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对人做对事
449700000086

第86章 领导做事要灵活变通(1)

□ 领导做事要灵活变通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因在鲁国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他的政治理想,于是54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带着弟子们游说列国,其间到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家,他“遁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过匡国时被匡人拘禁五日;过郑时,被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一生跑来颠去,始终不被君王们重用,孔子叹息道:“尚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如东周乎!”经过了14年的周游生涯,68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临死之际他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这位“明知不可为‘而非要’为之”的孔子,一生四处碰壁,屡屡不被重用,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关键是他忽视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外在客观环境,而他的“仁礼”之类的政治学说对于治世没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各国国王及诸侯希望的是一种能使国家迅速强大,足以称霸天下的法家思想,而孔子的这种思想恰与君王们的想法背道而驰,所以像李悝、商鞅,包括后来的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更契合君王诸侯们的想法,所以孔子屡屡碰壁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中,在事业上要取得成就,有一定的贡献,那你就不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固想法。既然不可为,无法做,或者做不到,那就早点觉悟,立即止步,这样不至于浪费你的时间、精力、感情,避免出现到了最后两手空空的结局。

孔子之后的孟子,和孔子有差不多的命运。他也曾力图在当时的战国推行他的政治学说“仁政”,可是当时各国国王都梦想着成为天下的霸主,实行“霸道之治”,孟子的“王道之治”根本就没有市场。虽然各国国王都把他敬若上宾,可并不采用他的政治学说,于是孟子也像孔子一样感叹:“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最后也只能和弟子们著书立说,以求将其思想发扬光大。

人面对强大的社会,只能去被动地适应。一定程度上的主观能动性经常会使一个人迷失自己,以为凭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包括社会环境和各种条件,就像人类盲目主动地“改造自然”,最后却毁坏了自然,使人类自己遭到更大的报复。这种想法是荒谬可笑的,到头来一个人会发现自己在整个社会面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微小到如同地上的蚂蚁一样。

当然,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英雄人物,觉得自己天生是改造社会的人,天生是领袖人物,所以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常人不敢做的事情,当时当地似乎是成功了,但以历史的眼光来说却是大败而归。

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人,以为自己是天下的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居然干出“焚书坑儒”这样为人所不能接受的事情,正所谓“不可为而为之”,而且又“为”的比较成功,可他真正成功了么?他的始皇乃至万世的梦想,不过到了二世便土崩瓦解了,这能算是成功吗?

仔细分析现实中那些在事业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味钻牛角尖的人,会发现:

1.这类人极其自以为是,甚至到了自负的地步

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做法是极其正确的,既然自己的正确,那别人的都是错误,或者至少是有不足的地方。包括孔孟这样的人,在论述自己理论学说之时,也不忘指责他人理论的错误或不足。孟子就曾对“霸道之治”提出严厉的批评。而秦始皇包括后来的“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无非都是一意孤行地要堵上别人的嘴巴,其结果是越堵越难以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