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梁之光
4580800000023

第23章 开创陕甘边第一块革命根据地(8)

随后谢子长、郭洪涛、贺晋年即率领陕北游击队和二百余名赤卫军南下,要求红二十六军支援陕北游击队,打击井岳秀的围攻。7月23日,陕北游击队在南梁阎洼子与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会合。

阎家洼,位于白马庙川、玉皇庙川、荔园堡川的三岔路口,相距荔园堡三四里路,与南北西三川相望。东靠大山梁,是一个可进可退,能攻能守的重要军事要地,也是我边区党政工作人员和红军指战员经常落脚的地方。在红军中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上上上,下下下,

上下不离阎家洼。

陕北游击队的到来,南梁军民奔走相告,热烈欢迎兄弟部队,杀猪宰羊,热情慰问。陕北游击队指战员参观了南梁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部队生活管理,观看了战术表演,接受了赠送的一批武器。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也派人慰问了红四十二师的伤病员。

此后,一首歌颂这种兄弟般亲密团结的民歌,就在陕北、陕甘边两个根据地传了开来。

陕北游击队,

老谢总指挥;

打开安定县。

犯人放出监:

下到南粱堡,

见了刘志丹;

老刘亲热说,

欢迎歇几天……(歇,休息的意思)

7月28日,陕甘边特委,四十二师党委和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南梁阎洼子召开联席会议。刘志丹、张秀山、习仲勋、张邦英、杨森、王世泰、惠子俊、杨琪、高岗及连级以上干部与谢子长、郭洪涛、贺晋年及陕北游击队各支队干部,都参加了这次联席会议。

谢子长以西北军事特派员的身份主持了这次会议。杨森代表红四十二师党委汇报了部队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及今后发展方针、政策等。杨森的汇报和建议,得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赞同,认为四十二师提出的今后工作方针符合实际,是可行的。

接着宣读了上海中央局和北方代表批评陕甘边特委的两封信,这两封指示信,因受当时统治全党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不顾事实,给陕甘边特委和红二十六军戴上了“右倾机会主义领导”、“逃跑主义”、“梢山主义”、“枪杆子万能”、“浓厚的土匪色彩”!等五顶大帽子,把红二十六军坚持游击战争,开创革命根据地进行的艰苦斗争,否定得干干净净。与会同志在当时隋况下,都感到那些空洞的议论、不符合事实的批评,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大家对两封指示信,没有进行过多议论,会议中心则集中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在“左”的错误倾向和无端指责面前,刘志丹、习仲勋、张秀山、杨森等同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严格检查总结了陕甘边党政军的工作,又坚持了以南梁为中心逐步扩大苏区的正确主张。通过深入讨论分析陕甘边和陕北的革命斗争形势,使陕甘边与陕北两个根据地,采取了互相配合和协同作战的正确方针。同时,对高岗思想品质恶劣、作风专横、临阵脱逃等严重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最后,会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并形成了几个决议;

一、同意杨森代表四十二师党委作的汇报和今后工作建议;

二、决定红四十二师派1个团北上陕北,支援陕北游击队,打碎敌人对陕北的“围剿”,发展和扩大根据地,尽快把陕北和陕甘边根据地连成一片;

三、决定撤销高岗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的职务,并给予留党察看三个月的处分,谢子长兼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贺晋年任陕北游击队总指挥;

阎洼子联席会议后,为适应当时的斗争形势,陕甘边特委还进行了组织上的调整,决定由工人出身的惠子俊担任特委书记。张秀山去庆阳游击队担任政委。

8月5日,根据阎洼子会议的决定,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三团在谢子长、王世泰、黄罗斌的率领下,从南梁根据地出发,进军陕北。8月18日抵达安定地区,中共安定县委立即召开了欢迎红三团的群众大会,并动员群众杀猪宰羊、洗衣做饭、热情慰问红三团指战员,到处洋溢着兄弟般团结战斗的热烈气氛,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斗志,也拉开了反“围剿”斗争的序幕。

这时,陕北军阀井岳秀部1个师配合地方民团,正在向以安定、绥德、清涧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针对敌人采取以连为单位进行“围剿”的部署,我军决定集中兵力,以确保具体战斗中我军的绝对优势,消灭“围剿”之敌。8月17日,侵入安定县金武塌“清剿”的敌军1个连,被红三团和陕北一、二、五游击支队包围。担任主攻的红三团奋勇冲杀,一举将来犯之敌全歼,旗开得胜。金武塌获捷后,我军挥戈东进,经南沟岔、老君殿、绕道于8月22日到绥德县张家圪台,又歼敌两个排,并击溃增援之敌一个连。接着,转锋南下,直取清涧县河口镇,8月26日,向河口镇守敌发起了猛烈进攻。谢子长身先士卒,不幸身负重伤,但仍然坚持指挥战斗。

