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4
4584700000007

第7章 科技之光(2)

(1904~1971)美国生物化学家

生于印第安纳州利兹维尔。1926年毕业于里土满伊尔汉学院,获理学士学位。后到伊利诺大学深造,1927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2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还曾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名誉博土学位。1929年任伊利诺大学化学讲师。1930~1931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31年到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工作。1940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1948年任生物化学系主任兼病毒实验室主任,1958年任病毒学系主任,1964年任分子生物学教授。1951年任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小组成员。1955~1958年任美国国家科学院生物化学部主任。1957~1961年任美国癌症研究所科学顾问组成员。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哲学会、美国化学会、美国免疫学家协会,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

斯坦利主要研究病毒学。1935年首次获得病毒结晶体,证明病毒是蛋白质的。1936年从结晶病毒中离析出核酸。还对流行性感冒病毒变种及繁殖进行过大量研究。

斯坦利因病毒蛋白酶的研究成果,1946年与萨姆纳、诺思罗普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斯坦利还曾获美国癌症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等许多学术团体的奖金和奖章。

奥本海默于1953年被指控同情共产主义,切断了与美国政府的工作联系,直到1963年才解除。同年获原子能委员会最高奖励费密奖金。

伽莫夫

(1904~1968)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俄国敖德萨。1914~1920年在敖德萨师范学校学习。192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8~1929年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1929~193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1931~1933年在列宁格勒科学院工作。1933~1934年任巴黎大学讲师。1934年夏到美国。1934~1956年任华盛顿大学物理学教授。1934年和1938年两次出席国际物理学大会。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天文学会、美国哲学会、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

伽莫夫主要研究核物理学,早年提出原子核的核流体假设,对建立现代核裂变和核聚变理论起了一定影响。1928年,提出用质子代替α粒子轰击原子核,对核物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核物理学用于解决恒星演化问题,1939年提出超新星的中微子理论,1942年提出红巨星的壳模型。1948年提出新的化学元素起源理论,认为各种元素是在中子连续俘获过程产生的。还提出蛋白质遗传密码的设想:DNA双螺旋结构中由氢键生成而形成空穴的4个角为4个碱基,4个碱基的不同排列组合就构成遗传密码。

伽莫夫著作很多,重要的有:《宇宙间原子能与人类生活)(1946)、《宇宙的产生》(1952)、《物理学基础与新领域》(1960)、《物理学发展过程》(1961)等。

有山兼孝

(1904~)日本物理学家

生于山口县。1928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院。1933年到德国留学,研究量子力学和金属电子学。194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东京帝国大学、东京高等师范学院助教和讲师,1942年成为名古屋大学教授。1958年任名古屋大学理学院院长。1969年任名古屋市立女子短期大学校长。1950年被选为日本学术会议理论物理学家代表。1959年任日本物理学会会长。1957年以日本物理学家代表团副团长身分到中国访问、讲学,并参加过北京科学讨论会工作。1977年任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协会会长。

有山兼孝是金属电子学和物质性质方面专家,主要研究金属电抗阻和有关固体及极低温现象的量子论,为在日本建立量子力学作出贡献。

有山兼孝著作有:《物质的性质》、《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学概论》等。

奈耳

(1904~)法国物理学家

也译内尔。生于里昂。1928年毕业于高等师范学院,获大学助教资格。1932年获斯特拉斯堡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2~1945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1937年升任教授,1940年任静电学与金属物理学实验室主任。1945年任格勒诺布尔大学理学院教授,1957年任核研究中心主任。还担任过北约组织科学委员会法国代表。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法国科学院、苏联科学院、哈雷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物理学会。国际理论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会员。

奈耳主要研究固体磁学性质。提出铁磁性和反铁磁性的科学原理。发现细晶粒与结晶的某些磁性、磁性定向序,以及磁牵引等。由于在固体磁性方面的某些发现和研究成果,奈耳于1970年和瑞典物理学家阿耳文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还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奖章等。

