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1
4584400000038

第38章 国运纪事(7)

直隶省安平、深州联庄会举行抗洋捐、反赔款斗争。联庄会原是华北、东北一带地主士绅操纵的地方武装组织,但在侵略军压境,外国传教士裹胁教民反攻倒算,地方官吏勒派赔款杂税的情况下,一部分士绅利用联庄会谋求自保身家,因而很快转化为御外敌、抗洋捐的斗争团体。安平、深州的联庄会,本日在田洛桐领导下,竖起“扫清灭洋”大旗,举行抗洋捐、反赔款斗争,共有700多个村庄约20万人参加。

清廷命令宗人府严行约束“匪徒邪教煽诱肆意妄行之宗室”,并命部军统领依法惩治北京不法宗室旗人。

中国电报总局宣布,为修复电杆和铺设海线,从今日起通商口岸华文电报除一等官报外,一律加倍收费。

清廷以袁世凯丁母忧,特赏假百日,山东巡抚由胡廷干护理。

6月17日。日本为清廷训练的巡兵上岗。据《申报)今日报道:日本为清廷训练10队巡兵,皆手持西式枪械巡查,以保证北京的安全。

6月18日。清廷以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大臣,赴日本为杉山彬被杀事件谢罪。

6月19日。列强外交团不准清军开进北京。清廷下令调山东提督姜桂题统率3000名士兵驻扎北京,驻华领袖公使西班牙公使葛络干遂致函奕、李鸿章,宣称:“我谨以外交团的名义通知,在新的命令发出前,任何中国军队不得向首都开进。”

6月20日。上海龙舟赛会出险。本日,上海龙舟赛会开始,七艘五彩龙舟游弋江中,观众拥挤不堪,码头无法承受,轰然坍塌,观众全部抛入水中,龙舟赛会不得不转为救落水观众,待落水人全部救起时,燃放爆竹又将一艘龙舟席棚点燃,险些酿成火灾。

清廷命奕、李鸿章将各国撤兵日期、觐见礼节等事迅速议定。

四川义和团在川东竖立“灭清、剿洋兴汉”起义旗帜,坚持斗争。

东北忠义军进占凤城、安东。郑兰亭部进入凤城,发布文告,号召群众投入抗俄斗争。21日,郑兰亭率领37名轻骑兵,冒大雨突然袭击安东,一举攻克安东城。

6月22日。江南制造局制定章程考核工人,工作未满三年者,以考核决定其去留工作满三年者,以考核决定其工资的高低。6月23日。邵友濂病故。邵友濂,字小村,浙江余姚人。1882年任上海道台,参与办理中外交涉事件。1884年离任,奉命襄办台湾防务。1894年在台湾巡抚任内,曾积极布置台湾防务,并一度改称台湾为民主共和国,以便名正言顺地抗击日本侵略军登陆。1895年因病免职后即留寓上海,后来邵氏患病,医治无效,于本日午后病故。24日大殓,上海各官绅均前往吊唁。

6月24日。开平煤矿工人举行罢工。

6月25日。江西景德镇发生水灾。江西景德镇连日来倾盆大雨昼夜不停,冲垮了无数房屋,死伤者数以千计,由南昌至九江的电线也被大水冲毁。

6月26日。直隶满城、唐县、完县组织联庄会,以李乐玉兄弟为首领。

6月27日。侵华联军撤离北京。据《申报》本日报道:侵华各国联军逐渐从北京撤退,袁世凯所率的武卫右军遂向北京迸发。北京的官绅闻之这一消息,在阜成门外慈悲院、辇光寺两处预备营房,以便官兵驻扎。

法属马达加斯加政府从中国招募的第三批华工计764名抵马岛。

6月29日。清廷派胡办理京畿地方营务事宜。胡菜,同治进士。甲午战争后,在天津小站练兵。1895年上疏,主张兴办实业,整训军队。不久充任芦津铁路督办,授顺天府尹,后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直隶静海、青县组织联庄会,反对教畏占据地亩。

6月30日。清廷任命王文韶为国史馆正总裁,瞿鸿为副总裁。

本月。章太炎因《书》刊发反清文章再次被迫捕。戊戌变法后,章太炎被通缉流亡台湾,其间他将自己的文章编成《书》,于1899年在苏州付印。该书除宣传维新改良外,还有反清的倾向,刊行后影响很大。1900年初,他就因与唐才常等组织正气会,返沪后遭到追捕。7月张园集会,他虽已割辫脱会,但8月间又因唐才常在汉口起义再度被追捕,只得暂避回乡。本年春节刚过,追捕之人又跟踪而至。他不屈饶,于3月1日潜回上海,不仅撰文倡行革命,而H又开始对《书》进行修订,删去主张改良的文章,增加明确宣传革命的多篇新作。眼见章太炎的《书》流行日广,反响日大,清廷又于本月再度发出通缉,章太炎被迫东渡扶桑。

