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旗帜的力量
4582100000069

第69章 西部民族县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模式与对策(3)

3.3.2阿克塞县的实践经验。阿克塞自治县以县城搬迁为契机,全面启动了自治县城镇化战略。县搬迁指挥部统一规划,各乡镇农牧民搬迁进城分片安置。每个搬迁户划给300平方米院落,政府请专家统一设计选出了10套不同的房型,建筑面积从80平方米到110平方米不等,农牧民按各家各户的需要和经济能力自行选择一套。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每平方米造价为450元一500元,单户搬迁住宅建设一项约需4万一5万元。为了鼓励农牧民尽快向县城搬迁,县乡政府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如给第一年(1997年)搬迁的农牧民每户补贴5000元,给第二年(1998年)搬迁的每户补贴3000元,第三年无补贴。各乡政府还出资70多万元为农牧民定居提供了自来水人户、民用电人户、社区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到2002年底,已有82%的农牧民实现了城镇定居,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历史上逐水草而居、长年过着游牧生活的哈萨克族人民,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到城市定居生活,从住毡房到住高标准住宅,从毡房流动小学到网上远程教学,从马背传书到无线通讯,从听收音机到看上三十多套卫星电视节目,从烧牛粪到用上天然气,从人心思迁到人心思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阿克塞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3.3.3阿克塞县的经验表明,民族县城镇化有自己的特殊道路和实现方式。对于人口较少、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且经济实力较强的民族县,阿克塞县的“跨越式”城镇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

4.民族县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模式与对策选择

4.1进一步提升民族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问题

4.1.1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快,但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民族县的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如何将规模小、产值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众多中小企业组建成规模较大、产值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如何对现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如何提高企业经营生产中的技术结构层次,如何启动本地民间资本参与民族县经济建设,如何引进外地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民族县经济建设,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是十分突出的问题。

4.1.2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如何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控制政府规模,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如何尽快学会从对农村经济、农业社会的管理转变到对城市经济、城市社区的管理;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等。

4.1.3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许多民族县,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民族县,大多数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地处江河源头或是江河上游的山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仅对自治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还对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江河源头或是江河上游地区承担大部分保护成本,如退耕还林还草所损失的农业收益,保护植被、减少载畜量所损失的牧业收益,都可以看成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本和支出,而下游地区更多地享受环境保护收益的利益矛盾如何协调,是大多数民族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4.1.4人民生活质量提升方面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族地区的许多牧民年收入较高,在银行的存款也不少,但由于受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实际生活质量往往较低,与其收入水平很不相称。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城镇化水平太低,一家一户散居的牧民收入再高,也享受不到城镇居民所能享受到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问题。

4.2民族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式

4.2.1民族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先是经济建设问题。经济工作做好了,人民生活水平才能稳定提高,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才会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做好民族县经济建设工作,首先要对民族县县情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经济建设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资金不足,民族县可充分利用特有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当地民间资金和外地资金参与民族县的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投资项目在经营过程中受到来自政府方面而非来自市场方面的影响,经营失败,甚至破产。这将严重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降低当地政府的声誉。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确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认识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就是保护民族县的利益,就是保护民族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县委和县政府要对个别政府工作人员或个别政府部门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事件不循私情,严肃处理。

4.2.2民族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政府现代化问题和教育现代化问题。政府体制和政府管理还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干部素质,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是解决政府现代化问题的基本途径。新录用干部要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对在职干部要加强学习培训。阿克塞自治县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出国考察培训,对于提高干部素质很有意义。民族县教育现代化问题关系着后继人力资源素质的培养,阿克塞自治县基础教育工作扎实有效。民族县还要注意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适度发展,有条件的民族县可通过委托培养等方式为当地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学历人才。

