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1
4584400000032

第32章 国运纪事(1)

1901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至二十七年十一月)1月1日。德国在南京设立领事。

1月2日。清廷任命杨儒为全权大臣与俄国谈判。

14日。杨儒在彼德堡与俄国商议东三省的接收事宜。

清廷命令周馥迅速赶赴北京,随同奕、李鸿章办理同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和议条款事宜。

1月5日。清廷任命盛宣怀为会办商务大臣。盛宣怀,字杏荪,江苏武进人。由诸生纳官。1870年人李鸿章幕僚,协助李办洋务,深得其信任和重用,身兼电报局、招商局、通商银行督办、大理寺少卿,及督办铁路大臣等数职。李鸿章任商务大臣和议和全权大臣后,急需盛协助办理签约筹措赔款等善后事宜,于是奏请清廷任命盛为会办商务大臣,驻上海办事。

奕、李鸿章奏报列强要求严惩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奕、李鸿章电奏清廷明令,加重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赐庄亲王载勋自尽,端郡王载漪发往新疆监禁永不释回,董福祥亦应先与严处罪名,英年及辅国公载澜革职遣戍,赵舒翘革职,毓贤正法,刚毅追夺官职,李秉衡撤销恤典。次日,又电奏清廷,请声明,必将重办董福祥。

1月7日。德国侵略军骚扰鸡鸣驿、宣化。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为了驱逐由北京逃往张家口的清军,以消除其对在京联军的威胁,也为了对这一地区惩罚教会的行为进行报复,以德国为首的德、意、奥三国联军多次进犯张家口地区。本月初,联军风闻在张家口地区被围困的英军上尉周尼思已经被杀,于是以催查赔款、落实“惩匪”和保商等事为名,又一次向张家口及其附近地区进犯。本日,德将维纳根率领以德军为主的1550名侵略军,携带炮队二营进犯鸡鸣驿、宣化等处。察哈尔都统急派员向行至宣化的侵略军报告,周尼思被害一案已奉旨惩办,并出示洋商、教士感谢保护之函。侵略军没有理由继续进军,只好留下周尼思的弟弟周恩思到宣化认领尸体,大队人马于1月9日由宣化退回。

清廷令徐寿朋迅速赴京,帮同办理商务条约事宜。

列强驻京公使集议暂代管理京师事务,议定由中国户部每月拨出白银2万两为“管理经费”。

1月8日。东北“忠义军”组成。自1900年10月,俄国11余万军队侵占东北主要城市以后,四出掠夺,杀人放火,猖狂至极。东北人民纷纷反抗,掀起了抗俄斗争,当时活跃在东北的抗俄义军,主要有三支队伍:一是以王和达、董毅敏为首的义和团余部和农民军,二是以刘永和为首的忠义军,三是以杨玉麟为首的镇东军。这三支义军在东北各地与沙俄侵略军和清军浴血战斗,逐步认识到联合作战的必要性。本日,刘永和军回师海龙,进入海龙城。接着,刘永和又助王和达、董老道为首的义和团余部和农民军、以杨玉麟为首的镇东军进入海龙城,终于实现了数支队伍的汇合。三支军队于是统一行动,组成“忠义军”。将士共二万余人,号称40营,仍采用原忠义军沿用的清军编制。刘永和称总统,统率全军,刘秉衡称帮统,王和达、董老道、李贵春、杨玉麟等称统领,各统率数营。下设营官、帮带、哨官等职。此外,还有总巡、稽查等名目。忠义军的组成,标志着东北抗俄武装斗争的高涨。此后,辽东各地百姓自发的抗俄武装也多数打起忠义军的旗号。

