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陇原艺术探析
4581300000038

第38章 丝绸之路的文化资源和开发前景(2)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陇东黄土高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以及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中华民族摇篮和中国文化根源的历史见证。如华人,龙的传人因何得名?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过程怎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的考古学者对这两个问题找到了解答的钥匙,这就是中国古文化的两个重要的区系,一个是源于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一个是源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陇东黄土高原属渭河流域上游,这里的仰韶文化全系中原仰韶文化,与甘肃仰韶文化(即马家窑文化)截然不同。说明陇东黄土高原和华北黄土高原在地理构造上是一个整体,在文化上不仅和华北,而且和中原也是一个整体。华北、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陇东地区是中华民族摇篮和发祥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仰韶文化的一种标志是玫瑰花(枝、叶、蕾和花或仅花冠),这和陇东黄土高原仰韶文化是一致的。而红山文化的一种标志是龙或仅仅是龙鳞。花(华)和龙最早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华山脚下和燕山之北,二者结合在一起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喀左(辽宁西部)发现的。距今四五千年,以晋南襄汾为中心的“陶寺”遗址所代表的古文化,发展到了比红山文化更高的阶段。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说明文化面貌已具有从燕山以北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陇东黄土高原的古文化和“综合体性质”一脉相承,它的古代文化底蕴与华人、龙的传人的得名,以及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过程紧密相连。

陇东黄土高原的现代文化主要有老区文化、皮影戏、陇剧、民间艺术、窑洞制作艺术、民俗风情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

南路——从长安出发,经周至、眉县、宝鸡一带,沿渭河西行,经天水、秦安、陇西至临洮、兰州至永靖,在炳灵寺附近,从临津关渡黄河,经青海省民和、乐都、西宁,翻祁连山从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的张掖。

甘肃境内古丝绸之路南路线路略作调整,古代文化底蕴将会增大,现代文化内涵也会有所增加。从陕西陇县到甘肃华亭县,游客沿古丝绸之路原道领略陇东黄土高原的南部山区、陇中山区地貌景观,逆渭河西行,追溯源头,参观石窟艺术、石门国家风景区、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伏羲文化、三国古战场、森林公园、马家窑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临夏马步青故居砖雕、藏传佛教文化名寺拉卜楞、桑科草原、藏族风情、连城鲁土司衙门、黄河古渡和飞桥、兰州水车和皮筏、甘肃省博物馆、民间《金城览胜图》、肃本《淳化阁贴》等。

古丝绸之路南路两侧分布着众多石窟,华亭有石拱寺石窟,庄浪有云崖寺石窟、朱林寺石窟、红崖寺石窟、西寺石窟、大寺石窟、佛爷崖石窟、陈家洞石窟,天水有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窟,甘谷有大象山石窟、华盖寺石窟,武山有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永靖有炳灵寺石窟。这些石窟透射着佛教石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说明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电是中西佛教经义禅法交流的要地。古丝绸之路南部属陇中干旱山区,但森林公园不少,沿途有贵清山、遮阳山、龙谷峡、天井峡、首阳山、鸟鼠山、莲花山、松鸣岩、兴隆山、石佛沟、吐鲁沟等森林公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陇中,有著名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及精美的彩陶文化。有战国秦昭襄王时修筑的长城,首起临洮新添乡,横贯临洮、渭源、陇西和通渭四县,跨沟越岭,势如游龙,绵延300余公里。有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有大通河畔的连城鲁土司衙门,有桑科草原及藏民俗,有东乡、保安独有民族风情,有天下李氏祖根的陇西和始建于宋代的威远楼,有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水库峡谷景观刘家峡、盐锅峡、大峡水电站及库区旅游项目。兰州的文化旅游景点不断推出新的项目,甘肃省博物馆除彩陶、汉简之外,还有包括16件国家级文物在内的486件国家一级文物,是近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的丝绸之路文物精华所在。兰州保护文化古迹,策划推出文化旅游热线项目已在进行,40里黄河风情线、兰州碑林等文化旅游景观已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敦煌舞蹈、甘肃秦腔、天水影子腔、甘南藏戏、兰州鼓子、临夏花儿剧、岷洮花儿、天水小曲、秦安小曲,以及以太平鼓为代表的丝绸之路民间鼓系列,都是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项目。