海特勒

(1904~)德国物理学家

生于卡尔斯鲁厄。1922~1923年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学习。1923~1924年在柏林大学学习。1926年获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4年获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27~1933年任格廷根大学讲师。1933~1941年任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教授。1941年任都柏林高级研究院教授,1946年任院长。1949年后任苏黎世大学教授。194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乌普萨拉皇家学会、爱尔兰皇家学会、苏黎世物理学会、瑞士物理学会、日本物理学会会员。

海特勒研究化学键理论。利用量子力学原理阐述共价键的形成与作用,开创了量子化学领域。还研究快速粒子和宇宙线理论、核力理论、介子理论和辐射衰减理论等。

海特勒除有关化学键理论的许多论文外,还著有《辐射量子理论》(1936)、《元波动力学》(1946)、《人类与科学》等书。

切伦科夫

(1904~)苏联物理学家

生于沃罗涅日。1928年毕业于沃罗涅日大学。1940年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0年到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成为瓦维洛夫助手和继承者。1936年任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教授。1964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70年为院士。

切伦科夫在瓦维洛夫指导下,于1934年在研究液体发光现象中,发现新的光学效应: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的运动速度超过光在该介质中的相对速度时,所发出的电磁辐射是一种包括可见光在内的连续谱,并集中在一定方向射出,呈蓝、紫色,这一效应被称为切伦科夫辐射或切伦科夫-瓦维洛夫辐射。塔姆和伊利亚·夫兰克对这一辐射原理作了进一步解释,使之更趋于完善。三人于1958年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这种辐射原理制成的所渭切伦科夫计数器,可用来探测高能带电粒子,常用于原子核及宇宙射线的研究中,1955年用这种仪器发现了“反质子”。

切伦科夫在核物理学、高能粒子物理学、宇宙射线和电子加速器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作出一定贡献。

切伦科夫于1946年、1952年和1977年获3次苏联国家奖金,并获2枚列宁勋章。

奥本海姆

美国物理学家。1901年4月22日生于纽约市。曾就学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1925年于马塞诸塞茨大学获文学学士。1925~1926年就读于剑桥大学。1927年于哥廷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0年与凯士琳·哈里森结婚,有2个孩子。1927~1928年任国家级调研员;1928~1929年任国际教育委员会研究员。1928~1929年任教于莱顿大学和苏黎士大学。1929~1931年为助理教授;1931~1936年为副教授;1936~1947年为物理学教授。1943~1945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工作;曾任洛斯爱莫斯科学实验室主任。1947~1967年在新泽西普林斯顿任发展研究协会的主任和物理学教授。1946~1952年任总咨询委员会主席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曾获:恩里克·费尔明奖学金;美国科学和艺术协会的原子能研究员。荣任:丹麦皇家科学学会会员;巴西科学学会会员,日本科学学会会员。1967年2月18日逝世。

著述

I.物理学

《世界秩序的科学基础》(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s ot thcWorld Order),丹佛大学社会与科学基础学会出版社1947年贩。

《当代物理学》(Physics in the Contcmporary World)剑桥,马塞诸塞技术协会1947年版。

《科学与常识的理解》(Science and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纽约,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1954年版。

《开启智慧》(The Open Mind),纽约,西蒙和舒斯特公司出版1965年贩。

《物质的构造》(The Constitution of Matter),俄勒冈州竹根纳,高等教育学会1956年版。

《关于科学与文化的几点想法》(Some Relletions on Science and Culture)北卡罗里大学出贩社1960年版。

《飞行物:对物理学家的三次挑战》(The Flying Flying Frape:TheeeCriscs for phrPhysicists),伦敦和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关于电动力学的论文集。(Leetures on Electrordynamics),由S.库塞卡(S.Kusaka)和B.S.德维特(B.S.Dewitt)编辑,纽约,哥顿和布里希出版社1970年版。

Ⅱ.其他

《罗伯特·奥本海姆的信及文集》(Robert Oppenheimer:Letters and Recollections),爱利斯·凯鲍·史密斯编辑,马塞诸塞,哈佛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研究著作:

