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4
4584700000003

第3章 世界历程(3)

1904年意大利总罢工是一场政治性的群众罢工运动,也是意大利工人阶级第一次总罢工。1904年,在撒丁岛的布加鲁及西西里岛的卡斯特卢乔,工人举行罢工,当地警察向示威的群众开枪,造成流血事件。9月15日消息传到米兰,激起工人阶级愤怒,他们走出工厂,涌向街头,举行抗议总罢工。9月17日,北部所有的工业中心及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伦萨和许多小城镇的工人相继举行罢工,很快罢工运动席卷全国并演成总罢工。意大利北部一系列地区在4天之内所有生活都陷于瘫痪状态。在各城市的广场上,罢工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示威活动。群众与当地军警发生冲突。在威尼斯,罢工工人进攻火车站。在热那亚,罢工工人冲击省政府。这场罢工斗争使资产阶级感到惊慌失措,乔里底政府也撕下“自由主义”假面具,急忙向各工业中心派遣军队。由于社会党的改良派首领认为这场罢工超出了经济要求的一般斗争范围,9月20日,无政府工团主义者号召工人“在适当时机之前”停止罢工。当天傍晚,政治性总罢工停止了。

第二国际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的召开

1904年8月14~20日,来自24个国家的476名代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了第二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会间,着重讨论了关于各国社会党的行动策略问题。大会以25票赞成、5票反对、12票弃权通过了盖德提出的决议案。决议针对巴黎代表大会后类似米勒兰入阁的事件不断发生;坚决谴责了修正主义者抛弃久经考验的阶级斗争策略,企图用一种迎合现存制度的政策代替通过斗争的战胜敌人,从而夺取政权的政策。指出这种修正主义政策的后果,就是要把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变成只满足于对资产阶级国家进行改良的政党。决议宣布:党绝不为现存制度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承担任何责任;绝不承认统治阶级为保持政权而采取的任何措施。决议号召各国社会党不要谋求在资产阶级社会内部参与政权。大会讨论了殖民政策问题,接受了费边派的决议案,主张按照土著居民的发展程度给予他们自由和自治。大会通过的关于总罢工决议,否决了无政府主义者对总罢工社会作用的否定,主张实行重要工业部门的群众性罢工来争取社会改革和抵抗反动政府的进攻。会议就8项主要议程都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俄国布什维克第一次派代表出席了第二国际会议。当俄国工人代表普列汉诺夫同日本社会党人片山潜在大会讲台上握手致意,反对正在进行的日俄战争时,全体代表报以热烈掌声,赞扬两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1904年2月9日

日俄战争开始。十九世纪后半叶,沙皇俄国积极向中国东北扩张。1895年在中国建立华俄道胜银行;1896年取得修筑中东铁路的租让权;2年后强租旅顺口和大连,并将前者变成俄国太平洋舰队基地。日本想当东洋霸主,计划以朝鲜为基地,侵占中国东北。双方矛盾日甚一日。1904年2月8日日军空袭旅顺口和仁川的俄军。9日俄国对日本宣战。战事从争夺制海权开始。日军3次堵塞旅顺港口,同时向港内开炮射击。俄国远东总督消极避战,坐失取胜良机;太平洋舰队司令重整旗鼓,对日舰作战。不久,俄军旗舰“彼得——保罗”号触日军水雷沉没。日本控制了制海权。同时,在仁川登陆的日军连夺俄军两道防线,俄军行动迟缓,退守第三道防线。5月5日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展开对俄全面战争。辽阳会战,双方均有重大伤亡,日军占领辽阳。后陆军配合海军夹攻旅顺港,俄军出海突围未遂,据险防守失败,太平洋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1905年1月1日俄军投降,旅顺口陷落。日军乘胜北上,占领沈阳。沈阳会战后,俄国沙皇抽调波罗的海舰只组建第二、第三太平洋分舰队,继续与日军作战。日军把“第二太平洋分舰队”消灭在对马海峡。“第三太平洋分舰队”向日军投降。俄军在前线的失利,诱发了国内革命。沙皇政府急于结束战争。9月经美国斡旋,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殖民地;俄国把其在辽东半岛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俄国将长春至旅顺间铁路及一切特权、财产权移交给日本;将库页岛南部割给日本。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展开,以牺牲中国利益作为和平条件,损害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