《杭州白话报》创刊。该报创办于杭州,系旬刊,木刻、石印本,经理为兼办杭州安定学堂的项兰生,主笔胡修庐,参加编撰的有陈叔通、孙翼中、林獬等人。该报辟有论说、短评、北京纪闻、京外消息、中外新闻、地学问答、谈天、俗语指谬、俗语存真、历史故事等12个专栏。该报是中国创刊较早的有影响的白话报之一。它的宗旨是:“开民智和作民气并重。”它以鲜明的立场观点对当时的中国政治、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发表过许多重要评论,提出过改造社会的主张,对封建教条进行过较系统的批判,在当时曾起过进步作用,对以后各地白话报的出现很有影响。

浙江宁海坚持反洋教斗争。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浙江宁海人王锡桐回到大里,继续坚持反洋教斗争。本月,宁海知县孙启泰诱王锡桐入城,将其监禁,王妻陈茂英率领大里村民百余人入城营救,沿途群众纷纷相随者数千人,终于将王救出。

南洋公学中院首批学生曾宗鉴等六人毕业,派曾宗鉴、李福基、胡振中、赵兴昌四人赴美国留学。

《通报》创刊,总经理王斌,内容分为政事、文学、食货、滑稽四门。

7月1日。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升任总领事。

德国军队1000余名士兵从天津抵达上海,驻扎在杨树浦。

江苏漕粮海运局上海分局将已承运的江浙两省光绪二十六年(1900)冬漕共30万担交给招商局运往天津大沽。

7月3日。各国公使再次讨论中国赔款有关事宜。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沦:(一)赔款的分期摊付新方案;(二)由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提出的将有关解决赔款问题的进一步淡判,移交海牙国际仲裁法庭的建议;(三)将北京的地方行政权移交给中国当局以及其他未决的问题。会议没有就主要问题达成共识,也未取得赔款有关问题的实质性进展。但各国公使同意清朝军队可以开到距北京20里内的地方。由于外国军队尚未全部撤出北京城,没有规定开进城里的具体日期。另外,会上还讨论了中国的赔款用哪种货币支付的问题。

7月4日。清廷以蔡钧为出使日本国大臣。

7月5日。清廷命令出洋大臣留心访察出洋华商子弟在海外高等院校肄业者或学有专长者,咨送回国,听候考试录用。

清廷同意日本驻华公使的请求,答应醇亲王载沣从德国“谢罪”回国时,为发展与日本的友谊,转道去日本访问。

哈尔滨至旅顺间的铁路通车。

7月6日。达赖派遣多吉夫为使臣觐见俄国皇帝。1890年,中英订立《藏印条约)后,俄国就觊觎中国西藏的领土。藏人以英人步步进逼,清廷着着退让,恐不相恃,故亟欲结俄以为援助。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八国联军入京,清廷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达赖便派其俄文老师多吉夫回国觐见俄国皇帝,传达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境遇,以便时机成熟之时参与“瓜分”中国。

驻保定列强侵略军撤尽。

7月7日。清廷谕准闽浙总督许应辞去福州船政事务,改派福州将军景星兼掌船政。

7月9日。南昌西学堂开学。

7月10日。伦章机器纸局登载广告推销。伦章机器纸局前身为上海机器造纸厂,1882年由候选同知曹子挥通过郑观应禀准李鸿章,开设于杨树浦,为上海也是中国最早近代机器造纸厂。由于经营艰难,1892年拍卖给洋商,但不久经韩之鹏等人设法收回经营,更名为现名,当年产纸600吨。由于日本进口纸的竞争和原料昂贵,加之纸局在产品纳税方面未受到特殊规定的优待,故纸局几无盈利,被迫长期停工。近来,纸局欲重新振作,经整顿后开工生产,故在报上登载广告推销产品,称:纸局开创机器造纸已20余年,全用棉料,纸张“雪白无比,年久不变”,精更求精,“请买‘元’字号纸张”。

7月11日。陕西潞盐加价停止。山西运城潞盐行销陕西,陕西奏请潞盐加价,每斤加一文,山西害怕引起官盐滞销,表示异议。清廷决定先由陕西试办一年。从1900年4月至1901年3月,官盐滞销,陕西省多收不到三万,而山西少收20余万,得不偿失。于是清廷于本日宣布停止陕西潞盐加价。

俄国大臣会议通过维特撤退满洲军队的具体建议,谋求对日本的妥协。

开平矿改为中外合办。开平矿务局总办张翼奏报清廷,由于庚子年的“义和团事件”,开平矿务局要增加招收洋人的股份,改为中外合办有限公司,“以保利权而维商利”。本月22日,清廷允准。

7月12日。刘坤一、张之洞会奏“变法四端”。即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励游学。

醇亲王载沣离京前往德国谢罪。

7月13日。清廷以吕本元所部在畿南肆行抢掠,民不聊生,命李鸿章申明军律,严禁掳掠。

7月15日。吉林与俄商签订《改订吉林开采煤矿合同》。东省铁路公司总监茹格维志,与吉林将军长顺在哈尔滨签订《改订吉林开采煤矿合同》,整个吉林省的矿藏勘探权几乎为沙俄所囊括。参与的公司和商人,除华俄道胜银行、俄东省铁路公司外,还有俄国采金公司、黑龙江采金公司、俄国贵族杜罗伊茨基、将军沙尼雅夫斯基、商人亚斯塔硕夫等。