4.2.3民族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离要有超前的思维和决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民族县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方面要有超前的思维和决策。阿克塞自治县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阿克塞县老县城座落在当金山北坡的博罗转井镇,海拔2700米,气候高寒,无霜期短,水质差,生活条件艰苦,并且地处地层断裂带,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历届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上北京,跑兰州,邀请专家学者考察论证,果断提出了搬迁县城驻地的决策,为全面提升阿克塞县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描绘出了壮丽的蓝图。1995年,国务院批准将县城驻地迁至自然条件较为理想,海拔1600米的红柳湾镇。1996年初,县城搬迁工程正式启动,1998年8月,整体搬入新县城。县城搬迁宏伟目标的实现,成为阿克塞县各族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关键转折。总投资2676万元的“引党济红”引水工程缓解了新县城严重缺水的矛盾。结合县城搬迁,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82%的牧民实现了在县城定居。搬迁到新县城的农牧民,户均住房面积达120平方米,而且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达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天然气“六通”,农牧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与以往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3三个民族县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对策

4.3.1解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选择:一是充分利用民族县的资源优势特点并结合市场需求稳步调整产业结构,选定好主导产业,形成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阿克塞县石棉贮量最大,约在四千五百万吨以上,现年开采量约十三万吨,占全国石棉产销量的40%,并以品质优良在全国石棉市场上享有盛誉,石棉矿开采业在近几年仍然是阿克塞县的主导产业。肃南县钨矿资源丰富,钨矿开采业将发展为肃南县的主导产业。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力争3至5年将肃南县建成甘肃“钨都”。肃北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黄金、铁、铜、钨、菱镁、铅、锌、煤、重晶石等,其中原煤储量达9亿吨,塔尔沟钨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大道尔吉铬矿是全国第三大铬矿。肃北县可选择钨矿、铬矿开采业为主导产业。二是加大企业产权结构重组力度,对现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吸纳各个渠道的资金,组建规模较大、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三是像积极引进资金一样,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人才参与民族县经济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四是要注意在经济发展中解决好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做好后续产业的发展规划。

4.3.2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管理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形态和政府管理对象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必须尽快从对农业经济、农业社会的管理转变到对工业经济、城市社区的管理,但目前政府管理水平还不能满足这种客观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转变政府工作人员的观念,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新录用的干部要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对他们管理工业经济、管理城市社区的能力也要有一定要求。在职干部要加强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的培训和提高,通过在高等院校进行课程进修或者聘请专家学者来民族县讲课,提高民族地区干部的理论素质,通过在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积累管理经验,提高管理素质。二是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控制政府规模,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将有限的政府财力用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用到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最需要的地方。三是要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4.3.3生态环境建设对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生态环境因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安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要体现公正性原则。当前的情况是,许多民族县,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民族县,地处江河源头或是江河上游的山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江河源头或是江河上游地区承担大部分保护成本,而下游地区更多地享受环境保护收益。大多数民族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与收益很不相称,而且大多数民族县虽然人均经济指标高,但人口总数相对较少,经济总量不大,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相当有限。要建立公正合理的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的筹资机制,江河中下游地区要承担一部分对其有益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中下游地区要给上游地区提供环境保护补偿资金。

4.3.4提升生活质量的对策。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群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阿克塞自治县的经验表明,农牧民集中定居,集中配置资源,增强了城镇的聚集效应,降低了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农牧民进县城定居后,水、电、电话、有线电视、学校、医院等资源实现了集中配置,一方面降低了资源配置成本,另一方面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教育和就医条件。这对于原来分散居住在相距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范围内的各族农牧民来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4.3.5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一要教育扶贫。上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应发挥教育扶贫解困主渠道的作用。此外,应增加专项补助的额度。如“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联合国少儿基金会援助贫困山区初等教育项目”等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二要广开门路,多渠道投入。当地政府真正把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教育筹资政策用好用足。政府财政投入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要确保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三要采取应急措施解决“普九”欠债问题。要从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关系出发,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使教育适应脱贫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基础教育实行由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对于调动地方乡镇政府的办学积极性起了很大作用。应在坚持“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下,强化县级作为办学和管理主体的职能。管理权限适度集中,使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真正起到统筹、协调、管理全县教育的作用。县为主体,乡是基础,正确处理县、乡两级政府办学和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这是完善基础教育体制的关键所在。发展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对于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说明:本文中关于三个民族县近几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均来源于各县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或者是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统计局的最新资料。)

下:党校教育篇(1986年—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