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4581800000029

第29章 新形势下抓好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2)

第一,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必须突出抓好选拔、培训、保障三个环节。选拔,就是在配备村级班子特别是选拔党支部书记时,要按照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选那些真心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心为群众办事、公道正派、年富力强、自己能带头致富并热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要在选拔人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围绕实现小康目标来选人、用人。村干部做到公道、正派、廉洁固然重要,但主要要看他能否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力,是否有能力领导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按这样的指导思想和标准去选人、用人、培养人,才能把人选准。培训,就是有计划地开展村干部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要通过县、乡党校和流动党校等形式,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培训方式要针对牧村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改变一味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学习内容上要组织村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和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促进思想进一步解放,要组织他们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掌握新观念、新知识、新本领;还要组织他们就近参观学习奔小康的先进典型和参观有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他们学经验,长见识,换脑筋;还要对他们进行牧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辅导,提高他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本领。保障,就是要采取多种形式为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保障。广大村干部处在工作第一线,任务重,条件艰苦,待遇低。各级党委和政府有责任有理由关心和爱护村干部,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撑腰壮胆,打气鼓劲。一是要在政治上关心爱护,对那些公正洁廉,勤奋工作,为牧村发展和进步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优秀村干部,要充分肯定成绩,宣传他们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基层干部的风气。二是建立适合牧村基层特点的激励机制,使村干部干有所为,退有所安,老有所养。据调查,在我州牧区,村干部报酬相当于人均收入,普遍较低,但这并未影响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之所以这样,因为,一是牧村干部在生活上没有依靠报酬来解决问题,而是凭自己生产获得收入满足生活需求;二是为大家真诚服务办事,既是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藏族人传统的美德,所以,他们以为大家服务为荣,更注重的是他们的工作能得到组织和群众的理解、肯定和尊重,获得政治上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因此对牧村干部要在政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在他们遇到婚丧嫁娶、困难挫折、退离岗位时,党组织应及时地前往慰问,解决困难,送上温暖,使他们增强自豪感,坚定自信心。同时,在个别地方也要提倡干部报酬同工作实绩挂钩,并要保证兑现。对有些做出突出贡献的牧村干部,也可给予奖励。要积极创造条件,给离任村干部根据任职时间和贡献大小,给予适当补助并颁发荣誉证书,对他们退休后的生活,党组织要出面给予多方照顾,让他们参与有些重大事情的决策,发挥他们的余热。三是支持牧村干部依法行使职权,大胆进行工作。牧村干部有了缺点和困难,要多耐心帮助,多理解、多支持、少指责。对打击报复牧村干部的行为要旗帜鲜明地坚决制止,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惩。四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从优秀牧村干部中招聘录用乡镇干部的制度。将特别优秀的牧村干部录为乡镇干部后,经过锻炼还可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上。

第二,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村级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功能。这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坚持既富村又富民的观点,把牧民群众引入市场,使牧业生产经营活动跟市场结合起来,走效益型发展道路。牧村党支部要根据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引导群众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牧业,搞好草场围栏建设,实行科学养畜,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兴办村级经济组织,以工补牧,以商促牧,统一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门路,带动牧民群众增加收入共同致富。加速牧村经济的发展,壮大集体积累,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实现既富村又富民的目标。村级组织还要建立生产经营协作联合组织,增强为牧民群众发展商品生产提供产供销服务的能力。还要重视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加强党的活动阵地建设,尽力建设好以公房为主的“六位一体”的活动室,使其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阵地作用。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就有能力办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就有能力统一推广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有能力抗御自然灾害和增强发展经济的后劲;就可以统一兴办集体公益事业,促进牧村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并减少向牧民群众的各种摊派,减轻牧民负担,从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坚定牧民群众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要把发展村级经济作为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来抓,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核心领导作用的重要措施来抓。

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建设这个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关键和重点,我们就可以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解决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从而整体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全面发展。

四、抓好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通力抓好牧区党的基层组织的配套建设,提高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

加强牧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除切实加强村委会建设之外,最主要的是要下决心健全和巩固共青团、妇委会、民兵、治保、调解、草管会及其他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职能作用。针对我州牧区大部分村级共青团、妇委会等组织软弱涣散甚至瘫痪半瘫痪的实际,乡村党组织应深入细致地逐一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得力措施,进行全面整顿。一是要配好团支部书记和妇女主任,乡党委要出面帮助村党支部,把能致富、观念新、在牧民青年中有威信的优秀青年团员和优秀青年妇女,选拔为团支部书记和妇女主任。在配群团班子时,也要跟上级群团组织沟通意见,与上级群团组织通力合作,形成纵横抓、上下管的齐抓共建局面;二是要做好团的组织发展工作。村党支部书记要经常过问和协助团支部搞好组织发展,吸收先进牧民青年加入团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壮大团员队伍。团支部也要做好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把“推优”工作真正纳入团的工作范围,总结经验,抓出特色。乡村党组织要自觉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牧区妇女长期从事单一的牧业生产,信息闭塞,思想守旧,眼界不宽,对外界了解甚少,商品意识不强,所以妇女组织要在广大牧民妇女中经常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励妇女增强参政议政意识,从事第三产业,给她们创造条件,传授容易掌握的实用技术,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把广大牧民妇女尽力吸引到妇女组织周围,使妇女在牧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作用,建功立业;三是牧区群团组织要根据生产实际制定工作计划,依照各自的《章程》,认真落实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路子,并根据所联系群众在牧业生产中的流动趋势,调整完善自身的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构建新形势下团结、联系本组织成员的新型纽带。群团组织要不断推行和完善整体化建设,把整体化建设目标落到实处;四是民兵、治保、调解、草管会及有关群众组织要在党支部领导下,与其他组织一起,依靠群众,搞好群防群治,及时调解村民纠纷和草山纠纷,制止各种违法乱纪活动,搞好牧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牧村社会稳定。通过努力,要使配套组织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功能得到加强。

