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
449100000108

第108章 战城南,死郭北(8)

血红的暮色里,一个漂亮得像女孩儿的少年,朝诸葛亮飞奔而来,高喊着:“丞相!陛下口谕!陛下口谕!”

3

“陛下口谕么?也不必慌慌张张,那么远就叫起来了。”

将少年迎入帐里,诸葛亮笑着说。他注意到少年鞋上沾着血迹,不禁又轻叹一声:“太酷烈了,难免有伤阴德。先贤说非不得已不要征战,原来竟是养生之道。元俭,陛下派你来的吗?”

漂亮的督粮官岑述摇摇头:“不,是李大人。”

“正方?”

“嗯。李大人说陛下有口谕,召丞相回朝。”

“回朝”二字一出,营里魏延、姜维、高翔、杨仪全怔住了。

片刻后,魏延高声道:“曹魏新败,士气可用,我军正该一鼓作气,直捣长安!万没有听个小娃娃,”他狠狠瞪了眼岑述,“空口说了两句白话,就退军之理!谁知他不是假传圣谕呢?”

“矫诏”是滔天之罪,被大帽子一压,岑述冷汗涔涔。

“魏将军危言耸听了。”杨仪撇撇嘴,“元俭……”

“住口!”魏延厌恶地打断他话,“我魏文长岂容你个匹夫说三道四?!”他握拳威胁地晃了晃。

“丞相……”杨仪照例苦着脸求助。

魏、杨不合,人所共知。连孙权也托费祎传话:“魏延刚猛、杨仪谲狭,势同水火。孔明在,还能制服他们,一旦孔明不在,必然生乱!”诸葛亮爱惜二人才干,不忍偏废,写《甘戚论》劝他俩放下私怨,以公心相处,却总不见收效。此时,看看惶惶然的杨仪、怒冲冲的魏延,想到孙权的提醒,再想到远来的“回朝”令,诸葛亮不禁一阵心烦。

“好了!”他厉声道。

杨仪赶紧低下头,魏延鼻子一哼,也松开拳。

“元俭,”诸葛亮问,“陛下要亮回朝,所为何事?”

“李大人没有说。”岑述小心地回答。

“粮草呢?”他又问,“正方筹备得如何?”

“还好。”岑述搓搓手,“蜀中又下雨了。李大人再三督促,我说栈道难行,倒还不至接济不上。”

“粮草是大事。”诸葛亮思忖道,“莫说接济不上,就是延误几日,督管官员依律也要问罪。”

岑述脸一白:“延误的话,卑职情愿领罪!”

“亮不是说你……”诸葛亮接着问了第三问,“君嗣怎么说?你从正方兄处受命后,问过张君嗣吗?”按惯例,皇帝口谕势必要在丞相府存档备案,凭张裔的才干,倘若事有蹊跷,必然能够发现。

“丞相知道,张长史从不肯和我多讲一句话。”岑述涩涩笑道,“我去问时,他忙着稽查锦税,只说:李大人之命岂能有假?”

诸葛亮慢慢坐回几案后。

暮色一点点收敛,黑夜一分分推入军营。人们看到阴影从手指、手臂、胸口推进,侵袭上诸葛亮的面目,使他整个脸孔都笼罩在夜里。侍卫掌灯入内,被姜维挥挥手,无言地斥退。姜维端着烛台上前,将它轻轻放在诸葛亮手边,他看到丞相脸上,竟浮动着一丝哀伤。

就像有他喜欢的什么,正在离他远去一样。

像他以为可以全始全终的某种感情,兀然从中折断!

他眉目在摇曳的烛光里稳若磐石,中军帐沉静无声。

“文长……”诸葛亮忽然平静地唤了声。

“是!”

“亮要你答应件事。”

“丞相请讲。”

“半个时辰内你莫开口,做得到吗?”

没及魏延反应过来,诸葛亮已道:“陛下传谕,想必是朝里出了大事。如此,不容亮不回。”

诸葛亮是绝不会将蜀军主力放在异国、而独身返回的。他这么说,便是下令撤军了。岑述环顾军帐,感到所有人都愤恨地盯着他!这是第四次了,出兵四次,又要四次撤退吗?三千颗敌首血迹未干,魏军从士卒到将帅无不闻风丧胆,就在局势一片大好时,却要再度回师?!圣谕当前,没人能怪诸葛亮,只好迁怒于将“圣谕”带入军中的岑述。

“丞相,”漂亮少年擦擦汗,“我听说将在外,君命有、有……”

“有所不受!”高翔兴奋地接口。

话说完,才发现这兴奋与营里气氛格格不入:魏延一张脸绷得石头似的,杨仪屏着呼吸,姜维满面忧愁。“君命”固然“有所不受”,诸葛亮却一定会接受它,就算怀疑它根本不是“君命”,结果也一样。

——就因为不是“君命”,才更要回去问个明白。诸葛亮是这样想的。何况,司马懿新遭大败,想再激他出战,也非常困难。“多留无益,不如退兵。且待三年后的大文章吧。”想到“三年之约”,诸葛亮才又一笑。他拍拍手,示意大家别再闷闷不乐,该将心思放在撤退上。

“谁愿领兵断后?”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