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梁之光
4580800000034

第34章 红军长征的落脚地(6)

1947年春,国民党调集23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2月,在陇东分区专署召开的县长联系会上,副专员李培福在报告中指出:1947年是一个战争年,总的工作方针是一切为自卫战争的胜利。全区紧急动员,为粉碎蒋军进犯,保卫边区,保卫陇东,解放西北而战斗。

南梁人民响应政府号召,掀起了打击敌人、保卫家乡的新高潮。人民劳武结合,一边打仗,一边生产,全县设立瞭望哨12处,经常有2人执勤,发现敌情鸣枪报警,设关隘哨22处,夜间民哨40处,昼夜警戒。

南梁人民在直接支援解放军的同时,还采取多种间接方式支援前线,深入敌占区,侦察敌情,锄奸反特,保守人民解放军的秘密。民兵李德海发现为敌搜罗情报的特务阎怀,追到悦乐镇用斧子将其砍死。几个群众发现敌特朱孝侦察温台区政府驻地,即报告政府将其活捉。1947年6月,在元城镇压了投敌分子4人,接着又在悦乐镇压投敌分子6人。

1947年5月下旬,彭德怀、习仲勋率领的西北野战军,挺进陇东,发起了陇东战役。部队翻过子午岭,来到了南梁根据地。习仲勋、刘景范、王世泰等同志,一路上给大家讲述着刘志丹、谢子长当年在南梁根据地闹革命的故事,一面追思着一件件往事,寻找着当年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5月28日,部队在南梁东华池休息时,他们还访问了一些老党员、老红军、老房东。当消息传开,南梁山区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热情慰劳,家家户户磨面碾米、杀猪宰羊,把军粮、猪羊肉、鸡蛋、菜蔬送到部队。干部、游击队给解放军带路、侦察敌情,群众严密封锁消息,使我军迅速包围了窜犯华池老解放区的将台、悦乐的敌人。我军总指挥部设在悦乐张方塬。

5月30日,在悦乐、将台全歼国民党骑兵第2旅第3团和马鸿宾部81师60旅179团,生俘骑兵第2旅少将副旅长陈应泉、上校团长汪韬和马鸿宾的上校团长马英邦以下1500余人,缴获战马394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获得出师陇东首战大捷。战斗结束后,彭德怀、习仲勋到悦乐短暂停留,表扬了华池干部、群众支援革命战争,英勇对敌的顽强精神。

接着西北野战军又收复了曲子、环县等地,陇东广大地区重新获得了解放。

南梁根据地的中心县——华池县,1934年建立政权,一直到1947年全区获得解放,成为全国建立县级人民政权,以至延续到全国解放,没有中断,全国惟华池一家,成为解放最早的县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南梁根据地人民,响应“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号召,开展了战勤服务,供给粮草,抢救伤员,动员兵源,锄奸反特、侦察敌情、巩固后方等工作,有力的支援了西北野战军主力的战斗。

这时,华池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既是与敌人斗争的前沿阵地,又是我军党政机关开展活动的可靠后方。甘肃工委、陇东分区、关中分区、三边分区与庆阳、环县、曲子、合水、镇原、志丹、黄陵、正宁、宁县、定边、靖边等县的党政机关,以及延安大学和边区政府机关主动撤离延安,转移来到了南梁地区,先后来到悦乐、城壕、柔远、二将川、紫坊畔、刘坪等梢林地区驻扎。陇东分区机关在刘坪召开了整风大会,后移驻元城、悦乐、张湾等地。胡乔木、江隆基领导的中央土改工作团,在这里开展了土改运动。边区政府机关也曾驻在华池,在粉碎敌人进攻之后陆续返回原地。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南梁军民、干群之间结下了鱼水深情。广大人民群众视部队和干部如亲人,不仅倾其所有养育他们,而且冒着生命危险收容安置伤病员,掩护将士和革命干部,不少群众为此献出了生命。

1947年,白马区七乡90余户人家,救护伤员千余名。林镇小河沟农妇董凤鸣,在极端险恶的环境里,冒着全家人被杀头的危险,接待并照顾好了17名伤员,被誉为“伤员之母”。

1949年1月19日,马步芳袭击我陇东分区机关驻地——元城,途经际安,挨户搜查,我两个游击队员藏在一倪姓老太太家中,匪兵发现追问时,这位老妈妈把游击队员认作自己的亲生子,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子弟兵。马匪军到元城,陇东分区机关和贸易公司已转移,当地农民高刚带孙子以放羊为掩护,暗中保护陇东分区贸易公司藏起来的3大窑物资。当敌人捉住他拷问时,他不仅不供,还使眼色让孙子去给游击队报信,引开敌人,结果遭敌杀害。18岁的杨宽天,放羊时遇到马匪兵问路,当他得知敌人要去追杀分区贸易公司人员时,便连说“不知道”,匪军脱掉他的上衣,用杀头来威胁,他说“杀了我也不知道!”。匪军照着他迎面就是一刀,额上鲜血直流,他仍然坚贞不屈,匪军又连砍几刀,杀害了这位老区人民的儿子。

