它仍是打火机点燃的主流方式。不过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用转轮,曾采用半转轮,但很快意识到这种往复式的半轮的缺点是火石磨损过快,因为即使不打火时也要磨一下火石。

后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发明了电打火。现代烧液体和气体燃料的汽车都是通过火花塞放电点火的。

打火机虽小,但是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打火机的燃料也经历了火绒、火绳、硫磺、磷(红磷、白磷)、石蜡、煤油、酒精/香水、氢气、甲烷、煤气到汽油、丁烷。其中,当汽油还未被用在汽车上时,就被选作打火机的燃料了。

当火花问题和燃料问题解决后,打火机工业得以迅猛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处都是打火机厂,有的用金属,有的用电木(酚醛树脂)作机壳,真是百花齐放。1993年左右,德国的一些犹太人因不堪忍受纳粹的摧残,移居到英美等地,其中就有些打火机制造商逃到伦敦,他们开始在英国制造打火机。这时开烟斗店的登喜路(Alfred Dunhill)开始造打火机。

而此时在美洲,一名叫Aranson的人造出了Ranson打火机,Ranson为它的班卓琴形状申请了专利。这种装有汽油、火石的一次打火机辉煌了好一阵子。后来同众多厂家一样,停产了事。在打火机制造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并且生命力最长久的(至今在全世界的百货店里都能见到)要算是美国的ZIPPO打火机了。

一应俱全的黄铜烟套具

铜器制品历经千年,应用十分广泛,器型至少也有成百上千种。按大项分有礼、乐、容、饪食、工具、杂项等。至于烟具的归属,还没有看到专家的著说,大体应为杂品类。

铜制品在烟具中所占比例极大,大家最熟悉的如旱烟袋、南方的水烟壶(北方叫水烟袋)。在这些烟具中,最喜欢的是仅有百年历史的铜烟套具,叫套具必由数件组成,一般有托盘、提手、卷烟筒、烟灰缸、香烟托等,还有的要加一些弹簧机关,有时还要配上牙签筒。为提高档次,有的表面镀金、镀银及镀铬,有些图案还运用雕刻、镂雕等手法。

但凡成套器物经过上百年难免会丢失一两件,能完整无失地流传下来已属十分难得。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引起收藏界的足够重视,其市场价格基本还处于底部。藏品中的一件白铜组合烟具,比较典型。托盘为花瓣形,盘面刻有花卉图案,一只如意云形提手,左右各有一圆形卷烟筒,用来放两种牌子的卷烟,以便让客人按口味挑选。前置一蝶形香烟架,蝶翅张开可放两只卷烟。后面是一只火柴插。这套烟具不缺件,原装原配。图3所示的烟具比较小巧,可放在掌中。烟灰缸、火柴插、香烟架一应俱全。

铜烟具的使用距今至多100余年,正常使用下铜体表面仍会有一层传世包浆,虽不如明代以前铜器包浆厚润,但自然古朴与新工艺品仍有很大区别。有一件杯形镀铬黄铜烟具,左侧是镀铬烟灰缸,中间是火柴夹具,右侧是如普通茶杯状的卷烟筒。本身造型十分一般,但筒内装有弹簧机关,每次开盖都会弹出一棵香烟,绝无失误。还有是单件烟具,由于使用日久,镀铬层已有部分脱落,整体四周刻有梅花,上为火柴插。此具稀少处是它的原配皮盒,保存十分完整。以上几件烟具的年代应为晚清至民国,解放后随着香烟市场的扩需,也生产了大批的烟具及烟套具,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铜为质地的烟具产量并不很大,一是因为原材料国内产量不大,二是先供军需、工业用。在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黄铜冲压烟套具,托盘上刻有牡丹图案,边沿处刻“牡丹”二字,应为牡丹烟厂配套生产。从这件烟具上可看出当时生产设备十分简陋,但是何厂生产现今已无从考证。

铜烟具的收藏与保管虽比瓷器、玉器简单,但也要求避免刮碰划伤,尤其不得用酸刷洗。在收藏的几十件铜烟具中,有一件白铜烟灯,造型、做工都极佳,遗憾的是用微酸刷洗过,器物表面雪白,没有一丝包浆,虽是老物件,但已失去了年代的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