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维决定成败
4477700000023

第23章 创新思维(4)

捕捉灵感大事重要的是要随身携带好纸和笔,及时记录。李贺骑驴觅诗句;欧阳修厕上写文章;董必武、徐特立于梦中得佳句而枕旁记之;马雅可夫斯基作诗冥思苦想,半睡半醒中,突然一个恰当的词句涌现了,他旋即从床上跳下,摸着一根烧焦的火柴棒儿,在烟盒上记下了这几个字。捕捉灵感,要珍惜每一个有价值的闪念,当它们突然在脑际闪现,要敏捷追思,抓住不放,迅速记取。这样才能使思维显像、灵感“曝光”,物化为语言符号,定格为创造的酵母。否则,只能如流星一闪、昙花一现,令人追悔莫及。

2.置身挑战

使新点子快速出现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自己放在可能失败的困难环境中,只要你处理得当,失败也可以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一般来说,如果做某事失败,我们在沮丧之后,便开始尝试别的办法——这对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许多念头的互相竞争,可以大大加快创意的过程。

譬如你以往转动门把手都很容易,这次若转不动,你会拽上拽下,或者用力去摇。最后,你可能肩撞脚踢,甚至喊人来帮忙。这些努力源于已熟悉的行为——这可能有助于找到新方法。创造力并不神秘:它衍生于你已知的事情。

有些问题是难以解决的,那是些无止境的挑战,但它可以用来加大创造力。我们真的想使自己死守在沮丧的境况里吗?当我们感到被妨碍时,会本能地逃离,从而激发出各种灵感火花。

3.拓宽眼界

知识越博越杂,你潜在的创造力就越丰富。

无数的进步源泉于创造者在不同的领导拥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你应该强化你的创造力,弄清楚你一无所知的领导。如果你在读正式的传奇小说,不妨挑选相应历史书籍;如果你想看电视转播的篮球赛,不妨先看一个相应的教育频道。

4.制造刺激

在你周围放些可以激发大脑的东西,并经常更换这些刺激源,藉此增强创造力。

可以在办公桌上放些特别的东西,例如一顶“米老鼠”帽、一把钳子、一支蜡烛;或者重新一下你房中的东西。刺激多样化又駣断改变,可以帮助你不断想出各种各样的新点子。

与周围的人相互影响也是“制造刺激”的一种方式。例如,利用群体“大脑风暴”总有些收获,因为开会的人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刺激。不过也可能因怕遭到反对而抑制了创造力。

研究中发现,既有独立思维又能群体讨论活动的小组的工作成效,要比始终处于群体讨论状态的小组的工作成效高两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创造力毕竟是个人的思维过程。

敢于向权威挑战

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权威,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情,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对权威的尊崇到了不加思考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思维的枷锁——权威枷锁。

我们在生活中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得到了一个新的想法。于是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个权威人士,然而他却说:“不对,你的想法不对。”这时我们往往还半信半疑,当我们去请教第二个权威人士,第二个权威人士还是说:“你错了,这个想法不行”时,我们往往就会彻底地放弃这个想法了。我们会想:连权威人士都不赞同我,看来确实是我的想法有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有一种倾向权威的思想,认为权威所说的话就是真理,就是不可更改的。而且,人类有史以来就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崇敬之情。然而,我们却应该认识到,权威人士也是人,是人就有弱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决不能对权威过于迷信,而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判断权威的观点。

每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权威为我们节省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必再从头研究几何学,只需要学一学阿基米德的理论就行了;我们不必去看云识天气,只要听一听天气预报就可以了。然而,我们如果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一旦失去了权威,我们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

著名哲学家查拉图土特拉决心独自远行时,在分手的时刻,他对自己的弟子和崇拜者们说:“你们忠心地追随着我,数十年如一日。我的学说你们都已经烂熟于胸、出口成章了。但是,你们为什么不扯碎我头上的花冠呢?为什么不以追随我为羞耻呢?为什么不骂我是个骗子呢?只有当你们扯碎我的花冠、以我为羞耻并且骂我是骗子的时候,你们才真正地掌握了我的学说!”

仅仅凭这一段精彩的论述,我们就应该对查拉图土特拉肃然起敬,对他的人格表示敬仰。因为虽然他自己就是权威,却勇于教导弟子要打破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古今中外历史上各种新学术、新观点,常常都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伽利略不相信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后者认为,自由下落的物体,重量越大则下落速度越快,重量越轻则下落速度越慢。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逻辑推论,便把流传1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给推翻了。

从成功思维的角度来看,权威定势是要不得,不敢突破权威的束缚,也就丧失了创新思考的能力。敢于推翻权威,本身就是一种胆识、一种创新。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也是一个不迷信权威的人。他的丰富实践,他的过人智慧、好奇心和独立精神使他质疑当时流行的许多理论和教条。例如,在进行地理探索的过程中,他在伦巴第山峰发现了化石和贝壳。当时和流行观点认为这些化石和贝壳是《圣经》中的洪水的沉淀物。但是,达·芬奇的论辩是建立在逻辑思考和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上。他一一反驳每一条基于传统智慧的假说,最后下结论说:“这样的观点不应该存在于任何具有深厚逻辑思维的大脑之中。”