当时天下着雨,道路泥泞不堪,给部队行动带来很多困难,但我军指战员顽强拼搏,击溃了敌军1个连,拔掉了这个对根据地威胁很大的反动据点。部队从清涧县返回安定县途中,经过咸榆公路,与二三十个押送壮丁的敌人相遇,这批壮丁是从关中拉的,有200多人。敌人见我军大队人马,不敢迎战,除四五个逃跑外,其余一枪未放当了俘虏,200多名壮丁当即释放,事后得知,押送壮丁带队的正是出卖王泰吉的刽子手马云从,可惜当时逃走了。

至此,红三团配合陕北游击队,三战三捷,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推动了陕北根据地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河口战斗后,红三团遂护送谢子长到安定、延川根据地养伤治疗。

9月中旬,英雄的红三团,满载转战陕北的捷报,高奏凯歌,回到南梁。

11.巩固根据地

阎洼子联席会议后,大家的心里都感到沉重,对谢子长宣读的上海中央局和北方代表批评红军二十六军的两封信,以及郭洪涛的发言,大家都觉得不甚畅快。杜衡早叛变投敌了,为什么党内还有杜衡这种思想呢?

1934年秋天,秋风轻拂,吹来各种庄稼的浓香;香甜的秋风很快吹走了大家心头的不快。刘志丹等人顶着巨大的压力,以革命者特有的胆识和气魄,按照《七月决议》的号召,继续坚持斗争,巩固后方根据地,扩大新苏区。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所指的“土围子”就在南梁根据地北部边沿,坐落在洛河岸边的石寨——旦八寨。据老年人传说,修建寨子,民工们吃盐就吃了一石八斗,故名“旦八寨”。这“旦八寨”两侧是陡峭的山崖,只有从寨前的一条小路可以攀登上去,地势异常险要,易守难攻。民国年间,它被恶霸地主曹俊章为首的反动民团占据后,又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南梁根据地创建之后,曹俊章又依仗这个山寨,经常骚扰破坏苏区,捕杀革命干部和群众,旦八寨成了一个顽固的反革命“土围子”。

8月上旬,趁驻保安之敌高玉亭部仓皇调防之机,刘志丹命令刘约三带领合水游击队,深夜冒雨奔袭旦八寨民团。他们架起云梯,猛攻猛打,一举攻破了这个最反动、最顽固的反革命据点,歼敌数十人,曹俊章率领残部狼狈逃窜。

接着,在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庆阳游击队配合红军主力部队,向西出击,歼灭了恶霸地主韩俊卿一个营的地主武装,相继拔除了刘沟、李沟门、悦乐堡等民团据点,并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在柔远川、乔河川、杜家河、李良子、夏沟等地先后建立了五个农民联合总会和十多个分会,建立了贫农团、雇农工会、赤卫军等群众组织,成立了杜家河、武家河、城壕川等三个党支部,开辟了与南梁相连的百余里的庆北新苏区。

同时,拔掉了洛河川、刘老庄、虎头坡等民团据点,扫清了南梁根据地大门口的障碍,开辟了方圆60余里的甘洛新苏区。此后,各路游击队继续向洛河川、延河川、甘泉、宜川、崂山等地区发展,积极开展游击活动,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牛羊,建立乡村革命政权,扩大游击队的武装力量。

第二路游击队,除原来的保安、合水、庆阳、安塞四支游击队外,又组建起庆北、华池、元城、悦乐、靖边、甘泉、延安、瓦子川等游击队以及陕甘游击队五、六、七、八支队,扩大到1000余人。赤卫军继白马川、玉皇庙川、二将川、小河沟、东华池5个大队之后,又建立了平定川、豹子川、白沙川、瓦子川、麻地台川、太白川、苗村川、义正川、樊川、吴堡川、脚扎川、白豹川、柔远川等13个大队,除规定地主、富农不得参加外,每户至少有一人参加赤卫军,承担站岗、放哨、查路条、侦察敌情、传递消息等任务。

在陕甘北部革命斗争蓬勃发展的同时,陕甘南区(关中地区)的革命也蓬勃发展起来。第三路游击队已发展到有宁县三支队、平子四支队、正宁五支队、湫头八支队、龙咀子十六支队和中宜、旬邑、淳化、耀县、照金、渭北、建庄等十四个游击队及总指挥部直属特务队,共1000余人的武装力量。10月,中共陕甘边南区党委和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在黄陵县的小石崖成立,张邦英任党委书记,蔡子伟任革命委员会主任。随着游击战争的开展,游击区域扩大到14个县,建立以宜君县小石崖为中心,包括正宁、宁县、旬邑、淳化、耀县等8个县各一部分比较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南梁根据地与关中苏区连成一片。

至此,以南梁为中心的根据地,扩展到东至洛河川、西至元城川、北至宁条梁、南至耀县的东西约400里,南北约700里的广大地域,解放了庆阳、合水、保安、靖边、安塞、甘泉和正宁、宁县、旬邑、耀县、淳化、宜君等20多个县的广大农村,扫荡了敌人的反动据点,摧毁了反动的保甲制度,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和农民联合会、贫农会、雇农工会、赤卫军等群众组织。先后建立了赤安县、甘洛县、庆北县、合水县、安塞县、靖边县委员会,成立了正宁、宁县、旬邑等县的工作委员会,领导人民群众掀起了土地革命的热潮,为陕甘边临时革命政权转变为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轰轰烈烈的根据地建设把南梁革命根据地1934年的秋天搞得格外红火,到处都传来翻身农民从心窝里唱出的悠扬、朴实的陕甘民歌:

