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备忘录
4491500000037

第37章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拜伦

无论如何,总不能敲已过去了的时钟。

逆境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通道。

没有东西像一个清洁的名声那样可贵。

乔治·戈登·拜伦(1788年~182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霍尔斯街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788年1月22日,拜伦生于伦敦,少时调皮好学,显得极其与众不同。

1805~1808年,拜伦在剑桥大学学习文学和历史学,毕业后,任上议院议员。

1809年,拜伦21岁时出版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由于此诗揭露了支持各种反动势力的英国统治当局,受到查封,6月26日,拜伦被迫离开英国,于12月25日抵达希腊名城雅典。

1811~1812年,英国爆发了工人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破化机器者被政府逮捕后判处死刑,为此,拜伦发表演说,抨击政府当局的血腥镇压政策。

1815年1月2日,拜伦与安·伊莎贝拉··米尔班克结婚,定居在伦敦。二年后,米尔班克离开伦敦返回娘家,与拜伦分居。不久,拜伦遭到英国贵族社会、教会、反动派的侮辱,规模之大、声势之猛,致使拜伦不得不于1817年4月25日永远地离开英国。

离开英国后,拜伦抵达了日内瓦,结识了雪莱夫妇,受到雪莱无神论和乐观主义的影响,写出了《锡壅的囚徒》、《普罗米修斯》、《黑暗》、《梦》等一些诗作。

1817年6月,拜伦到了威尼斯,一年后,完成《堂·璜》第1章,又过了一年,完成《堂·璜》第2章,紧接着完成《堂·璜》第3章并作《堂·璜》第4章。

1820年10月~11月,拜伦完成《堂·璜》第5章,二年后,作《堂·璜》第6~11章。

1824年1月5日,拜伦抵达希腊迈索隆吉翁,受到热烈欢迎,后因为希腊民族自由操劳过度而患病,于4月19日逝世。

拜伦是一位激情、浪漫的诗人,他坚持创作,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的最后的也是最优秀的一部诗作《堂璜》,展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革命时期欧洲社会政治的广阔前景,涉及人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大型讽刺性史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还是一个为民主、自由、解放的运动而斗争的勇士,他参加了希腊志士为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并且成为了其中的一位领导人。

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

拜伦很小的时候,就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孤傲、狂放不羁,和当时的社会很难融洽到一起。他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不守规矩”的男孩,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他是那么不合群,总做着和别人相反的事情,要不是到了今天,谁也不知道当初那个狂傲的男孩后来会成为英国浪漫的诗人之一。

1801年,拜伦13岁,他进入了著名的哈罗中学学习。可是学校的氛围使他感到窒息,他觉得,这里束缚了学生太多的自由,他们动不动就惩罚学生,原来天真烂漫的少年,一个个被弄得呆头呆脑,好像木鸡似的。拜伦受不了了这里的苛刻制度,他常常逃学,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有时关在屋里埋头读书,有时骑马、击剑、游泳,他只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尤其让他不自然的是学校里大年龄的学生欺负那些比他小或者身体瘦弱的学生,拜伦在这里学不下去了,他不想在这里消极下去,整天像那些没有目标的学生喝酒赌钱。

他渴望新思想、新的内容,他认为不应该时常把书本作为学习的唯一资料,在学习之余,学生们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他怎么想就怎么做了,可是在别的同学的眼里,他不喝酒喝个酩酊大醉、不赌钱赌个痛痛快快,他是个脓包,将来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拜伦依然我行我素,不理睬那些学生整天靠混日子来打发时光,渐渐地,他开始不同别人来往,甚至有时候连老师的话也不放在心上。

学校里的人开始疏远拜伦了,他们不愿意看到这个“没有规矩”的男孩,他们依然做着无聊的事情,有时候拜伦忍不住劝解他们,他们就是不听,认为拜伦的想法是错误的,他将来是一个没有用的人。

在种种非议之下,拜伦仍没有和他们沾染在一起,他觉得什么对就怎么样做,他醉心于写作,把社会的不平、世态的炎凉、家境的沉浮、个人的坎坷,都写入他的诗歌当中,他只有用这种方法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明,他相信,自己走的道路是对的,他并没有在别人的怂恿下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

拜伦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之奋斗,后来成为了英国19世纪浪漫文学的最杰出代表,那些曾经嘲笑他的同学和老师,大概同平常人一样终生碌碌无为。

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坚持真理,莫管他人言,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证实自己,证实自己走的路是对的,不听长辈的劝解并不是不想学好,而是有自己的目标,己找准正确的人生航向,然后为自己的理想默默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