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4492100000082

第82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而攻克坚强的能力则没有什么比得过它,

以其无以易之也。这是因为它具有不可改变的性能。

柔之胜刚也,柔性的东西能够战胜刚性的东西,

弱之胜强也,弱的东西能够战胜强的东西,

天下莫弗知也,这些道理天底下没有一个人不知道,

而莫之能行也。但没有人能够照着实行。

故圣人之言云:所以圣人有这样的话说:

受国之诟,能够承受全国的污辱,

是谓社稷之主;才能配称为国家的君主;

受国之不祥,能够承受全国的灾殃,

是谓天下之王。才能配称为天下的君王。

正言若反。正面讲的话是这样而意义则相反。

注解;

(一)而莫之能行也

何以不能遵从这个道理去做?即是因为以祸为福、以福为祸,执着于自我的缘故。

(二)正言若反

说是祸,其实是福;说是好,其实是坏;说是善,其实不善;说是聪明,其实是愚蠢;说是损害自己,其实是补益了自己;说是得到,其实是失去;说是真,其实是假;说是美,其实是丑;说是有利,其实是有害;等等,反之亦然。诸如此类,是谓正言若反。

受国之诟,其实是受国之誉;受国之不祥,其实是受国之大吉祥,正因为如此,所以为“社稷之主”,所以为“天下之王”。

章析:

此章以水作导言,说明了事物相反相成的太极辩证法关系,揭示了世人非辩证的自我的执着,并告诫人们要以“正言若反”的辩证思想看问题。“正言若反”是本章的主题思想和最高思想。

事实上,“正言若反”是老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它的具体应用,体现在整个《道德经》的许多地方,是太极辩证法思想的必然。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听了这样的话以后,你便欣然地去学习做水——如果简单地这样理解并去实施,你就没有读懂老子思想,这就变成了“所知障”、脑残甚至是作茧自缚。老子以水为比喻的目的,是让人们通过水去感悟和理解大道,从而去获取无限强大的力量,而不是去不断弱化自己。同理,本章讲“柔”,其实也不是要你真柔,而是要你通过柔的方式以实现无限强大,通过柔的方式去胜刚,而不是通过柔的方式去败于刚、臣服于刚。把柔弱胜刚强的太极辩证法和方法论错误理解为仅仅是阴柔的消极的一面,而不知道它其实是一种方法论,而把这种方法和手段当作为目的本身,这是认识上的本末倒置,是一种自我弱化、自我奴化和自我脑控。本章一开始就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既然是“攻坚强者莫之能先”,那么它就是可以具进攻性和强大无比的攻坚能力的。

这种错误的不符合辩证法的片面的理解和运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需要我们深刻扬弃。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历史上虽然遭受许多外来侵略而导致国家政权的灭亡,但侵略者最终却被中华民族同化了——这种说法就是只知柔而不知刚、只知弱而不知强的脑残思想。

如果是这样,人家怎么不请你去同化他?人家怎么还是喜欢来接受你的同化?

什么是思想?思想来源于苦难。由于感受到自己和众生的苦难,为了寻找这种苦难的根源,为了消弥这种苦难,于是产生了思想;思想即生命的自救。由此可知,思想,是慈悲心的必然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讲,思想的深刻程度,与其人的慈悲程度是成正比的。但只有慈悲,没有智慧,思想的产生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慈悲的前提下,思想的深刻程度,也与一个人的智慧成正比。

比如马克思说:“黑格尔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黑格尔为什么要去思想?就是因为他觉得在自己和人类身上有许多问题,有许多生命之谜,他关心自己和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他想用智慧之灯解答生灵之谜。

这种道理运用在“社稷之主”、“天下之王”的身上,也是适合的。老子认为,作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应该“受国之诟”、“受国之不祥”。

这种境界就是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亦如老子所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当今人类世界,在面临环境、资源、战争、粮食等各种矛盾和危机的情况下,人类所真正第一需要的,是思想,是具有天地之正气、人间之正义的思想,而不是大小各种雷音寺里让人去顶礼膜拜奉献牺牲的妖魔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