1月10日。革命党人杨衢云在香港遇刺。杨衢云,原名飞鸿,字肇春,号衢云,福建海澄人,1861年12月出生于香港。14岁入香港海军厂学习机械,后因手受伤,改习英文,毕业后任教书院。后曾任香港招商局总书记、新沙宣洋行副经理等职。1892年与谢缵泰等在香港百子里成立辅仁文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含有反清革命因素的资产阶级先进政治团体,杨衢云被举为会长。辅仁文社的公开宗旨是“开通民智”、“交换学术,研究学术”。1895年在香港加入兴中会,并被举为会长,准备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赴南洋、新加坡、印度、南非等地,遍设兴中会分会。1899年辞会长职,推举孙中山代任。1900年惠州起义爆发,回香港进行活动。惠州起义失败后,清廷悬赏缉捕杨衢云,广东巡抚德寿还派人潜往香港刺杀他。友人劝他出国躲避,杨衢云慷慨表示:“吾人行革命,亦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仍留在香港,不幸在香港结志街遭德寿派去的凶手枪击,次日在医院去世。杨衢云对兴中会的事业有重大贡献,他坚决反对帝制,首先提出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国,并为此而奋斗终生。

慈禧太后准在《议和大纲十二条》上画押。去年12月24日,武装侵略中国的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及比、西、荷三国,共同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这个《大纲》基本上包括了本年9月7日签订的《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本日,根据慈禧太后的旨意,清廷颁布谕旨,准许在“议和大纲十二条”上画押,并令奕、李鸿章先与各国公使商订撤兵日期。

1月11日。清廷令保护东南商务。清廷颁布谕旨,称因为和八国联军的战争主要在北方进行,而东南各省与各国立有互保之约,通商行船一切照常。此次所议拟改通商行船约章,自应责成原议保护东南商务各督抚大臣切实婉商,免其修改。

1月12日。中俄订立《天津租界条款》。在此之前,俄国借口天津俄中贸易日见兴旺,要求在天津城东北划出俄国租界,设立行栈,以便俄国商民居住。于是,中俄订立《天津租界条款》。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天津俄租界设立在河东,约占所立界碑内之地一段,其中靠河盐陀地界关系紧要,应划出,不入租界之内;(二)将来勘定租界、更定界线,如睹势所须更改者,以及办理该段关乎地主各事,宣照各国租地章程办法,立定经营俄国租界各项章程,应由两国另派委员办理。俄国通过《天津租界条款》在天津取得了一块租界地,使俄国势力在天津有了立足之处,为与各国列强在天津争夺商业贸易及其他权益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被任命为对俄交涉全权大臣。此次,由于俄国霸占东三省拒不撤兵,并提出苛刻的要求才肯签约,而李鸿章曾多次经办与列强签订条约事宜,遂被清廷特命为对俄交涉全权大臣,与俄国谈判东三省事务。

张之洞劝商人购机制茶。本日,张之洞在《申报》上刊登一篇札文,劝商人购买机器制茶。文中说:茶叶向为中国出口产品之大宗,而汉口商务的发展尤其与茶叶的出口密切相关。近年来印度、东洋、欧美各地种茶渐渐多起来,销路也日益拓宽,而且价格日高一日,大有挤掉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市场占优势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不及时采取办法,加以整顿,则必像别的方面一样落后于人,从而使“原行人利尽为外人夺去,岂不叫痛可危”。该文警告湖北商民:“中国茶叶所以至今仍胜于洋茶者,乃中国土性天气使然,至于人工烘制,则人事之不齐,断不若机器之一律。”若中国仍用旧法,洋商必藉口人工制茶不能干净,极力传播煽惑,务使各国尽销洋茶。这样一来,中国就不仅仅足失去一个英国市场,而是失去茶叶在各国的销路。

相反,如果中国也实行机器制茶,再加上中国茶质优于洋茶,那么洋茶就无法与中国茶抗衡。为了鼓励茶商采用机器生产,张之洞还特别指出:“有须官力维持保护之处,本部堂定必竭力扶持,倘商人集股不足,本部堂亦可酌筹官款若干相助,以期成此盛举。”