五、抓好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从牧区实际出发,调整党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法、活动方式和教育内容,增强党组织适应新形势的活力

目前,牧区改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也向牧区基层组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改善牧区党的工作,加强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牧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使之适应牧区工作和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已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坚持从牧区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大胆进行摸索。

第一,适应牧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随着牧区市场经济的发展,牧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应本着有利于促进牧区经济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转变,有利于维护稳定,加快发展,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乡镇党委对牧村政权组织、群众组织、生产组织及--有关的经济组织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和一切社会服务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二是根据牧区地广人稀,生产居住相当分散,不便于集中活动的特点,应将党员多、力量强的行政村支部改建为党总支,党总支按实际的生产特点,在党员人数3名以上相对集中的帐圈牧村建立党支部,党支部又根据放牧流动的实际特点,在生产联户或个别相互邻近帐圈间建立党小组,开展党的活动。党总支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相互邻近的党员不足3名的帐圈间建立联合支部;三是在集体外出从事临时性、流动性经营活动的牧民党员中建立临时党组织,由党员所在的乡、村党组织领导。

第二,适应党建形势的要求,不断改进党员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随着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对牧区党员教育工作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传统的党员教育形式和内容已与变化了的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明显。因此,改进党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成为当务之急。(1)在改进教育形式上:一是以保证教育质量为前提,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根据党员的不同年龄、文化层次进行教育。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根据牧民党员文化层次低,思想相对保守、接受信息慢等特点大力普及电化教育,利用电化教育形象直观、传递快、辐射面广、容易接受的特点,在牧民党员和牧民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实践证明,电化教育是牧区党员教育工作中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各级党委应加大投入,购置器材设备,增大电教覆盖率。要克服党建工作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错误认识,从思想上、行动上落实电化教育工作。要力争在牧区的每个乡镇都配备电教器材,努力使电化教育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还要认真做好党员教育片的译制和放映工作,抓好藏文文件、学习材料的翻译、发行工作。二是在搞好电化教育的同时,还要对专业户党员多采取参观学习、互相交流、树立典型的教育形式;对老党员则采取少讲多议的形式;对后进党员采取个别教育的形式等。三是创办乡镇党校和流动党校。牧区党员逐水草而牧,生产居住非常分散,组织学习极难集中,针对这种情况,牧区创办流动党校是抓好牧民党员教育的关键手段和方式。流动党校教员到深入帐圈牧村,对牧民党员进行面对面的教育,采取“对比算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演放教育录像片等形式,能收到良好效果。流动党校的作用是肯定的,要坚持长期办下去,办出成效,办出特色。(2)在改进教育内容上要改变“年年炒冷饭”的状况,制定总体规划,按层次、分年度实施,要进行党的现行政策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新时期、新任务对牧民党员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牧村党员不仅要有坚定的党性,而且要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本领。因此,一要教育广大牧民党员正确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以“三个有利于”为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在发展经济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二要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使牧民党员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处理好本民族内部的矛盾及与其他民族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发挥骨干作用;三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武装牧民党员头脑,增强党性,分清是非,全面深刻学习领会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思想的侵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四要加强对牧民党员进行文化科学知识和科技实用技术的培训。牧民党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生产技能单一,只有通过用贴近他们生产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进行培训,党员教育才能生动见效,落实到位。总之,党员教育内容的改进,要坚持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这样三个原则。

第三,结合牧区实际,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提高党组织活动的质量。牧区基层党建工作,是在流动、分散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时间、活动方法、活动要求都应坚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应强求一律。要针对牧业生产活动流动分散,党员随畜群放牧的特点,进行跟踪教育;针对出牧季节党支部活动难集中,许多党支部、党小组成员交叉居住放牧的特点,适时地调整活动范围、活动组织方式;针对牧民党员集中情况随季节而异的特点,实行不同季节提不同要求的办法等等。总之,要从有利于工作和生产活动出发改进党组织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克服形式主义。另外,要根据改革、经济发展和党员的思想实际,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工作方法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并不断赋予新内容,做到制度坚持,内容常新,活动有效。近年来,牧区涌现出不少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得好,能够团结率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进支部和个人,上级党组织要主动对他们的事迹和经验进行总结,并作及时的宣传推广。以后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这方面的工作,不断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特别要注意抓本地典型,树立自己的榜样,因为这种典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有说服力,更能为群众所接受,在推广宣传中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南州妇联

省委党校第17期乡镇女干部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