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4477800000032

第32章 后记

于公虽为举人,然却有进士之才。按惯例,于公只是个明朝举人,根本不可能在清朝担任两江总督那样的封疆大吏,且不说他还是一个汉人。这样的例子在清王朝历史上并不多见,于成龙可说是开了先河,可见康熙皇帝是怎样一个君主。康熙皇帝知人善用,且不论对方是何出身,是何身份,他完全不受其祖宗约法所牵制,继往开来,成就千古一帝,开创“康乾盛世”。这些都和君臣同心同德是密不可分的,康熙一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出现廉吏最多的时期,这显然跟康熙皇帝的整顿吏治有关。

于成龙不仅是位清官,而且他还是位多才多艺的才子,工书法,擅长诗词写作,且功力娴熟,如数十年苦练一般。于公一生著作颇丰,就连在出仕的这二十多年间,他的文艺创作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依然一如既往的在闲暇之余挥洒笔墨,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成龙一生的著作,主要由其门生搜集整理,再由其孙于准编辑成书《于山奏牍》七卷附录一卷、《于清端政书》八卷传世,此外,于公在就任两江总督两年时间里,还曾组织当地一些文学泰斗,编辑完成他的《畿辅通志》四十六卷、《江南通志》五十四卷,这些著作都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于公曾经还奉清朝廷命,组织编纂了《畿辅通志》《江南通志》和《江西通志》等地方志书,为后世研究地方历史提供了资料,对此,于成龙功不可没。

于公不仅在官场上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在文艺创作上也是一样,无论是他的书法,还是诗词,都看不到半点献媚之意。不光在现实当中,他不会阿谀奉承、谄媚讨好,在他的书法和诗词作品当中也是一样,他的书法刚劲有力、下笔如刀,挥笔如行云流水一般,看不到一丝大意。他的诗词作品,无不透露七尺男儿的铮铮铁骨,且饱含深意,很是贴切现实,以至于后来组织编纂《四库全书》的乾隆朝大学士纪晓岚,还曾这样评价过于公:“国朝于成龙撰,前七卷皆历官案牍奏疏,末一卷为诗文。诗文皆不擅长,可云疣赘,余皆有用之言也。”纪昀也是位正直的谦谦君子,他说的话从未有过半句虚言。并且在《四库全书》里,还收藏了于成龙的两部文集。

于成龙的门生,后来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李中素,在整理于成龙的遗稿期间,对他的作品评价相当高,原话是这样的:为人臣而知读是书,其常也必廉,其变也必勇;为人子而知读是书,其养也必力,其哀也必毁。以此治兵,必无覆败之虞;以此临民,必免贪戾之祸。以之为国,则达经权;以之居家,则敦孝悌。主编《清史稿》的史官,对于成龙的评价是:“于成龙秉刚正之性,苦节自厉,始终不渝,所至民怀其德。彭鹏拒伪命,立身不苟,在官亦以正直称。陈瑸起自海滨,一介不取,行能践言。陈鹏年、施世纶明爱人,不畏强御。之五人者,皆自牧令起,以清节闻于时。成龙、世纶名尤盛,闾巷诵其绩,久而弗渝。康熙间吏治清明,廉吏接踵起,圣祖所以保全诸臣,其效大矣。”史官是将于成龙和当时康熙朝的另外几位清官并列起来写的评价。

我作为本书作者之所以将本书书名命为《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而不是“天下第一廉吏”,如果是这样,那么给于成龙的帽子实在是太高了,要知道这世界上当真没有天下第一,说到底,于成龙他再怎么清廉,也只是相对清廉,也无绝对清廉。康熙皇帝之所以将于成龙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毕竟我也不是生活在那一时代,于成龙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无从考察,只能从简短的历史史料上进行主观判断。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康熙皇帝之所以称赞于公为“天下廉吏第一”,原因之一,大概是出于政治需要,他要将于公推崇为官吏的楷模,让天下官员都效仿于公,以此才能说服天下官吏从清廉做起。而且做了清官是有好报的,是能够得到回报的,这大概也是于公最后能当上封疆大吏的原因之一吧。