1904年2月15日

华兴会成立。1904年(光绪三十年)是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正式成立于长沙。以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为副会长。会员有陈天华、杨笃生等共约五百余人,多为知识分子,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主张“雄据一省与各省并起”发动革命。设立华兴公司,东文讲习所、民译社、黄汉会,作为活动机关。又与会党首领马福益建立同仇会以联络会党,预计11月在长沙起义,未发事泄,宋教仁、黄兴逃到日本,1905年与兴中会、光复会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

他威

(1904~1971)他威·汶耶吉,泰王国政府总理,1945年8月31日~9月17日在任。早年赴法国学习农业。回国后在农林部种植厅工作。1932年参加“6·24”政变。1933年1月任农林部部长政务秘书。1940年5月任銮披汶内阁总理政务秘书。1942年任教育部长。1944年任宽内阁教育部长,曾代理总理职务。日本占领泰国期间,是抗日组织“自由泰”领导人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后于8月31日任总理兼外交、教育、农林、卫生等部部长。9月17日卸去总理职务,在职仅18天,为泰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总理之一。1946年3月及6月两次任比里内阁农林部长。1948年“10·1”陆军政变失败后,一度涉嫌被捕,获释后移居马来西亚槟城,至1958年1月返回泰国。1971年11月3日去世,爱好写作和绘画。

1904年7月14日

克留格尔逝世。史蒂芬诺斯·约翰内斯·保尔·克留格尔(1825~1904),亦称克鲁格,南非布尔人。生于开普殖民地科尔斯堡,曾参加对马塔贝莱族和祖鲁人的反殖民征服战争。主张德兰士瓦共和国同奥兰治自由邦结盟,以对抗英国的兼并。1864年任德兰士瓦共和国军司令。1877年英国吞并德兰士瓦后,于1880年领导布尔人开展反英武装斗争,击溃英军,迫使英国在1881年同意德兰士瓦仍为独立国。1883年起连任4届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任内向沿海地区扩张,侵占班图人土地,并通过延长英国移民取得选举权的年限,以提高运费、物价等手段限制英国移民的涌入。1895年击败罗得斯派来的詹姆森偷袭队。为回击英国的进攻,积极备战,1899年英布战争爆发后,任布尔军总司令。1900年赴荷兰求援,居留至战争结束。1904年7月14日死于瑞士。

卡斯曼

(1904~1982)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界领袖。生于中爪哇普沃勒佐(Purworejo)。曾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医学高等学校读书,后因参加政治活动被开除,遂转入法学高等学校,获法学学士学位。1967年获雅加达穆罕默德协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29~1935年任雅加达青年伊斯兰联盟主席。印度尼西亚独立前后,曾任印度尼西亚独立准备委员会委员、人民治安机构中央主席(1945)等职。后任国家法庭和军事法庭庭长、国防部法律事务局局长(1946~1947),司法部长(1947~1948)、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临时政府驻爪哇发言人(1948~1950)、出席海牙国际会议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代表团顾问(1949),以及国会议员、制宪议会议员等职。为古兰经学高等学校特邀教授、穆罕默德协会大学主席团主席、穆罕默德协会中央主席。

源田实

(1904~1989)日本海军航空兵军官、军国主义者。参加主要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参加主要战役(战斗):偷袭珍珠港(1941年)、印度洋海战、中途岛战役、东所罗门群岛海战,圣克鲁兹群岛海战(1942年)。

源田实1904年生于广岛县。1924年毕业于海军军官学校。后接受舰载航空兵训练。1931年任“赤城”号航空母舰飞行员。1932年任横须贺海军航空兵站飞行教官。期间组织了一支特技飞行队,人称“源田飞行表演队”。1935年晋升少校。1937年毕业于海军大学。学习期间,由于痴迷于海军航空兵最重要的思想,被人们称为“狂人源田”。1938年再度出任横须贺海军航空站飞行教官。1938~1940年任驻伦敦海军副武官。1940年晋升中校。1940~1942年任第一航空母舰分队军训官。期间草拟了偷袭珍珠港的第一份详细作战计划,并在完善以浅海鱼雷攻击珍珠港的作战方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12月7日参加了偷袭珍珠港的行动。1942年3~5月,参加了入侵印度洋的行动。6月4~6日指挥了对中途岛的大规模空袭。后任“翔鹤”号航空母舰飞行军官,参加了所罗门群岛周围的东所罗门海战(8月22~25日)和圣克鲁兹群岛海战(10月26~29日)。11月任驻拉包尔第十一航空舰队参谋军官。1943年任海军参谋部参谋军官。1945年晋升上校。同年被派到本土的海军防空部队任职。1954年参加日本航空自卫队,任副参谋长。1957年任防空司令部司令。1959年任航空自卫队参谋长。1962年退休。1989年8月15日卒于东京。