马鸿宾占领南梁期间,李培福与两名干部在夏家沟李德宝家中养病,一天,敌人逐户搜查,群众掩护李培福等安全转移。李德宝父子遭敌毒打,守口如瓶,拒不说李培福等人的去向。儿子被打死,李德宝被押解西安。“西安事变”后方得释放。县四科科长毛羽鹏在南梁遭国民党军队俘获,当晚就被当地梁毡匠等人营救,藏于梢林之中。梁毡匠给他送吃送喝,送毛毡,站岗放哨,直至毛羽鹏安全脱险。

战争年代,南梁人民忍饥挨饿,收养部队和地方干部的弱子幼女,并用热血和汗水抚养他们成长,解放后,又把他们送到住进大城市的父母身边。陇东地委宣传部长宋养初和妻子杨兵,带着在战火中诞生的儿子宋心鲁,艰难的在华池的大山中转移。在遭到敌军的追击情况下,怕孩子的哭声暴露党机关的目标,他们只好将孩子寄养在柔远镇刘沟村田桂英家中,已有5个孩子的田大妈承担了抚养革命后代的任务,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子一样用乳汁喂养着这个孩子,还经常背着孩子钻梢林躲避敌人追捕,直到全国解放,才亲手将宋心鲁交给宋养初夫妇。

人民解放军打仗全靠两条腿跑,鞋袜消耗量极大。制做军鞋成为支前的一件大事,妇女们利用劳动空闲和晚上,在油灯下赶做,不仅完成了政府下达的“任务鞋”,而且做了许多的“慰问鞋”。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南梁人民为部队做军鞋41800余双,平均每个妇女做军鞋接近20双。

组织担架、运输队是一项长期的有组织的支前任务,部队打到哪里,担架队、运输队就跟到哪里,为部队抢运伤员、弹药和粮食。当时政府规定凡是成年男子和能驮70斤以上的牲畜都有支前义务。1949年,为支援一野解放大西北,华池把能驮70斤以上的牲畜和牛马车全部组织起来,为部队赶运粮食和军用物资。华池百余担架队跟随部队走渭北、宜川、平凉、宝鸡、兰州、武威等地,行程2500余公里,日夜不停的抢救伤员,转运物资。担架队员张安德在兰州攻克狗娃山战斗中负伤后,又坚持从火线背下3名伤员,第4次上阵地时触雷牺牲,其英名永远留在兰州战役的光辉史册中。战争结束后,部队把“巩固边防”的锦旗赠给华池担架队。

1943年到1949年,华池人民支前动用人工265万多个,畜工104万个,运粮12404石(约310.1万公斤),饲料2969229公斤。

解放战争三年时间,华池4万多人的小县供养着3个分区,10多个县的机关干部、家属以及过往的部队和许多游击队。解放军战士在华池县群众家中吃饭留下的条据,全国解放后,用了3年时间才清理登记完毕,那些破旧的碎纸片合起来有几十公斤重。

从土地革命到全国解放,华池县为人民军队送走了3360多名青年参军,相当抗日战争后期全县人口的10%,男性青壮年的60%,其中180余人献出了生命。林镇乡沟口村仅8户人家,30余人,参军的就有9人,白大妈把自己的3个儿子都送上了前线。

艰苦的革命战争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干部,西北解放初期,华池曾输送了许多干部到新解放区担任领导工作。1948年调往新区干部64人,1949年60人。现在在本省和外省工作的高级干部20多人,中级干部70多人。解放战争中,全县受物质奖励的民兵、干部42人,立功47人,大会表扬60多人。

陕甘边根据地的发端、演变到以南梁为中心的鼎盛时期,还有以后进一步的发展;从1930年10月“太白起义”算起到1949年10月,共19年时间,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横向比较它在所有革命根据地中是历史最长的。

南梁根据地是一块奉献巨大的土地。

南梁的土地上,洒遍了革命先烈们的血和汗,养育了革命的千军万马,培养了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也留下了宝贵的开拓创新、艰苦奋斗、面向群众、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财富和难忘的思念,南梁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2年后,一座高大的纪念塔在南梁荔园堡拔地而起。胡耀邦主席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南梁革命纪念馆”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至今,南梁老百姓依然深深地怀念那擎起火把闹革命的先辈们,从这条沟到那条河,斜阳落山时,满山而游的信天游就像炊烟一样缓缓飘起:

千里雷声万里闪,

来些红军闹共产。

共了安边共横山,

南梁川里扎营盘。

红旗插上寨子湾,

革命名声传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