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陋室疯语
45246200000060

第60章 《孟子》名言心得分享 (三)

《孟子》名言心得分享

(三)

作者:王泽仁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心得分享:这里用山喻人;山本有木却光秃,是因为砍伐过度所致;同理,人本善却不善,是因为天赋善性被蒙蔽了。我们是怎么泯灭了自己的善心善性善行的?首先是因为我们散失了良知,良知又是如何散失的呢?那是因为我们在白天的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被俗世的诱惑名利所浸染了。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问不仅仅是读书识字学知识,最重要的是找回我们散失的那颗“良心”而已。找到了,我们就回归了“本善”。

怎么去找回这颗善心呢?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清心寡欲才是返璞归真、去伪存真的根本方法所在。这个和道家思想是一致的。人在修身的过程中,是有取舍的,孟子认为人在取舍过程中一定要“养其大者”而“舍其小者”。大者即指养心,小者即指口腹之欲。并认为“从其大者为大人,从其小者为小人。”孟子把人的取舍作为评价君子小人的参考坐标了。当然孟子最大的取舍是“义”。所以才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修身最重要的还是要专心致志,惟精惟一,要持之以恒,切莫半途而废,就像我们掘井一样,没有掘出水却中途放弃,一切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了。孟子尤其重视修身的圆熟度,认为仁义没有修到一定的阶段是抵抗不了外在的诱惑的。就像杯水车薪,难以灭火一样。并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人只有在自我德行修养达到圆融饱满的程度时,才可以做到“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境界。

孟子非常重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这一点孔子也是很在乎的;孔子讲:“里仁为美”;并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儒家和墨家在环境影响人格发展方面基本一致。所以孟子说一个人早晚存下的良知,一到社会上、工作时就容易散失了。因为社会毕竟功利主义者多,不是所有人都抵抗的了的。但孟子还是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那就是:每天早晨起床上班前,好好思考一下:我今天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该怎样有意义的过好这一天?我该怎样面对家人、同事、领导、朋友?。。。。晚上睡觉入眠前,不要看手机,想一想:我今天做了什么?我有没有浪费时间?我今天过的有意义吗?。。。孟子认为清晨和晚上,是一个人最清醒、最不被外界干扰的时刻,不要错过了这个时间段。长期这样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找回我们的“本善”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心得分享:孔门三乐,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孟子也有三乐:父母健康长寿,兄弟和睦相处,也就是家庭和乐。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儒家非常在乎家庭和谐,认为治国先须齐家,家不齐,国不得治。所以尧帝在提拔大舜之前,要先考察一下大舜是否可以做到家庭和睦,大舜用至孝感天动地,最后尧帝禅让天子之位给大舜。我们中国人讲人生四大悲:幼年丧母、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所以人生要获得第一乐,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孟子幼年丧父,我想他是在用自己一生的遗憾和痛楚来告诫我们:家人都健在,一定要好好珍惜。一定要和乐相处,努力做到家庭幸福。

孟子的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即做到“正大光明”。这又和他的修炼“浩然之气”一脉相承了。这样的境界做得到的又有几个人呢?一个人,如果任何时间任何场合敢对所有人拍着胸脯说:“我没有做过任何亏心事,我没有对不起任何人。我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地,平生无愧于人。”那么,这个人算的上是圣人了。阳明先生临终前,弟子们问老师还有什么遗言。阳明先生说:“我心光明,夫复何求!”我想他做到了孟子论述的心地坦荡了。

要修好孟子的第二乐,我想一定要结合儒家“慎独”才行。人只有时时刻刻做到自我规范,自我要求,自我管理才有可能做到心净无染。东汉杨震的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或许可以作为我们时刻“慎独”的典范了。中国人讲一个人做人做事会面临三种审判:第一种审判是天道审判,也即“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二种审判是人道审判,也即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社会舆论的裁定。这个审判包含历史评判,所以中国人非常在乎身前身后名。第三种审判是良知审判,也即自我审判。谚语有云:“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有的人每天睡不安稳,每天担惊受怕,究其原因或许自己内心有亏。这个世界上想坏事、做坏事麻木到毫无良知的人还是极少的。每天受良知审判的人活在“人间地狱”之中,地狱不在来世,而在此时。换言之,心性光明的人每天都生活在“人间天堂”,天堂也在此时,而不一定只在来世。

