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4582000000065

第65章 陇南民间祭祀与祭祀舞蹈(1)

陇南的民间舞蹈艺术丰富多彩,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民间祭祀、图腾崇拜、民俗生活等表现形式为主的祭祀舞、民俗舞和民间舞三大歌舞种类。

一、祭祀舞·民俗舞·民间舞

NO.1祭祀舞

陇南祭祀舞主要包括流行于宕昌、武都等地的“羊皮扇鼓舞”,以及文县特有的白马藏族的“池哥昼·圆圈舞”。

据有关专家考证,远在汉代,陇南就进入了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兴盛时期。自产生有神论后,原始的人们为了生存,便向神灵祈祷,以求大自然降福于人类。日月轮渡、寒来暑往,渐渐地这种朦胧的幻想意识,就不经意地形成了内容简单,唱腔单调的祭祀舞蹈。明末清初,这种祭祀舞蹈在陇南尤为盛行。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羊皮扇鼓舞”这种祭祀舞的活动时间,春节前后,这种舞蹈活动范围为更广,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而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八,是白马藏族的“池哥昼·圆圈舞”的主要活动时间。

“羊皮扇鼓舞”以及“池哥昼·圆圈舞”,它们经历了当地人民群众长期生活的洗礼,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了富有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祭祀舞。

这种民间艺术是历代各族人民群众为丰富自己、美化自己的生活,以满足自我娱乐的需求,为娱神娱人而创造的,是民间祭祀与民间舞蹈的有机结合。充分的表现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生活劳动,又体现了他们聪颖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也促进了民间舞蹈的长期流传和持续发展。

NO.2民间舞

民间舞和民俗舞都是民间沿袭下来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形式之一,它是群众在长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娱性或带半表演性质的舞蹈。

民间舞的基本特征是,以反映民风、习俗、劳动、爱情等生活为内容,表现群众对未来幸福的追求和向往,这些舞蹈载歌载舞,有时还带有简单的道具,在打麦场、街头、院落、广场等地进行表演,群众即是表演者,也是观赏者。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打腰鼓”、“扭秧歌”、“打霸王鞭”等;七十年代文化馆组织创作的表演唱《战天斗地》、《我们的大学生回来了》、《喜盈盈》等;八十年代创作的民族舞《白马河畔情》”等。民间舞活动多是节假日,庙会,或是生产劳动之余进行,民间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显明的民族特征。它通过浪漫、夸张、讽刺等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爱憎和褒贬。

NO.3民俗舞

民俗舞则多在重要节令进行,它更具有娱神和娱人的作用。以狮舞、龙舞、船舞、挑花灯、蚌壳舞、高山戏、影子腔、社火为主,流传广,影响大,深受城乡人民的欢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这众多的民间艺术中,社火成了陇南民俗舞的主要代表。

社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在陇南,社火的流传遍及各区县城乡,影响极大,深受城乡群众的欢迎。群众评论社火主要有二个方面:一看内容,二看“纸火”(各种花灯)。因此,在办社火时,民间艺人多在“纸火”上下功夫。他们制作的花灯有“牌灯”、“龙灯”、“桃灯”、“大佛灯”、“王府灯”、“掌灯”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但他们的表演形式都是统一的,各种灯具在社火队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陪衬作用。

二、羊皮扇鼓舞

“羊皮扇鼓舞”也叫“扇鼓舞”,是一种以跳神,接神、驱鬼为主的民间祭祀活动。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也是了解过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羊皮扇鼓舞”活动多在农村,是人们祭祀神灵,以求吉祥的一种舞蹈。在陇南的徽县、礼县、西和、成县、武都县等地流传甚广。它以极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群众祭祀鬼神的场面,以粗犷苍劲有力的舞姿表现了劳动人民刚毅豪放的性格。

在慢长的封建社会里,师公是被人们看不起的职业。俗话说:“跟上好人学好人,跟上师公跳假神”,可见他们的地位是何等的底贱。师公居住的地方多在高山深处。由于长期处在闭塞的环境里,因此才保持了原始古朴的风貌和传统的表演程式。

武都区安化、柏林、马街等乡镇,旧时有许多师公,这里的文化比较发达,从古到今,人才辈出,但师公的历史却无人记载。因此,有关师公的历史源流也无法考证。据原武都地区文化部门的民俗及民间文化调查得知,旧时此类活动,在四川、甘肃设有三个坛,分上、中、下。其中岷县、宕昌一带为上坛,天水、武都一带为中坛,从武都的下三区到甘川边界一带为下坛。

“羊皮扇鼓舞”是历史悠久、形式完整的一种自娱性质的民间祭祀舞蹈。由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差异,陇南各地的“扇鼓舞”在动作上略有差异。

NO.1“羊皮扇鼓舞”的活动时间

“羊皮扇鼓舞”的活动时间大都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最崇拜的是“龙王神”。俗话说:“十月的师公比驴忙”。因为这个时候,农民已将庄稼收到了家中,正是农闲的时节。每个村都有各自的节日庙会,乡民们趁此日子,请师公跳神庆丰收,再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师公被这个村请到那个村,显得很繁忙。甚至有些家庭也请师公在他家里跳神,给老爷的神灵还愿。

NO.2“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

“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唱,一种是跳,但通常以唱为主。

唱是开坛请神。可以唱三天三夜。为使请神更热闹,中间加了一段叫“打路”的舞蹈,“羊皮扇鼓舞”就是从这里流传而来。在很早以前,乡民们并没有认为是舞蹈,他们用自己土语称“扇鼓舞”是“耍一段”或“耍一套”。在1957年甘肃省民间舞蹈调演后,才被正式称之为“扇鼓舞”。