《罗伯特·奥本海姆与原子理论》(J.Robert Oppenheimer and the Atomic Theory),爱尔维·库哥尔马斯著,纽约,曼斯纳出版公司1953年贩;《罗伯特·奥本海姆:其人及他的理论》(Robert Oppenheimet:The Man and His Theories)米歇尔·劳斯著,伦敦,纪念品出贩社1964年版;《飞逝的年月:罗伯特·奥本海姆的故事》(The Swift years:The Robert Oppenheimer Story)皮特·米歇尔莫尔著,纽约,道德、麦特出版公司1069年版;《奥本海姆轶事:菲力蒲之行》(The Oppenheimer Case:Security on Trail by phillip)M.斯特恩和哈罗德·P.格林著,纽约,哈珀出版社1969年版;《世界的修面人——奥本海姆》(J.Robert Oppenheimer,Shatler of Woxds)皮特·古德柴尔德著,伦敦,BBC出版社1980年版。

罗伯特·奥本海姆的学术生涯有两个不同的时期。第一时期从1926年开始,也就是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之时。这篇论文是关于分子光谱的技术分析方面的论文。它是用量子技术分析各种物理现象的第一篇论文。

多年来,为了统一牛顿经典物理学和新兴的量子技术学的概念,人们已作了不少努力。然而,在许多方面,这些努力的结果也只是些微的成功,或者毫无成效。然而到1925年时,迪拉克、海森堡、施罗丁格以及其他人向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即把牛顿物理学弃置一边,试图根据量子技术原则单独解释物理现象,这是一个挑战。

奥本海姆仅仅只是众多攻克这一难题的物理学家之一。不过,他大概是阐述最深刻、最透彻,而且是最有成效的一个。在快速程序里,他用量子理论分析了轻原子的结构,X射线以及分子运动的自由等级。此外,他还最早提出关于反粒子的本质的思想,从根本上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这一预言于1932年被卡尔·安德森所证实。

发现宇宙射线活动异常——早在30年代就观察到了——又给奥本海姆提出另一个课题。他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宇宙辐射云”的现象,即在大气的表层,一条单独的宇宙射线衍生出第二个粒子,这个粒子反过来又衍生出另一个粒子,结果在较低的大气层中形成粒子“云”。

不过,说起奥本海姆,人们总会联想起他与核裂变课题的关系。这是一项曼哈顿工程,研究的是第一颗原子弹的构造。奥本海姆的经验、专长以及他的兴趣使他不能不担当制造第一批核武器的带头人。1943年,他被任命为洛斯爱莫斯实验工程主任。这一选择后来证明是一个英明决策。尽管他是个理论家而不是一个实践家。奥本海姆把很有价值的技术引入制造弹药实践中。他以他的声望组织了一个研究组,这些人都是核物理学方面的尖端人物。奥本海姆研究组一致认为,把相隔较远的新·麦塞克沙漠作为实验点。他们没有惧怕当局的阻挠,相互支持、影响,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

曼哈顿工程的胜利完工是在1945年6月16日,这时第一颗原子弹在新·麦塞克的爱拉莫哥尔多试验成功。这一成功是对奥本海姆及他的同伴们的莫大鼓舞。它成功地解决了一个智力上的问题,当然,也是满足个人需要的源泉。然而,此种武器之谜的解开,同时又产生了一个社会的和道德责任的问题。这给以后的科研机构带来不少麻烦。

非常不幸的是,奥本海姆在他生活的其他阶段里,被卷入了变幻不定的政治漩涡中。麦卡锡时代的疯狂专断造成没有人再相信纯洁、正义、忠诚,也不提什么爱国主义的后果。奥本海姆早期同左翼同盟站在一起,反对发展热核弹工程。这是他被当时政府定为犯下的一条罪状。尽管他被评委会认作是“忠诚公民”,但当局取消了这一决定。这是美国政治上、科学史上最黑暗的统治时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