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4582000000010

第10章 羌王朝的游牧场

羌族是陇南古老而又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羌族曾在陇南建立了宕昌国政权。从公元424年北魏确认梁弥忽为宕昌国王,到公元566年,宕昌国政权为北周所灭,宕昌国有记载的存续时间是142年,共传九代十二主。陇南是宕昌羌王朝现实与梦想的游牧场。

NO.1:宕昌羌

如白兰羌、白马羌、牦牛羌、党项羌、邓至羌、参狼羌、茂汶羌等等诸羌一样,宕昌羌是我国西部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的一个分支。

关于宕昌羌人的史事,《魏书》和《北史》均有较详的记述。

《魏书·卷一百一·列传第八十九·宕昌羌》(齐·魏收撰)载:“宕昌羌者,其先盖三苗之胤。周时与庸、蜀、微、庐等八国从武王灭商。汉有先零、烧当等,世为边患。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南北数千里。姓别自为部落,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宕昌即其一也。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羚羊毛覆之。国无法令,又无徭赋。惟战伐之时,乃相屯聚,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其服饰及生活习俗为:“皆衣裘褐。收养牦牛、羊、豕,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继母、叔母及嫂、弟妇为妻。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落,记其岁时、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

《北史·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宕昌》(唐·李延寿撰)亦说:“宕昌羌者,其先盖三苗之胤。周时与庸、蜀、微、庐等八国从武王灭商。汉有先零、烧当等,世为边患。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南北数千里。姓别自为部落,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宕昌即其一也。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羚羊毛覆之。国无法令,又无徭赋。惟战伐之时,乃相屯聚,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皆衣裘褐。收养牦牛、羊、豕,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落,记其岁时,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

《魏书》和《北史》为我们简要介绍了宕昌羌人的基本生活情况。但是,对于宕昌的来历却没有说明。

要说宕昌羌,有必要先说说与宕昌羌、宕昌国密切相关的“宕”与“昌”这两个字。

NO.2:简说宕·昌

宕昌一词,最早见于《水经注》。《水经注》有:羌水“东南流经宕昌城东”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宕:“过也。一曰洞屋。从穴,交覆深屋也。”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按现在的话说,宕昌就是“有日光的洞屋”或“光线较好的房子。”

宕昌一词的读音,历来说法各异。1995年出版的《宕昌县志》引用各种资料,作如下解释:

宕昌,音注仅两见,《通典》:宕,达浪反,即“荡”。《资治通鉴》:宕,徒浪切,即“汤”。现代的字典和词典多注“宕”为“荡”。《康熙字典》引《广韵》为“徒浪切”,引《集韵》、《韵会》切为“大浪切,并荡声。”据此,可得古时汤、宕同音。今宕昌藏民用汉语读“宕昌”亦为“(汤)昌”,又读“(炭)昌”或“荡昌”。现代语“汤”、“炭”声母相同,韵母相近,反复快读即为“炭昌”。所以,当地群众读“宕昌”为“炭昌”,当为音转而成。

《宕昌县志》所引,主要从语音方面来作判断。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并无过错,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辞海》对“宕”的注音即只有:“dàng(荡)”一项。解释为:①石矿。②拖延。③放荡;不受拘束。汉语拼音中,还没有把“宕”读为“tàn(炭)”的。

由于岁月悠远,简坠墨消,许多事情一时难以解释,我们不妨退一步,说宕昌,一如武都等地名,其实都是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当地最古老的土语——也就是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呢!这种情况在陇南很普遍。又如,陇南著名的黄渚镇——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铅锌矿区。“黄渚”的“渚”字,普通话读:“zhǔ”。而在当地,这个字却读:“shǔ”。现在,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在播报的时候,也只好入乡随俗了。

当然,我的这一推测,至今也并没有结论。仅作一家之言。

宕昌羌人的历史由来,宕昌国政权的疆域、民情民俗等诸多方面的情况。《魏书》和《北史》的记述,仅数字稍有差异,而其意完全一致,这至少说明《北史》的作者李延寿和《魏书》的作者魏收对于宕昌羌在上述内容认识上的完全一致。唐代的杜佑在其所著《通典》(卷一百九十)一书中,对“宕昌”的记述,与《魏书》和《北史》,亦基本一致。(参见焦红原《宕昌笔记·宕昌羌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