孟子的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的这一乐,做得到的也极少,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去教育别人的。我们很多时候,连自己都还没教育好,怎么能大言不惭的去教育别人呢?所以孟子教导我们要时刻警戒自己:“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但我们虽然不一定能有孟子教育天下英才这样的境界,我们却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努力的把自己塑造成英才;二、争取加入英才汇聚的组织;三、努力的做到向英才学习。四、做好自己人生的每个角色。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个微笑,可以感动他人;一个掌声,可以鼓励他人;一句好话,可以激励他人;一个好的行为,可以帮助他人。在家里做好儿女、夫妻、父母、长辈的角色就是教育。在外面做好朋友、同事、下属、领导的角色,这也是教育。

那些优秀伟大的公司,他们优良的企业文化,他们的前言优质产品就是一种教育。既教育组织内的成员,也教育广大社会成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心得分享:中国人向来喜欢从自然界中寻找人生哲理和智慧。且自古以来反复强调: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一个人的格局、境界一定和经历有关,也和人的视角和所处的地位有关。孔子登上东山,发现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发现天下都变小了。人啊,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才不会鼠目寸光。在企业组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产品,员工总是觉得价格太贵了,质量不好,卖不出去;可是领导总是觉得我们的产品质量最棒也最好卖。做员工时,打印文件时从来不会考虑节省纸张,做老板后,才知道能双面打印尽量双面打印。做员工时,中午午休时,从来不会自觉的去关了灯;做老板后,中午午休时,一定会去关灯。。。。这些种种的行为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角度问题。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入一个员工,思考问题说话做事时,站在经理的角度,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经理候选人了。假如一个经理,思维模式是总监式的,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总监职位候选人了。”因为人最难调整的是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按照思维惯性在生活和工作。每天琢磨的都是眼前“一亩三分地”这类的芝麻蒜皮的小事。

第二句话:“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句话对一个人修格局、炼境界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当我们每天和优秀卓越的人士一起工作、一起分享、一起奋斗,你觉得,你还会想和品行能力低劣者在一起吗?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很优秀,都值得我们学习时,我们每天还有什么可懒惰的理由呢?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是:比我们优秀的人永远比我们还刻苦。曾经有一位朋友说:“我宁为凤尾,不为鸡头。”我很是佩服这位兄弟。可是很多人都喜欢过这样的生活:“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每天自我欣赏,自我感觉良好。从来不觉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其实人最快乐的状态是:身边的人个个值得我努力学习。每天生活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状态下,一个词:幸福!

经常给企业授课,难免会有学员问道:“老师,可否推荐些值得阅读的书籍?”每次听到这样的询问,就会想起孟子的这句话:“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我一般会和学员朋友们说:“我是一个知识洁癖者,一般的书我是看不上的,你可以说我清高,但我依然我行我素。如果非要我推荐的话,我读书有两个标准:一:作者已故,经典永存。且作者死的越久越好。因为他们的书籍已经经过历史长河的检验。二:作者健在,社会公认。必须是全球顶级权威推荐。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得看那些值得看的书。否则就是被大量的文化消费品浪费生命。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心得分享: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看一个人的心量大小,不在于他对远在天边事情的态度,而在于如何对待发生在自己周遭事情的态度。”这句话在另一个切面似乎契合了孟子的话:“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一个真正仁爱的人,他会将自己的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推而广之,不断的扩充爱的力量和范围。而一个不具备仁爱的人呢,他会将自己对待陌生人的方式,由远及近、由疏及亲的复制效法。孟子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对自己身边的人都如对待陌生人那样冷漠甚至残忍,那么这个人麻木不仁到了极致了。”基于此,孟子论述道:“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这句话又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述:不仁之人,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仁之人,祸必殃及自身。

