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普森1840年2月9日生于纽约州的帕尔迈拉。1861年以全班27人名列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海军学院。先后在华盛顿海军造船厂和“波卡洪特斯”号军舰任职(4~5月)。1861年6月~1862年3月。服役于驻墨西哥湾的美国“波托马克·号军舰。1862年晋升上尉,任战时设在罗得岛纽波特的海军学院教官。1864年任“波卡洪特斯”号铁甲舰副舰长。1865年1月当”波卡洪特斯”号舰触雷沉入查尔斯顿港时,因表现冷静而受褒奖。尽管受到战后军人军衔普遍下降的影响,恒仍于1855年7月晋升为少校。1865~1867年,在海军欧洲中队的“科罗拉多”号螺旋桨护卫舰任职。1868~1871年,任海军学院新设立的物理和化学部主任。1871~1874年,再次在欧洲水域就职。1874年8月晋升中校。1874~1878年,返回海军学院就职。1879~1882年,任亚洲中队的“斯瓦图拉”号舰舰长。1882~1884年,任海军天文台台长助理。1884~1886年,任军械部门检测员和罗得岛纽波特的鱼雷发射阵位的指挥员,积极倡导组建海军作战学院。1886~1890年,任海军学院教务长。1889年3月晋升上校。1890~1893年,任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号舰舰长。1893~1899年,任军械署署长,改进了射击训练,采用了无烟火药,并进行了其它几项技术革新。任美国“艾奥瓦”号舰舰长,成为北大西洋中队的高级指挥官。1898年春任美国“海洋”号军舰在哈瓦那港失踪案调查委员会主席。美西战争爆发前夜,晋升少将,任北大西洋舰队司令,他的军旗挂上了美国“纽约”号军舰(1898年4月21日)。为与温菲尔德·斯科特·施莱准将的微妙关系所累,因斯科特的军衔比他高,却又需听命于他。因为此,将西班牙船封锁在古巴以及奉塞尔维腊晦军上将之命寻找西班牙海军中队的努力未果(4~5月)。搜寻中,5月12日炮击了圣胡安。5月28日,施莱发现塞尔维腊中队在圣地亚哥港后,他封锁了圣地亚哥港。6月3日,他在狭窄的航道入口沉入一条船,欲以此封锁港口,但未能奏效。6月6日对圣地亚哥的炮击也收效甚微。7月3日,当塞尔维腊的中队组织一次绝望的突围时,他正与谢夫特将军(包围圣地亚哥美军地面部队总司令)在锡沃内附近晤面,因此未能赶上参加开始阶段的战斗行动,后来他登上“纽约”号舰追击快速逃逸的西班牙舰只。他行动正确,经过4个小时的追击作战,最后消灭了西班牙舰队(7月3日),因此获得赞誉。此战之胜,与其部队的训练有素、部署良好以及他正确的作战命令密切相关,也因为旗舰参加了最后的战斗行动。然而施莱却认为胜利应归功于他,因为是他指挥了开始阶段的作战行动,两人后来一直为此相互争执不休。9~12月,任美驻古巴的三个行政长官之一。1899年3月晋升少将。3~10月,再任北大西洋中队司令。1899年10月~1901年10月,管理波斯顿海军造船厂。1902年2月退出海军现役。1902年5月6日卒于华盛顿。
桑普森作为一位能干的指挥官,享有极好的名望。他天资聪明,公平且诚实。他早期对装甲,射击和技术革新所产生的兴趣使其后来成为最有成就的海军军官之一。他后半生因与施莱争论不休而身心憔悴。
汉普顿·威德
(1818~1902年)美国南部同盟将军。参加主要战争:美国内战(1861~1865年);参加主要战役(战斗):第一次布尔溪之战(弗吉尼亚州的马纳萨斯,1861年)、七棵松之战(里士满附近,1862年)、安蒂特姆之战(1862年)、葛底斯堡之战(1863年)、荒原之战(拉皮丹河南部,1864年)、特雷威廉车站之战(弗吉尼亚州的戈登斯维尔附近,1864年)和彼得斯堡之战(1864年)。
汉普顿1818年3月28日生于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1836年毕业于南卡罗来纳学院(今南卡罗来纳大学)。1852~1861年,任州议员。组建了汉普顿团,任其上校,并率此部队参加了第一次布尔溪之战(1861年7月21日),战斗中受伤。1862年5月晋升准将。5月31日在七棵松战役中受伤。7月调至骑兵部队,9月任斯图亚特将军的副手。参加了安蒂特姆战役(9月17日),在葛底斯堡战役中(1863年7月1~3日)三次受伤。8月晋升为少将。1864年5月出任北弗吉尼亚军团骑兵军的司令官。参加了荒原战役(5月5~6日)。6月11~12日,在特雷威廉车站战役中因其表现声名鹊起。作为李将军主要的骑兵司令,参加了彼得斯堡防御战。谢尔曼军团行军南、北卡罗来纳期间(1865年),对谢尔曼军团发动了一系列的袭击。2月晋升为中将。在战争后期,试图防止杰弗逊·戴维斯被俘的企图未获成功。他强烈反对国家重建,1876~1879年任南卡罗来纳州州长。1879~1881年,任参议员。1893~1897年,任太平洋铁路公司特派员。1902年4月1,日卒于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
汉普顿是一位聪明、勇敢和卓有能力的指挥官。尽管没有受过一位战士所应该受的军事训练,但他善长学习并成为一位优秀的骑兵军官。他在特雷威廉车站之战中的表现被李将军描述为“一次漂亮的成功。”
里德·瓦尔特
