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4581800000046

第46章 对西部大开发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考(1)

傅得东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稳定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作为地处西北河西走廊的农业大区张掖来讲,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将发展思路的着重点放在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上,将“三农问题”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归宿点和中心环节,集中一切力量使全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走上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路子,这既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本质所在,也是我区实际的内在要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作为农业大区迈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瓶颈制约,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大开发中的大发展,进一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大目标。

一、西部大开发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系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必将涉及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它的实施将会对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广大农民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也是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区实施大开发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无论是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求发展,还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科技的教育都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农村改革20年的发展,我区农村已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框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可以说,农村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的这一过程,也正是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西部大开发,以目前的农村经济体制来讲,还存在着许多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施大开发的要求。因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重新像20年前那样激发出农村极大的生产热情来投入西部大开发并使之有所作为。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紧抓住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的历史机遇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长期以来受传统农业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的观念,特别是农民的思想和观念陈旧落后,狭隘的封闭思想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因循守旧而导致开放开发的步伐缓慢,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如何摆脱传统的思维与发展模式,重新审视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如何转变观念,面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搞开发,如何抢抓机遇,用足用活国家给予西部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服从大局、扩大开放、科学求实和借助外力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加快发展的意识,正视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正视我们的区情和民情,加快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基础。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经济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从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来看,地方财政困难多,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突出地存在着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农业生态环境设施薄弱,公路交通、电力通信、广播电视、仓储运输发展缓慢等问题,这已成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加之小城镇发展还未起步,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还未形成,这些都将使我区农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就需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创造实施大开发的有利条件,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选择本地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以投资的拉动和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来不断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

(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农民生活改善是核心,农业生产是手段,生态环境是保障。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区的实际来看,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加之林木资源、林种结构极不合理而导致了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因水源涵养林缺少和植被的破坏而导致的缺水已成为制约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山区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川区土地荒漠化的加剧和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已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地方工业的日益兴起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也成为我们面临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重新审视,并紧紧抓住当前国家以“粮食换林草”的政策机遇,坚持走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与建设同步的路子,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面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区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面对这样的实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的发展最终必须由工业来带动,农业的比较效益的提高也越来越依赖于工业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力的解放,关系着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和资本的积累,关系着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因此在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前提下,我们必须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跃。同时,仍需重视大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从单一的以种植业为重的格局中摆脱出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和特色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为途径,在农、林、牧、副、渔等各业中,择取自己的优势产业来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和特色优势。在此基础上,坚持大抓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人才资源优势的优化配置。通过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六)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事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只有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深刻变革,才能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才能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总结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我们与东部地区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就是人才、科技、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差距,教育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由此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存在。面对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我们只有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变资源导向型战略为市场导向型战略,由过去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教育、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且以优先开发“软要素”为主,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彻底解决好人力资源开发和增强科技竞争能力的问题,走科技创新、知识增长的经济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根本上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实施西部大开发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时做出的重大决策。要缩小东西部之间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西部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购买力的提高有利于克服目前生产的结构性相对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收入增加,将会成为西部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过渡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农民手中有钱,才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完成经济滚动发展中资金的原始积累,才有可能形成劳动力与资金的有效配置去带动地方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也才能促进东西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说,东西部差距的缩小,要实现共同富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在实施大开发中加快发展的根本目标。

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我区农业、农村和农民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