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
449200000031

第31章 沛县起兵(5)

“孺子,下去把我的鞋拿上来。”

张良强忍心中不满,替老者送上鞋。哪知,老者不仅不客套一番,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将脚一伸,冷冷地对张良说:

“给我穿上。”

面对这一带有侮辱意味的事情,具有不同涵养的人会做出不同反应。起初,张良也曾受潜在的贵族意识的驱使,凭着青年人的血气之勇,欲挥拳殴击老者。但是,终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具备了有志青年的广阔胸襟。张良屈下身来,为老者穿上鞋子。

老者长笑而去,那笑声似乎有无尽的意味。

老者走出一里多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说:

“孺子可教矣。”

老者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在桥头相会。

五天后,老者故意提前来到桥上,忿忿地责备张良:

“与老人有约,为何误期?五日后再来!”

五天后,张良索性于午夜前去等候。

张良经住了老者的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慨然赠他一件无价之宝——《太公兵法》。这位老者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高士黄石公。

老者嘱咐张良道:

“汝读此书,将来可为王者之师!”

张良大喜,知道自己遇上高人了。

老人接着嘱咐张良:

“十年后,孺子将帮助别人复兴国家;十三年后,孺子可至济北谷城山下,如见有黄石,就算是我了。”说完,老者突然隐没于夜色之中。

此后,张良日夜研习兵书,勤读不辍,把太公兵书三卷,念得倒背如流。古谚云:熟能生巧。张良熟读此书后,自然心领神会,温故知新。

日后,张良为刘邦谋划,全靠这太公兵法。

当然,张良对老者也是感激不尽的。后来张良与汉高祖过济北,曾专程到谷城山下,果然见一黄石。张良屈指算来,自桥上与老者相会到见到黄石正好十三年。所以,张良特将黄石取回,供奉起来。直到张良死前,嘱咐别人将黄石与他合葬,以便死后也能与黄石老人时时在一起。

张良苦读十年后,思想锤炼得十分犀利。这时,已是二世元年(前209年),天下大乱,一场政治风暴如狂风骤然降临,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纷登场,张良也凭借着这一广阔的社会舞台,大展奇才。

二世元年九月,项梁、项羽和刘邦起兵响应陈胜。张良乘机聚集青少年百余人,扯旗反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正月,张良准备率众前往投靠在留县的楚王景驹。不料,途中与刘邦不期而遇,两人一见倾心。

张良多次与刘邦大讲《太公兵法》,深受刘邦赏识。沛公乃授张良为大将。

张良也十分佩服刘邦,因为张良的兵法,别人不晓,故也无他人赏识,唯有刘邦能心领神会,并能虚心采用其策。

张良不禁喟然兴叹:

“沛公似是天授英王,天成其聪颖!”

于是,张良决定追随刘邦,辅佐刘邦打天下。

这次不期而遇,对刘邦、对张良都是一种特殊的机遇!在中国的古代,虽然有所谓“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名言,但是,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狭小和眼光的短浅,选择受到很大局限。

在相当程度上,一个人的成败要取决于机遇,或者说“命运”。正由于这种特殊的机遇,使张良有幸投靠杰出的政治家刘邦,而不是刚愎自用的项羽,或者是徒有虚名的其他人物。

从此君臣相得,如鱼得水。一个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另一个则是聪明天纵,屡画良谋。

刘邦与张良相遇后,兵合一处,刘邦感到若攻打丰乡的雍齿,兵力仍嫌不足,于是同到项梁大营,乞求援兵。

项梁深明大义,慨然帮助刘邦这一反秦义士,他知道与荣俱荣,与损俱损的道理,于是发兵相助。

刘邦得到项梁的帮助后,杀回丰乡。

盘踞丰乡的雍齿看到刘邦带回大队人马,着实吃了一惊,若与刘邦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便趁黑夜悄悄撤出丰乡,投奔魏国。

刘邦、张良与雍齿的第一次交锋到此结束。

这是刘邦、张良、雍齿三者之间错综的关系第一次绞合在一起。日后,在刘邦分封功臣时,三者的关系又有一次十分精妙地绞合,进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刘邦吓走了雍齿,重进丰乡。

为使丰乡永不易手他人,刘邦改丰乡为县邑,并高筑城墙,多设固垒,留得力之将、精干之兵扼守。

为扩充地盘,刘邦与更加强大的项梁、项羽的部队联手,共抗秦军。

与此同时,最先举义旗反秦的陈胜渐渐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