若好人无好报,清官难以得到升迁,想必也就没有多少官员愿意当清官。所以,康熙皇帝给于公不断升官,不仅仅是因为他清廉,康熙这样做,也是为了给天下人看。但是,于公清廉是事实,清廉奉公是他出仕这二十多年的原则。我们都知道,这人无极好,亦无极坏;这官员也是一样,赃官没有最脏,清官也没有最清;其结论还是只有相对的清官而无绝对,但是于公这个相对的清官,已经有了相当的境界、相当的成绩,相当的名声,这就算对得起百姓了。这也是我本书开端要用“千古一吏”来进行诠释和褒奖于公的原因。当然,这个“千古一吏”并不是我在肆意推崇于公,而是针对历史事实来对他的定义。

为我等所熟知的清官,有包公、海瑞、刘统勋、刘罗锅、纪晓岚等,总之,历朝历代都是有的。这些清官最后都还当的比较大,尤其是像刘统勋、刘罗锅这样的官员,都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机大臣、大学士。尽管如此,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官二代,不是官二代必然就是受祖上福荫入朝当官的,即便有那么几个靠科举当上官的,毕竟占少数。所以,这些官二代,出身本来就比普通人要好,从小到大不缺吃穿,锦衣玉食、绫罗绸缎,不缺钱的他们,脑子里面自然没有贪污的意识。但是,相比之下的穷苦人家的子弟靠科举赢得个一官半职,最后还能坚守清操,这样的人就值得佩服了,于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出生的于家,虽说是官宦世家,但是,到他父亲、祖父那辈已然沦落为平民,他入清朝为官,仅仅只是依靠了前朝举人这样一个筹码。过惯苦日子的于成龙,做官到罗城,本可就此像其他官员那样在当地大捞一把,然而他没有,直到后来,当上了两江总督那样的封疆大吏,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守清操,不拿百姓一分一文,坚持每天吃青菜白饭,两江总督的俸禄也不少,他为何要这般作践自己,难道他真的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吗?非也,他是将自己的俸禄都捐给了灾民。再说,他也不是在当了两江总督以后,才开始吃青菜的,而是他自罗城出仕以来这二十多年来,吃青菜、粗糠的日子就从来没有间断过,难道说他为了哗众取宠为了沽名钓誉,让自己白受二十年的委屈吗?没错,假清廉是可以靠装出来的,但是一个人的人格骗不了,于公的书法、诗词中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直冲云霄的浩然正气。所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也正是这个道理。

中国历史上,虽不乏大量的清官干吏,但是,他们的清廉、干练皆不如于公,于公自罗城出仕以来,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所以,给于公这个“千古一吏”的光环,他自是当之无愧。当然,于公之所以能扶摇直上、平步青云,除了他清廉之外,还需要一点机遇,那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些他都具备了,所以他的运气都比别人好点。于公的贵人很多,上至皇帝,下至督抚、百姓,他们都是于公的贵人,也是因为有他们的成全,于公才能走上历史舞台。康熙皇帝给他“天下廉吏第一”的赞誉,我到现在都无法理解,究竟康熙皇帝说于公是康熙朝的天下廉吏第一,还是为了于公,将中国几千年的官吏全部否决了,这个天下廉吏第一的赞誉,相信没有几个人敢当。我作为本书作者,我就秉公执笔吧,姑且用“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作为本书书名,如于公真能像后人说的那样清廉,成为大清三百年的廉吏第一也不错了,足以含笑九泉,他对得起百姓,他的一生也没有白活。

于公去世,至今已有三百二十八周年了,但是民间百姓也都一直没有忘记他,后人从不同的渠道了解他,有的从电视剧上,有的从史书上,有的从传记里,还有的从民间故事中、野史里都有过对他不同程度的了解,后人对清端形象一直刻骨铭心。作为本书作者的我,真切的希望,天下诸官吏都能够效仿和学习于公,为苍生谋福,这不仅是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死去的于公,不求完全做到于公那般清廉,只要做到其万一,于公也将含笑九泉,作者也会为此书带来的价值而感到累有所值!

代言

2012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