NO.3“羊皮扇鼓舞”的唱词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到十月十五日,各村在打麦场上跳神,跳神前要举行几项仪式,其中有“染坛栽杆”、“挂花花纸”,“开坛请神”,“祝福许愿”等。以上这几项都是一项一项完成的,且很有讲究。神请来了,要给神吩咐。通常的念词有:

池音老人家,今日不为别事,不为别故,因为众行人给你长教一捆。因一事请老爷,保清平,一籽落地,万籽归仓,种一打拾。……

意思是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羊皮扇鼓舞”的唱词有:

太阳出来一点红,

先发雷,后撞钟,

发雷撞钟惊动神。

先惊天,后惊地,

惊得天,天得知;

惊得地,地得知,

龙王老爷早得知。

骑上马,驾上云,

飞云走路到坛中。

意思是,他们把神己请到了中坛。

三面锣鼓一齐打,

半天云里忙下马。

三面锣鼓响崖崖,

京门巷口接进来。

神来了坐宝仓,

今日领了一路香。

意思表示,他们对神的信赖和尊敬。

NO.4“羊皮扇鼓舞”舞蹈的特点

“羊皮扇鼓舞”是一种男性舞蹈,因此,舞蹈的动作都很有力度,很粗犷,但有的动作又很文雅。因此它有“文舞”和“武舞”之称。从整体动作来看,它的每个动作都很有规范,技巧性也较高。如动作名称:“缠头过脑”、“鹦哥松毛”、“摔胯”、“耸肩打鼓”、“弹脚”、锦鸡蹿牡丹”、“打尖脚”、“反耍鼓花”、“摆坛”等,而它的“拜四门”和“缠头过脑”、“反耍鼓花”继承了传统的表演仪式,也是整个“羊皮扇鼓舞”的纽带,它使“扇鼓舞”具有更完善的舞蹈性。

【摔胯】带有浓烈泥土芳香的“摔胯”,是“羊皮鼓舞”尤为突出、别具一格,具有陇南特色的动作之一。舞姿的变化和特殊造型,使全身和谐而富有韵律感,起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甩胯、双腿屈膝,双脚拧步,对腰胸都直接起着牵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人体曲线美的舞姿。

【鹦哥松毛】“鹦哥松毛”也是一种独特的舞姿。它不像蒙古族的碎肩,它的整个身体自上而下地全身颤动,给人一种轻松自如,非常美的感觉。

【耸肩打鼓】“耸肩打鼓”是双脚原地跳起,然后右脚弓步,左腿伸直同时勾脚尖,随着击鼓的节奏上下耸肩相互交替,在舞中节奏清晰,强弱分明,舞者情绪欢快。

【摆坛】“摆坛”是力度很强的动作。它的整个身体随着击鼓的舞姿作大幅度的摆动。鼓的打击是上下左右反转击打,并不时出现较激烈而富有技巧的“刷腰快击鼓”,使舞蹈的表演达到高潮。

动作与动作之间相映生辉,配合得十分和谐,形成了陇南民间舞蹈的特殊风韵。它粗犷、扎实的鼓点是那样的活泼、爽朗,反映了陇南山区人民豪迈的性格和气质。

1975年,原武都县文化馆老艺人赵文华先生专门就“羊皮鼓舞”作了调查,组织了五、六个师公进行现场表演,并对有关“羊皮扇鼓舞”的音乐、舞蹈、唱词等进行了挖掘、整理和研究。1957年和1986年,“羊皮扇鼓舞”两次参加了甘肃省民间舞蹈调演,受到了有关专家的重视和观众的好评。

2007年春节期间,西和县羊皮扇鼓舞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组春节特别节目《春节大联欢》的录制。《甘肃日报》报道说: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西和羊皮扇鼓舞颇具氐羌民族遗风。据考证,当地称为“师公之舞”的羊皮扇鼓舞与原始社会的巫术表演活动密切相关。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羊皮扇鼓舞从原始的祭祀、跳神活动中脱胎出来,演化成为原生态的民族舞蹈语言。每逢欢庆丰收之时,当地群众都会自发组织表演。表演者额头绘睛,取“马王爷三只眼”之意,舞者身穿青衣红裤、腰扎红带,或奔或跳,若癫若狂,间或口中念念有词,或说或唱,若吼若啸,愈跳愈狂,愈打愈烈,可谓人助鼓力,鼓显人威,给人以力量和振奋感。(2007年2月8日《甘肃日报》头版)

三、牛头马面舞

“牛头马面舞”,是种祭祀舞,是宕昌羌、藏民族以及武都藏族祖先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舞种,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和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历史渊源虽没有文字考查,1987年,陇南地区文化处在整理编写《甘肃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陇南资料卷》的时候,在宕昌反复找了当地的老艺人和老人们座谈,他们也说不清,只能说是祖传的。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它那古朴单纯的舞蹈形式,在陇南白马氐、羌民族的历史中,至少已有两千七百多年了。

宕昌“牛头马面舞”的活动时间在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三开始,直到腊月初一结束。除此之外,任何时候也不能跳。

“牛头马面舞”,是男性舞蹈。整个舞蹈由十人组成,领舞者的属相必须和每年的属相相同,年龄为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岁,他们认为属相相投了,一年都很吉利。

每年的十一月初三,全寨人就开始迎神,居家人户即使家里有事,也要在这个时间将神迎进自己的家里,目的是驱灾避祸,纳祥祈福。

“牛头马面舞”在宕昌羌藏民族中极受群众欢迎,据当地老人们讲,“牛头马面舞”代表了《出五关》的一折子戏,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三,就在神地念经,念一天一夜,到第二天的早晨结束,活动的场所不指定,但必须在庄前的打麦场里跳“牛头马面舞”,在这个时间里,谁家有事谁家请,所念的经文有所不同,但仪式和集体举行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