下面我们主要来论述我所关注的角度:我们对那些和我们毫无关联的成功人士,每天津津乐道,就好像他们真的对我们有什么直接效用。可是当我们的朋友、同学、同事等身边经常关联的人突然哪天发达了,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内心不起波澜吗?真的可以做到佛家讲得“随喜心”吗?试问我们有没有过这样的卑劣心思:当曾经的室友同学,毕业5年后,同学聚会,有个室友开着保时捷来了。试问我们的第一意识会怎么思考,我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意念:他肯定是靠父母帮忙才发达的。他肯定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赚到的钱,我的能力比他强多了,正常情况下,这怎么可能?她是白天工作还是晚上工作?。。。。。这就是人性黑暗的角落,我们有时候不愿面对它,但它却真实的存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面。一个人的第一意识、第一思维、第一行为是“利他”还是“利己”,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我这里没有说要毫不利己,而是一个人面对任何人和任何事情的时候,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有先后顺序。

所谓的超脱,就在于这些事情上。马云、任正非、柳传志、赵薇、范冰冰等名人很多时候和你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何曾去用心体会和关心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情: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成功,我们由衷的高兴而不是嫉妒;他们的失落,我们感同身受并尽绵薄之力去帮助。孔子讲:“由近取譬,可谓仁之方矣。”儒家向来没有空中楼阁式的仁爱,他们推崇的仁爱都是可以力行和落实到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的。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心得分享:我非常佩服中国古人的识人之术,他们厉害到可以精确预测到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最终命运。我个人读过两本古代识人之书:一本是三国时期刘劭所著的《人物志》;一本是晚清曾国藩所著的《冰鉴》。据说这两本书是识人相面必看之典籍。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看,尤其是做团队领导的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士。

中国人识人大体从“品行”和“才能”两个维度来衡量。通过排列组合可划分成: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四种类型。从“精、气、神、筋、骨、气、色、仪、容、言”等全面考量一个人的富贵贫贱。曾国藩甚至总结了一套识人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孔子也讲:“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视其所以”,指的是一个人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指的是一个人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指的是一个人平常为人处事安于什么。按照这三条标准考察一个人,他怎么可能隐藏得了呢?

孟子更是直接明了的告诉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正邪,直接看他的眼神就行了。他讲道:“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看来孟子早就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了。

庄子也有一套识人之术,我们称之为识人九征:远使之而观其忠,即:派他到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近使之而观其敬,即: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烦使之而观其能,即: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卒然问焉而观其知,即: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即:仓促约定见面时间,以观其信用;委之以财以观其仁,即:托付大笔钱财,观察其是否是仁人君子;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即:告诉他情况危急,观察其节操;醉之以酒而观其则,即:故意灌醉他,观其本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即:与众人杂处中,观其为人处事态度。我个人认为这套识人技术基本很全面了。

除了本故事中孟子预测孟成括必死的命运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识人测运的经典故事,诸如:水镜先生在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点评道:“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许邵点评曹操时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国藩对罗泽南、刘铭传等人命运的精准预测。。。。。这类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枚不胜举。

奇书《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臧否人物的故事,现摘录几则如下:

1、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2、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3、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东汉后期,臧否人物似乎是一种潮流。其实无论如何点评人物,大体上就如《孟子》中的这则故事所讲:“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小才不足以当大位,唯有参透“君子之大道”的人才可能做到“以永终誉”。

结语:《孟子》一书,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语言风格雄伟气魄,很多地方读来让人血脉通畅。我以上的心得分享仅仅是海水之一瓢、鸿雁之一羽。文中的心得体会或许有失偏颇之处,还望大方之家雅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