中路——是在南路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从长安出发到临洮后,北经阿干河谷到兰州,再沿庄浪河谷过乌鞘岭到武威。这条线路开辟较晚,但在盛唐以后,却成了关中到河西最重要的交通线。北路、南路、中路最后都交汇于河西走廓,从武威或张掖继续西行到酒泉、敦煌,过唐代诗人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两关”遗址——阳关、玉门关,到达新疆境内。

北路、南路、中路到达河西走廊后,进一步开掘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内涵,在浏览祁连雪山、大漠风光、戈壁绿洲、瀚海沙舟、草原游牧、民俗风情、围猎探险、边塞关隘等方面开发现代游乐旅游项目,突出河西走廊特色。至于历史文化底蕴的扩展,可形成主题系列,如石窟艺术、寺庙文化、寻觅长城西端、探幽古遗址古墓葬,从中探寻丝绸之路昔日的繁荣,感受中西文化交流的盛景,目睹丝绸之路文化迷人的光彩。

河西石窟以数量众多和博大精深著称于世。除敦煌莫高窟外,武威有天梯山石窟、亥母寺石窟,永昌有圣容寺石窟、石佛崖石窟、云庄寺石窟,民乐有童子寺石窟、上天乐石窟,肃南有文殊山石窟、闪佛寺石窟、金塔寺石窟、上中下观音洞、马蹄寺石窟、皇城寺石窟,玉门有昌马石窟、大坝石窟,安西有榆林窟、下洞子石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碱泉河石窟,肃北有五个庙石窟,敦煌有西千佛洞、南湖店石窟。至此,除西和的法镜寺石窟、八峰崖石窟,徽县的佛爷崖石窟、罗汉洞石窟,成县的大云寺石窟外,在丝绸之路旅游线路中包括了甘肃境内100多个石窟中的主要石窟。这些石窟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四大石窟交相辉映,有各自的特色和独到之处,它们共同组成了陇上石窟艺术体系,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佛教、道教、儒学、历史、地理、民俗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和旅游资源。甘肃石窟艺术旅游是有待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

甘肃境内沿古丝绸之路的长城旅游形成了系列,陇东的秦长城,陇中的战国长城,横穿河西到达天下雄关嘉峪关以西的万里长城,有汉长城、明长城,沿途关隘、城堡、烽燧林立,各种文物、遗物、遗迹相当丰富。既有实物和历史记载,又有美丽的民间传说,长城旅游是有待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

古遗址是甘肃文物的优势之一。这在北路、南路、中路和河西走廊表现得非常典型。这些古遗址最早的属于旧石器时代,距今20万年左右。从此以降,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战国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都有,还有许多古墓葬,它们的文化积淀丰厚,同时还有观赏价值。利用古遗址古墓葬旅游资源是有待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

河西走廊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一个石窟走廊、长城走廊、古遗址走廊,而且寺庙也不少。寺庙作为宗教的附生物,像宗教一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中国民俗史上寺庙的作用同样引人注目。寺庙与中国文化的这种特殊关系,就是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底蕴。河西走廊有很多寺庙没有向游客开放。旧志称张掖是“半城塔影”、“遍地古刹”,包括张掖在内的河西走廊地区。把寺庙文化呈现给旅客,是有待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

西部大开发将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这给文化旅游资源较为密集的甘肃把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变为现实的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条件,也为东部旅游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甘肃省制定了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至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力争达55亿元,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力争达220亿元。

丝绸之路为甘肃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就有可能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除文化旅游业外,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可以形成以敦煌舞蹈为代表的文艺演出业,以丝绸之路文物精华为代表的文博展览业,以及影视、音像、书报刊、文物复仿制品、民间工艺品等产业类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西部大开发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应该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要着眼于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提高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形成知名的文化品牌,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因此,要以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为基点,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方面形成协调的机制,克服行政分割和行业壁垒带来的各自为阵的局面。要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运用风险投资及退出机制,发行文化彩票,上市文化股票,使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发展的资金支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充分利用高新科学技术,进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文化产品的生产,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要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中,使文化产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