(1851~1902年)美国军医。
里德1851年9月13日生于弗吉尼亚州的格洛斯特县。1870年毕业于贝尔维尤医学院。1875年以中尉军衔加入美国陆军医务队任助理军医。1893年晋升少校军医,任华盛顿陆军医学院的细菌学和病理学教授。1898年任伤寒起源调查委员会主席。后领导一个黄热病调查小组证明了卡洛斯·芬利关于黄热病是通过一种叫做带纹覆蚊的蚊子(后被称作埃及伊蚊)传播的理论(1900年6月~1901年2月),并以此在古巴和巴拿马帮助军队根除黄热病。1901年2月返回华盛顿,1902年11月22日卒于急性阑尾炎。
华盛顿的美国陆军医疗中心即以里德医生的姓氏命名。
梅勒·库斯托迪奥·何塞·德
(1840~1902年)巴西将军。参加主要战争:三国同盟战争(1864~1870年)和里约热内卢起义(1893~1894年)。
梅勒生于1840年。首次战争经历为反抗巴拉圭独裁者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的长期战争(1864年12月~1870年3月)。承担了几项赴欧洲的使命。在巴西政坛表现活跃。1889年巴西帝国被推翻后,曾在联邦共和国中担任海军部长和临时陆军部长。由于被总统曼努埃尔·德奥多罗·达·丰塞卡将军解散议会的所为激怒(1891年11月3日),他领导了海军和南里奥格兰德省的起义,导致了丰塞卡的辞职。因对新总统弗洛里亚德·佩肖托将军牺牲海军利益而偏袒陆军的做法不满,在1893年晚些时候领导了第二次起义。由于政府军得到驻里约热内卢港的美国舰船的帮助和支援,他被击败,1894年4月16日放弃战斗。流放至布宜诺斯艾利斯。几年后返回巴西,赢得竞选并进入议会。卒于1902年。
赫伦·弗郎西斯·杰伊
(1837~1902年)美国将军。参加主要战争:美国内战(1861~1865年);参加主要战役(战斗):威尔逊克里克之战(1861年)、皮里奇之战(1862年)、普雷里格罗夫之战(1862年)和围攻维克斯堡(1863年)。
赫伦1837年2月17日生于匹兹堡,入宾夕法尼亚州的西部大学(今匹兹堡大学)就读,1853年没取得学位就离校了。1855年前往艾奥瓦州,进入迪比克的银行业。1859年协助组建一支独立的民兵连,并任该连上尉军官。1861年4月该连归属于艾奥瓦州第一志愿役团。参加了8月10日在密苏里州威尔逊克里克的战斗。9月被任命为艾奥瓦第九团中校军官。1862年3月7~8日在艰苦的皮里奇之战中他身先士卒尽显才能,在该战中受伤并被俘。在其被换回来后,晋升为志愿役准将。在12月7日的普雷里格罗夫之战中有进一步的卓越表现,因功而提升为志愿役少将,成为战争中两位最年轻的少将之一(另一位是卡斯特)。后接替约翰·M·斯科菲尔德任边界军团指挥官,不久该军团并入田纳西军团。1863年5月4日~7月4日围攻维克斯堡时,在格兰特的军团中指挥左翼部队。后指挥对亚祖河上游的远征,并于7月13日夺取亚祖。任墨西哥边界的第十三军指挥宫,私下里援助墨西哥总统贝尼托·胡阿雷斯。1865年2月指挥路易斯安那州的北区。在战后重建时期定居在新奥尔良,拥护共和党的政策,并任美国联邦法院的执行官(1867~1869年)。1871~1872年任路易斯安那州的国务卿。总的来说,他以后的政治和经济活动是失败的。1877年前往纽约州。1893年被授予国会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普雷里格罗夫之战中的作用。1902年1月8日卒于纽约。
刘坤一
(1830~1902年)参加主要战争:镇压太平军起义(1850~186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和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1901)。
刘坤一1830年1月21日生于湖南省。受过一些传统教育。1854年参加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很快就晋升为将军。在打败太平军之后(1864年7月),又参加了对中国北部捻军的作战(1864~1868年)。1872年曾国藩死后,升任湘军总司令,并任南京督军。随后,他专心致力于地方政务,在李鸿章倡议主办的“强学会”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他曾先后担任过江西、安徽、广西总督。中日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8月~1895年4月),任钦差大臣驻守山海关。北洋舰队败于日本海军(1894年9~11月)之后,他反对清政府与日本求和的政策。1898年他也极力反对慈禧太后废黜年青而又具有改革思想的光绪皇帝。1900年4月他不顾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宣战公告,积极镇压中国南方的义和团运动。并极力劝告清政府接受那个令国人蒙受耻辱的《辛丑条约》(1901年9月12日)。与此同时,因为俄国侵占了东北,他也反对清政府与俄国进行和谈。卒(1902年10月6日)前,还向皇帝递交了请求变法的建议书。后来,他的许多建议在清王朝短命而又不成功的改革尝试中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