红布条条胸前挂,

一把马刀腰间挎。

跟上志丹闹革命,

一心革命打天下。

长刀磨得闪闪亮,

马刀飞快映红绫。

四面八方打土豪。

南梁苏区遍地红。

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时机已经到来。

革命解放了人民,人民向往着革命。陇东、陕北一带的贫苦农民纷纷投入革命的怀抱,正如一首《信天游》唱的那样:

过了河来上山冈,

一夜投奔到南梁。

头包毛巾手拿枪,

要和财主算细账。

同时,扩充了红军主力部队。9月19日,以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的特务队、平子游击队为基础,在正宁湫头整编建立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一团,由陈国栋任团长、张仲良任政委,下辖两个连,共200余人。10月10日,又以第二路游击队的庆阳、保安、安塞游击队为基础,在南梁阎洼子整编建立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二团,由刘景范任团长,胡彦军任政委,下辖两个步兵连,一个少年先锋连,共180余人。还建立了步兵营和保卫营。这样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就发展壮大到拥有4个团和两个直属营的一支强大红军。

红军正式部队的发展壮大,从而使以南梁为中心的苏区周围,形成了稳固的战略区域。这时,鉴于谢子长伤势日益恶化,已经无法继续担任红四十二师政委,遂任命张秀山接任政委职务。

从此,在南梁山区创建并成立起来的红二十六军和地方红军汇集成了一支不可阻遏的红色铁流,严重地动摇着国民党反动派在西北的统治,经过长期战争考验的陕甘边红军已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西北红色劲旅。

陕北根据地的革命形势也迅速向前发展。1934年9月18日,在安定县崖窑沟,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第一团,贺晋年任团长,马佩勋任政委,诞生了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部队。安定、清涧、吴堡、葭县、神木等县的临时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红军区域不断扩大,土地革命深入开展。为了支援陕北革命的斗争,10月初,杨森、王世泰、黄罗斌再次率领红四十二师第三团转战陕北。10月5日,在清涧县折家坪全歼了敌军1个连。10月10日,击溃敌军驻安定县长蛇湾的一个连,歼其大半。接着,这两支兄弟部队又向安定县玉家湾挺进,敌高双城部一个炮兵营吓得闻风而逃。杨森、王世泰、黄罗斌率领红三团返回南梁根据地。

人民革命斗争的蓬勃兴起和根据地的迅速扩大,使国民反动派极为恐惧和极端仇恨,10月中旬,敌人纠集6个团,分兵6路,三面推进,向根据地边沿发动了进攻:这次围攻的特点是沿路向根据地边沿蚕食,逐渐向根据地中心推进。

根据这种情况,陕甘边特委和红四十二师党委决定,除留游击队配合赤卫军与敌周旋外,红军主力部队转战敌后,消灭其一路,打乱敌人的整个进攻部署。

红二团首先出击洛河川,首战歼灭又返回旦八寨的曹俊章民团50余人,击退了高雨亭营的进攻;然后配合红三团挺进头道川,消灭了新寨、白家屯等反动民团。骑兵团在游击队的配合下,设计诱出张廷芝匪部驻在吴旗镇附近一个山寨里的敌人,将这股匪军全部消灭,捣毁了敌人的巢穴。接着,刘志丹率领红二团、骑兵团,又袭击楼房坪的张廷芝匪军。在此同地,陈国栋、张仲良率领红一团和第三路游击队,连续打击了湫头、麻子掌、梁家掌、直罗镇、王郎坡等反动据点的敌军和民团。各路红军转移敌后作战,使敌人首尾难以相接,不敢贸然进兵。

在敌人的这次进攻中,敌陕西警备骑兵旅第二团张廷芝匪部,是敌人的主力部队。南梁根据地创建以来,这股匪军经常对边沿地区袭扰,对群众危害尤为严重。10月30日,赤安游击队前往吴堡川诱敌追击,骑兵团则选择有利地形中途设伏。骄横的张廷芝果然亲率匪徒向游击队紧紧追击而来,钻进了骑兵团的伏击地区,将这股顽匪打了个措手不及,溃不成军。张廷芝遂即带领匪徒拼命逃窜,红军骑兵战士穷追60余里,一直被赶出根据地。这次伏击战,骑兵团砍杀张廷芝匪徒70余人,还缴获了敌人大批枪支弹药和战马,消灭了这股匪军的有生力量,达到了我军“断其一指,胜伤十指”,“歼其一路,毁其全局”的战斗目的,其余各路敌军闻风丧胆,也纷纷溃退。

在南梁中心苏区四周,已建立起了以南梁为中心,东西约600里、南北约700里的革命根据地。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的时机已经到来,南梁根据地军民迎来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