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4492100000005

第5章

反者,重复往返和相反相成,

道之动;是道的基本表现和运动形式;

弱者,空虚乏弱,

道之用。是道的构成根据和生成运行的基础。

万物生于有,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产生于有区别,

有生于无。有区别的事物存在产生于无区别的事物存在。

注解:

(一)反者,道之动

“反”有二义:一为往返之“返”,二为相反之“反”。“道”,指属于“有”范畴的基本存在和运动的规律,不属于一章中“道”这个终结本质的范畴,次于这个终结本质,与这个终结本质相通并是其生化出的形式和规律。

(二)弱者,道之用

“弱”是空虚、缺乏、虚弱的共义,有“弱”便有“强”,这两者是“道”的基础和基本构成。“道”即上句“道”的意义。“用”即“道”的基础和构成。

(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即无区别态,即“无名”态,它是宇宙、自然、人生等一切的最终本质、终结状态和原本状态。“有”即有区别态,即“有名”态,它是“无”这个最终本质和原本状态的表现和派生。

章析:

这章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的思想:一是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形式;二是说明构生这个基本运动规律和形式的根据即是由于“强”和“弱”的相反相成这个由“无”中产生的区别。三是说明无区别态是一切形式存在和规律的本原。

宇宙万有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存在形式和演变形式就是“反”,就是相反相成、重复往返。把宇宙万有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存在形式和演变形式高度概括为“反”,高度概括为相反相成、重复往返,这是对于宇宙万有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存在形式和演变形式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把握的结果。这种相反相成,其实就是道家和《易经》所讲的阴阳;这种重复往返,其实就是在空间上的重复和在时间上的重复——当然这种重复不是绝对的机械的完全重复,而是具体内容可以有差异的重复——比如春、夏、秋、冬复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今年春天每日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与去年、明年每日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每一年还是有春、夏、秋、冬,而每一年春夏秋冬的气温和降水大体是接近的。这种具体内容可以有差异的重复被列宁准确地表述为“螺旋式”。

万事万物,从宏观到微观,从人们生活的环境到遥远无垠的星空,其存在方式无不是“螺旋式”。

根据《NewOutlookonUniverse新宇宙观》(·美国学术出版社·2011年版)的宇宙学思想,宇宙的存在在空间上是重复的,在时间上是循环的。这种空间上的重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纵”向上的重复,一方面是横向上的重复。

所谓“纵”向上的重复,以我们所在的宇宙世界为参照,我们所在的世界具有层次性,我们的宇宙世界由比我们小的世界构成,比我们小的宇宙世界又由更小的宇宙世界构成······,如此无穷小下去;若干与我们同级的宇宙世界构成大的宇宙世界,若干大的宇宙世界又构成更大的宇宙世界······,如此无穷大上去。

所谓“横”向上的重复,以我们所在的宇宙世界为参照,宇宙中除了我们所在的宇宙世界,还有无数与我们所在的宇宙世界同级的宇宙世界,而每一个同级的宇宙世界也同样具有层次性即“纵向”无穷大小的结构。

而宇宙存在在时间上的循环,正像我们宇宙世界在时间上是循环的一样,其他一切大小宇宙的时间存在方式同样是循环的。

这种循环的方式,在易经,被表述为太极的圆圈的周而复始;在佛教,被表述为“成、住、坏、空”的劫数的无限重复,在现代天文物理学,被不全面地表述为宇宙大爆炸——事实上是膨胀和收缩的无限重复。

用太极的术语讲,宇宙的存在形式,其实就是纵横大小无限的太极体及其周而复始的循环无端。佛经上经常出现“无始以来”的说法,其道理就在这里。而佛经上和道家一些经典上以“劫”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或术语,其道理也在于此。

太极讲阴阳,一切有形、有相、有质、有量的存在形态,都是阴阳的结合体,“万物负阴而抱阳”讲的也是这种情况。阴与阳互为存在的前提。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但要能够真正领悟和理解却非常困难。

宇宙为什么会运动?数学家、物理学家牛顿感叹于物质世界结构关系的奇妙,无法理解自然宇宙存在和演变的作用关系的本质,提出了“第一推动力”的概念,而最终把这“第一推动力”的来源归之于上帝。