7月17日。清廷派副都统昌为出使德国大臣,命候补知府许台身为出使朝鲜大臣。

7月18日。东省铁路公司全权代办达聂尔与吉林将军长顺在哈尔滨签订《增改吉林铁路交涉总局章程》。

7月19日。刘坤一、张之洞会奏整顿中法十二条。即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课官重禄、去书吏、去差役、恤刑狱、改选法、筹八旗生计、裁屯卫、裁绿营、简文法。

外国公使觐见中国皇帝礼节被更改。4月18日,驻华领袖公使西班牙公使葛络干就3月29日外交团“改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修改朝廷礼仪委员”提出的一份改革草案,照会奕、李鸿章,要求以后中国皇帝每年接见外交团应在太和殿举行,平时接见一国使节在乾清宫举行。不论哪种接见,皇上都应当站立会见外交使节,并直接同他们讲话。各国使节首次觐见递交国书或者呈递国家元首的信件时,皇上应该派御轿和仪仗前往使馆迎接使节到皇宫,应乘轿一直到皇上要接见他们的宫殿阶前,离去时应按照同样的方式。皇上应当亲手接受各国使节交给他的信件。皇上为外交团举行宴会应在乾清宫,皇上应当亲自出席。对此,29日,奕、李鸿章致函葛络干,提出四点异议:第一,太和殿系皇帝举行大典使用的地方,规定的礼节繁多,不宜接见外国使节,改换它处较好;第二,不便派皇帝御轿迎接外国使节;第三,外国使节直到皇帝觐见的宫殿前下轿和上轿,此事须做变动;第四,各国元首设宴款待外国使节,礼节亦不一致,皇帝是否躬亲入座应当自定。后双方反复交涉,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本月10日,奕、李鸿章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乾清官为皇帝陛下接见一切外国使节的宫殿(不论是单独的还是集体的);到使馆迎接外国使节的轿子,应是绿呢大轿加黄襻;外国使节前往觐见中国皇帝时,应到景运门下轿,再换乘二人抬的小椅轿,直至乾清宫门阶前。并称,迄今为止,王公大臣从未给予这种特权,这是对外国使节最高的礼遇。本日,葛络干致函奕、李鸿章,称各国代表对这一方案表示满意,更改觐见中国皂帝礼节的问题因而得以了结。

御史陈秉崧奏准保荐经济特科,请饬破除夤缘积弊以端士习。

7月20日。刘坤一、张之洞会奏采用西法十一条。即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

德国扩展天津租界。1895年10月30日,德国驻天津领事艮德与天津河间道任之骅、天津海关道李岷琛签订了《天津租界合同》,在海河西岸美租界南侧划定德租界,面积1034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德国军队驻扎在德租界,并将租界以西的桃园村、三义在一带也纳入德军统辖范围。本日,由德国驻天津领事秦莫漫与天津河间道张莲芬、直隶候补道钱金荣签订协议,将约3200亩的土地划入德租界,称之为“新界”。德租界扩张后土地总面积为4200亩,其四至为:东临海河;南自小刘庄之北沿小路致河大道,向南过东楼村到崇德堂砖窑;西起马场道沿李家花园西墙、过西楼村到崇德堂砖窑;北沿马场道与英租界接壤。

7月21日。清廷谕令奕、李鸿章将各国的撤兵日期和在京使馆及天津等处的留兵数额查明具奏。

7月23日。黑龙江将军萨保与俄外部官员科洛特科福签订《黑龙江采勘矿苗草约》,其中第10条称“此约专指俄人采办新矿而言,议定自齐齐哈尔往上,凡两岸大、小河流汇入嫩江者,各至源头及嫩江源为止;及呼兰河口以下与都鲁河口以上,凡大小河源汇入松花江者,各至河源为止(对岸吉林界不在内),均可由将军发给采苗执照”。具体划定了俄人在黑龙江省境内采办金、铁、煤各新矿苗的范围。

7月24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清廷宣布实行“新政”后,在列强的要求下,对传统的官制和政府机构作了一些形式上的改变。各国不满意这一状况,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本日,清廷颁布上谕,宣布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派奕总理外务部事务,王文韶为会办大臣,瞿鸿微着补调外务部尚书授为会办大臣。27日,议和全权大臣奕、李鸿章照会葛络干,转告此上谕。对于清廷的这一答复,外国公使感到十分满意。31日,美国公使柔克义给美国国务卿写信报告了这件事,并对新任外务部几个大臣作了满意的评价。

7月25日。清廷任命张百熙为工部尚书;吕海寰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7月26日。李鸿章奏呈列强开列惩处中国官员名单。李鸿章奏上英法等各国使臣开列的惩处外省官员96名、查办外省官员46名的名单。

列强就中国赔款财源问题达成一致。在赔款的财源问题上,列强存在分歧,其中英、俄矛盾最大,双方从6月中旬一直僵持到本日。本日,俄国为使和议迅速达成,对英国作出让步,表示不坚持将海关税增至值百抽五以上作为预备担保。这样,列强在中国用于支付债券本利的财源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