源田实是一位狂热的军国主义者,其行为非常古怪,但也是一位卓越的战术作战计划者和航空指挥官。

川村纯义(纯二)

(1836~1904)日本海军上将。参加主要战争:复位战争(1868年)、萨摩暴动(1877年);参加主要战斗:鸟羽伏见(京都之南)之战和会津若松之战(1868年)。

川村1836年生于萨摩。1855年进入荷兰人开设的长崎海军训练中心。在1868年1~7月推翻德川幕府的复位战争中,他是萨摩军队中的一名武士,参加了鸟羽伏见之战(1月27日)和会漳若松战斗(3月)。1869~1872年在新的帝田政府兵部任大丞、少辅等职。1872~1874年成为新设立的海军省实际上的首脑。安排由海军中校阿奇博尔德·道格拉斯率领的英国海军人员到海军军官学院执教。1874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并在胜海舟麾下任海军大辅(海军次长)。在1877年2~9月镇压萨摩暴动中,负责海军作战。在任海军大臣的1878~1880年和1881~1885年,他大力提拔萨摩藩出身的官员,以使他们在海军中占据主导地位。1887~1904年担任枢密官。1901~1904年担任明治天皇裕仁的指导老师。1904年晋升为海军上将,卒于此后不久。

瓦德西·阿尔弗霄德·冯伯爵

(1832~1904)德国陆军元帅、侵华德军头目。参加主要战争:普法战争(1870~1871年)、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1901年)。

瓦德西生于1832年。七周战争期间(1866年6~8月),加入普鲁士总参谋部。任驻巴黎武官,因其简明的报告而引起总参谋长毛奇的重视,1869年被任命为普鲁士威廉国王的副官。随着普法战争(1870~1871年)的爆发,其报告的准确性得以证实,这使得他的权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1871年任巴黎军事管制政府总督的参谋长。1882年任毛奇统率的德意志总参谋部的副总参谋长。他鼓吹对俄罗斯进行一场“预防性”战争,也因为此,获得德皇威廉二世的青睐。1888年继毛奇任总参谋长。他反对观点与德皇相左的提尔皮茨海军计划。1891年2月9日被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取代,他后指挥一个军。晋升陆军元帅,指挥侵占北京的八国联军援救被义和团包围的使馆(1900年夏)。他到达太晚,未能参加激烈的战斗(9月12日),后在北京城附近指挥了近36次残酷报复性的小规模作战(1900年9月~1901年5月),扩大了侵略范围。返回德国,卒于1904年。

瓦德西是一位有一定能力的武夫,也是一位狡猾多谋的参谋,但其才干无论是与毛奇抑或施利芬相比都相形见绌。他嗜好阴谋且骄傲自大,这也使得他在总参谋长的职位上只能是个匆匆过客。

广濑武雄

(1868~1904)日本海军军官、军国主义者。参加主要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和日俄战争(1904~1905年);参加主要战役(战斗):鸭绿江之战(1894年),封锁旅顺港,在旅顺港外当其击沉一艘封锁船时被击毙。

戈登·约翰·布朗

(1832~1904年)美国南部同盟将军。参加主要战争:美国内战(1861~1865年);参加主要战役(战斗):七棵松之战(里士满附近,1862年)、马尔文山之战(1862年)、安蒂特姆之战(1862年)、钱瑟勒斯维尔之战(弗吉尼亚的腓特烈堡附近,1863年)、葛底斯堡之战(1863年),荒原之战(拉皮丹南部,1864年)、斯波齐尔韦尼亚之战(1864年)、莫诺加西之战(1864年)、第三次温彻斯特之战(弗吉尼亚州,1864年)、费希尔山之战(弗吉尼亚州的温彻斯特附近,1864年)、锡达克里克之战(弗吉尼亚州的斯特拉斯堡附近,1864年)、斯特曼堡之战(弗吉尼亚州的彼得斯堡附近,1865年)和塞勒克里克之战(弗吉尼亚的阿梅利亚西部,18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