1月13日。上海地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漕开征。

1月14日。袁世凯新征募马步八营奏请立案。袁世凯上奏清廷,称各地“土匪蜂起”,原有兵力不足以镇守,因此新征募了马步八营。又在东昌等五府、济宁等34州县,一共征募了马勇359名、步勇2573名,恳请清廷立案,以便发放军饷。

1月15日。清廷批准《议和大纲)十二条。按照各国公使的要求,将批准议和大纲的上谕加盖御玺,作为同文照会的副本。

清廷令奕、李鸿章与列强妥善商议为克林德建铭志碑及优恤日本书记生杉山彬事宜。德国使臣克林德和日本书记官杉山彬,皆是在去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被爱国群众杀死的。

《中国旬报》刊发《论为国死与为朝廷死之不同》一文。第35期上发表的这篇社说把国家与朝廷分开,指出为国死与为朝廷死不同。“国与朝廷判然为二物”,民主之国“无朝廷而国势隆盛”,专制之国“有朝廷而民心散涣”。为国事捐躯,效死疆场,应受国人敬重,为朝廷而死“则臧获姬妾而已,于国民何德哉?”欧洲、日本之变政,志士“以血洗国,公然与君主为敌,朝廷指为大逆不道,而后世史策,咸以义士称之”。该文还指出,社会者“合国民为团体而以民主之主义为胶粘物者也,国民团结,虽无朝廷而犹可以立国,故结立社会以伸民权主义”。

1月16日。奕、李鸿章在《议和大纲》十二条议定书上签字画押,并按照列强要求,将清廷谕旨于本日送交各国公使。自此,和约大纲正式生效。

亦、李鸿章致函各国公使,询问扩充后的使馆界址,以便勘定。

1月17日。俄德签订移交杨村到山海关铁路的协定。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以后,各帝国主义为扩大自己在华势力,对关内外铁路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其中尤以俄英矛盾最为突出。俄国为保证侵占满洲目标的实现,并防止与其他列强在直隶发生军事冲突,不得不同意让出直隶境内的铁路,以拉拢德国来抵制英国。俄国代表凯列尔与德军参谋长施瓦兹霍夫签订了铁路移交协定,规定俄军将杨村至山海关的铁路移交给德军。但俄军仍然占有山海关车站,并将全线2/3的车辆带走,山海关至牛庄的铁路仍由俄国代管。

俄国财政大臣、全权大臣维特向杨儒口头提出中俄协定13条,当即遭到杨儒的拒绝。

日使小村寿太郎连日与奕、李鸿章商谈满洲问题,告诫奕等如果东北被俄国占有,则英德日也将提出相应要求。

1月18日。清廷宣布《奉天交地暂且章程》无效。奕、李鸿章向清廷报告了增祺与阿列克谢耶夫签订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内容,清廷就此发布上谕,指出增祺签约未奏明朝廷,革员周冕无议订之权,宣布《奉天交地暂且章程》无效,命令杨儒向俄国外务部声明,并将增祺着交部严加议处。

1月19日。杨儒与俄国外部大臣拉姆斯道夫就东三省交收事宜进行谈判。

1月20日。《知新报》停刊。该报创刊于1897年2月22日,是在康有为的亲自领导下创办起来的,梁启超也参与了筹备工作。在维新变法失败前的近两年时间内,《知新报》先后发表过梁启超的《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该报大体上是以《时务报》为样板创办起来的,原名叫《广时务报》,后来为避免重复才改名《知新报》。经理是何廷光、康广仁,列名撰述的有梁启超、何树龄、韩文举、徐勤、吴恒炜、刘桢麟、王觉任、陈继俨等人。和《时务报》一样,《知新报》很重视政论宣传,但比《时务报》更加注意有关变法新政的报道,曾发表过康有为历次呈给光绪帝的《为胶事陈摺》、《为条陈事务摺》、《请及时变法摺》等请求变法的奏折全文。它的刊期较短,每5日出版一次,在澳门出版,然后大部分刊物寄回国内发行。本日,在出版了133册后自动停刊。