把“第一推动力”的来源归之于上帝,是牛顿认识能力局限的表现,但却受到一些宗教人士的欢迎,因为这种结论似乎证明了上帝的存在、神的存在——其实这是一种误会。这种说法既不能解释“第一推动力”的本质,又不能说明“第一推动力”之前宇宙世界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态。

我们所感知的宇宙存在,并不是宇宙存在的全部。我们今天承认有暗物质,承认还有许多我们尚未感知和认识的宇宙存在,这说明我们过去对于宇宙存在的一些观念(包括“第一推动力”)是有漏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

根据《NewOutlookonUniverse新宇宙观》的思想理论,我们所在的宇宙,其实是宇宙的一面,这一面我们可以方便地把它看成是“正宇宙”,而宇宙的另一面,即“反宇宙”;“正宇宙”和“反宇宙”才构成完整的宇宙。“正宇宙”的物质世界,就是正物质世界,“反宇宙”的物质世界,就是反物质世界。这两个世界的物质构造和时空序列完全相反并互为存在的前提(——参见《NewOutlookonUniverse新宇宙观》之《正反宇宙其本体的虚实与对流》)。

正宇宙正多少,反宇宙就反多少;反宇宙反多少,正宇宙就正多少;正宇宙大爆炸,反宇宙就大收缩;正宇宙大收缩,反宇宙就大爆炸。正宇宙正的动力,在于反宇宙反的动力;反宇宙反的动力,在于正宇宙正的动力——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正反互为存在、互为动力;正极变反,反极变正。今天的正宇宙,在未来会转变为反宇宙,今天的反宇宙,在未来会转变为正宇宙——如此交变不息——这哪里有什么“第一推动力”?!

而一切正反、对立、阴阳的根据和本质不是别的,正是物质能量其场量的虚实及其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形式的和表象的。正是由于这种场量的虚实及其差异,才衍生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宇宙万物一切存在。

实体之所以为实体,在于它另一面是虚体;虚体之所以为虚体,在于它另一面是实体。比如我们观念中的实体,其实它是虚-实体。实体的本质,是实空间弥补挤压虚空间的结果;由于实空间弥补挤压虚空间,这样就形成了基本粒子和物质星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我们以为是“引力”的现象,其实这不是引力而是压力。当我们所在宇宙的虚空间因实空间的弥补挤压而达到饱和即内外虚实达到平衡的时候,便不再有实空间对虚空间的弥补挤压,这时候的物质实体体现为没有引力,没有重力及反重力;但实空间因为弥补挤压虚空间而使自己由实变虚的时候,它反过来就要受到原来的虚空间,现在的实空间的弥补挤压,它的现象体现就是物质实体的逐渐解体和由过去的“引力”、无“重力”转变为排斥力、反压力。

所以“引力”的大小在本质上并不是与物体间的质量成正比,而是与物体间虚实程度成正比(——以上参见《NewOutlookonUniverse新宇宙观》之《论引力的实质》和《“引力”的虚实原理》)。

“弱者,道之用”的本体意义,其实就在于“虚”。其实这不能只是归结为虚,应该是虚和实。问题在于,老子的说法,是有针对性的,由于我们只看到“实”的一面、把看到的这一面作为实,而看不到也不能理解“虚”,故而老子在这里就讲“弱”。如果我们的存在世界是“虚”,而我们只看到“虚”的一面、把看到的这一面作为“虚”,那么老子在这里就可以讲“强者,道之用”了。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生于有”,就是万物生于太极。以传统范畴而论,太极就是无形有质的存在,它的表达图示就是太极图:

“有生于无”就是太极生于无极。无极是太极的本源,它无形、无性、无相,它的表达图示就是圆圈:

或无圆圈。

之所以是圆圈,是为了符合一切纵横大小宇宙都是太极;之所以可以是无圆圈,是因为一切纵横大小宇宙的终极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无极,都是一致无区别的。

这种无极,用我们今天高能物理的术语讲,就是大统一场。

物质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在于其有内在的共性;光、电等基本粒子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在于其有内在的共性——正像人民币和美元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兑换),在于其内在具有“价值”或购买力这种共性一样。

用易经的术语讲,万物都是由八卦构成的,八卦是由四象构成的,四象是由两仪构成的,两仪是由太极构成的,而太极是由无极构成的,无极是宇宙万有的总根源。

所以说“有生于无”。

而无极既生太极,又没有生太极;无极无为,生太极,无极有为,不复为无极。无既生有,又没有生有;无无为,生有,无有为,不复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