研究地理学说时,达·芬奇手拿各种各样的化石,走遍了伦巴第的山谷,学习解剖时,他解剖了三十多具人类尸体和数不清的动物尸体。同他对化石的研究一样,他的解剖学研究也是对当时权威论点的直接挑战。他写道:“很多人认为他们有理由责备我,因为我的论证同他们的幼稚头脑所顶礼膜拜的权威观点相左。但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观点是建立在简单和平常的经验事实之上,而这些经验事实才是真正的权威。”

在达·芬奇的一生之中,他曾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不迷信权威的人”和“经验的门徒”。他说过:“对我来说,那些没有建立在经验、公理和亲自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都是一纸空文,谬误百出。经验的起源、手段或者结果都经过了人类的感觉验证。”

达·芬奇崇尚思维的创新和独立,他反对一味模仿,敢于挑战权威,并且进行独立思考,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我们提倡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并不是要否定一切权威。而是要求我们在权威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如果你一味地迷信权威,奉劝你把它从你的思想中拉出去,一棍子打死,省得它占据你的思想。敢于向权威挑战,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权威。

挖掘你的创造天分

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力的种子,一旦结束冬眠就会发芽,只是太多的人近乎遗忘了它。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已经有多长时间陷于日常事务而没有新发现了?也许你会无动于衷?这个世界已经安排得很好了,何必还要费心劳神地想办法改变它呢?也许你会沮丧?我天生没有创造力。真是这样吗?当然不!

其实,每个人自身都有一座宝藏,一座几乎被遗忘了的宝藏,那就是人的头脑中的“创新天分”。头脑能思维,思维能产生创新,创新则能改变世界——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认真挖掘这座属于你自己的宝藏,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美国人奥斯本是个具有很强创造天分的人。1938年,25岁的奥斯本失业了,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奥斯本想当个记者。可是,转念再想想,自己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怎么行呢?

奥斯本是一名个性好强的人,他终于去应聘了。

报刊主编问他:“在办报方面你有什么修养与经验?”

奥斯本作了实事求是的自我介绍,“不过,我写了篇文章。”

主编接过来读罢,摇摇头说:“年轻人,你的文章不怎么样,甚至还有不少语法、逻辑与修辞上的毛病……”

听到这里,奥斯本的头“轰”地响起来,但是,他还是虚心地听下去了。

主编又说:“可是,又独到的东西,是的,又独到的见解。这很可贵!这个独到的东西是创造,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凭这一点,我愿意试用你三个月。”

主编握住了奥斯本的手,临走还叮嘱:“好好干吧,小伙子!”

欣喜若狂的奥斯本反复体会主编对他说的话,原来创造性有那么重要。他又反复读自己的文章,像严厉的法官那样解剖自己:知识不够,却充满深思遐想,这大概就是创造性吧?

他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他决心要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他还拟定:自到报社上班之日起,就天天提一条创造性的建议。

整整一个星期日,他研究主编给他的一大叠报纸,又买回其他各种报刊进行比较,于是,众多的构想产生了。

星期一是他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刚到报社,他便迫不及待地冲进主编的办公室急匆匆地大声说:“主编先生,我有一个想法。”

主编瞪大眼睛看着面前的奥斯本,听他一口气说完“想法”后给镇住了。

原来奥斯本说:“看来,广告是报纸的生命线,我们又无法与各大报纸竞争大广告;而小工厂、小商店做不起大广告,他们又急于把自己的产品获商品告诉更多的人,我们何不创造条头广告,收费低廉以满足这一层的工商业者的需要?”

这就是现在报纸广泛采用的一条一条的分类广告。当主编弄清奥斯本的“想法”后,兴奋地说:“好啊!太好了!真是各了不起的想法!”

奥斯本坚持发挥自己“深思遐想”的长处,坚持每天提一条创造性的建议,也即“日有一创”仅仅两年,就使这份小报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报业托拉斯,他本人也由于获得众多专利,成为拥有巨额股份的副董事长。正当他的事业走向颠峰的时候,他做出了令人惊奇的决定:辞职。原来他根据自己创造所获得心得,又研究了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思路,决意辞去职务,潜心探索,终于在1941,他写出并出版了《思维的方法》一书,第一次在世界上阐述创造发明的思路与方法,从此一门新的学科——“创造学”诞生了。

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只是我们不善于挖掘自己的创造天分。要想唤醒创造力,就必须相信自己拥有创造力。接下来要做的就使多看、多想、多做。多看:看书、看报纸、留意你周围的一切事物;多想:换几个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天马行空,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多做:打破日常生活格局、随时记录创新灵感、置身新的领域、化创意为行为。你会发现,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创造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