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创办《上海青年》周刊,以刊载教务活动为主。

1月21日。天津城墙被全部拆除。天津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至此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反抗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了确保天津租界的安全,八国联军成立的军事殖民机构——天津都统衙门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谋划之后,以天津“街市地面窄狭,于各商运往货物甚为不便”为由,正式出示告谕,下令把“所有周围城墙,全行拆尽”。而其真实意图不过是要打击和惩罚英勇抵抗八国联军的天津人民。天津城墙被拆毁,不仅在当时给天津城乡人民生活带来了不便,凡拆迁之处,无不怨声载道,而且是一项难以弥补的历史文化损失。

1月22日。各国公使要求清廷严惩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祸首”,永禁军民仇外。

清廷释放黄思永、徐致靖、龚照屿等人,徐致靖在戊戌变法前曾保举康有为、张元济。

直隶义和团散兵2000余名撤向山西大同,清廷谕令山西巡抚锡良加以弹压。锡良派马金叙率部的往,收缴军械,将他们押回直隶。

1月24日。俄国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通知清廷,《奉天交地暂且章程》“批准一层,姑且作罢”。

1月25日。《台湾惯习记事》创刊。日本占据台湾后,为推行殖民政策,于1900年夏由台湾总督府、法院官员,成立“台湾惯习研究会”,对台湾民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以为其统治做参考。“台湾惯习研究会”还创办《台湾惯习记事》杂志,第一期定于本日正式发行,至1907年停刊,一共刊行7卷。这份杂志主要收录衣食住行方面的琐碎习俗。

台湾第一所现代化图书馆开放。该馆有供读者阅览的“私立台湾文库”,其中约有藏书6000余册,其址设于原为“登瀛书院”的“淡水馆”。

1月26日。法军进攻广昌。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为了满足士兵掠夺的欲望,也为了进一步消除义和团对北京的军事威胁,并迫使清廷屈就议和条件,从1900年底开始,就不断对保定地区、山西边境施加军事压力。本日,法军越过五迥岭,直奔位于直晋边界且驻有晋军的广昌,胁迫该县准备迎接,并命令驻在广昌、紫荆关的晋军全部撤回山西,还蛮横宣称:“此系直隶地方,业划归法国,与山西无关,务须赶紧退出,免起兵端。”广昌驻军一面严阵以待,一面派人婉言开导,并电告议和大臣据理阻止。法军见清军士气高昂,威吓无效,亦不敢轻举妄动,遂于2月5日退回。

1月27日。清廷密谕奕、李鸿章向驻华各使释疑。密旨称董福祥带兵无状,获咎甚重,现已撤去其部勇队五千余人,将渐撤其权。着奕、李鸿章将此密旨转告各使以释疑。

奕、李鸿章转奏出使俄国大臣杨儒密电,称俄国财政部拟订了以下和谈条款:(一)兵费偿款在京核定,铁路偿款另算。(二)东省中国常设巡捕兵,其数须与俄商定。

(三)简放将军先与商明。(四)每将军处俄派文武二员,武稽巡捕兵数,文办铁路等事。(五)满蒙暨北省利益各项利益不得让他国。(六)满蒙等处中国不得造铁路。(七)金州城归入租界。(八)俄代理满洲税关,由中国派员稽查进款。(九)陆路进口纳税后,免内地税。(十)中俄借款应改每月付息。(十一)兵费赔偿未清,中国无权赎回东省铁路。(十二)俄欲购中国山海关至营口铁路,该价即在兵费赔偿内扣算。所余之数,每年应还利息,即在满洲税关进款内扣算。(十三)俄保路之兵订明分期撤退。

清廷命杨儒在交收东三省的淡判中应从缓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