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4
4584700000009

第9章 文学类(2)

农民群众的觉醒得到了较完整表现的是作者的中篇《农村信使》(1933)。主人公卡扎卡替财主做牛做马,以为财主会因此而实践他以残废女儿相许的诺言。没料想好梦一场空,并落得解雇的下场。他从受骗的亲身遭遇中醒悟,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革命战士。作品真切感人,富于典型意义,虽然人物性格和生活画面还不够丰富多采,但确是一部农村革命的活生生的历史。作者因这部作品曾被捕入狱。

三十年代卡拉斯拉沃夫还写了不少文学评论文章,在维护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学方面作出了贡献。三十年代后期,保加利亚政权日益法西斯化。严密的检查制度使得作家不能够直接描写尖锐的政治斗争,他便把笔锋转向对农村私有制和宗教迷信的揭露。如短篇集《财产》(1936)、长篇《骗局》、《曼陀罗》(1938)、《儿媳妇》(1942)等,是这方面有影响的作品,尤以后两部小说艺术成就最高。

《曼陀罗》通过小私有者马丽奥拉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毒害作用。马丽奥拉为积累财富,也曾受过些生活的煎熬,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受害者。但资产阶级视钱如命的人生哲学又成了她的道德准则。财产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它摧毁人性,夺走了她身上最后一点光明的东西,就连她的母爱也浸透了“财产意识”。为了财产她不惜毒死丧失丈夫的儿媳妇,并用“人与人是狼”的人生哲学毒害小儿子,阻碍他参加革命队伍。作者以马丽奥拉的形象鞭挞了当时小私有者中部分远离革命队伍的保守落后势力。马丽奥拉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又有深刻的社会典型意义。

《儿媳妇》则以农村大产业主为揭露对象。故事线索主要通过主人公尤塔兰和儿媳妇之间的冲突而展开。作者用平和而细腻的笔法,按照生活本身的规律揭示了尤塔兰形象的本质特征。金钱是尤塔兰毕生奋斗的目的,也是他把周围的人变成奴隶,制服被剥削者的手段和权力基础。在这个人物身上,贪得无厌地积累财富和种种罪行的发生,都充分体现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及其危害社会的破坏作用。作者通过这个寄生阶级的典型形象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作了有力的否定。

两部作品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丰富、结构严谨。作者善于以从容不迫的手法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作品的缺点是没有塑造出成功的富于时代精神的正面人物形象。

1945年保加利亚解放后,特别是在五十年代,卡拉斯拉沃夫还写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多以过去反法西斯的战斗生活为题材,部分作品也反映了解放初期的新生活。中篇《探戈舞》、长篇《平凡的人》是给作者带来新的声誉的作品。前者有力地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保加利亚法西斯统治集团的黑暗。作品荣获季米特洛夫奖金。后者是一部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史诗性作品,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直到保加利亚解放的革命斗争的历史。作家七十年代发表的重要作品剧本《我们的母亲》(1973)及小说《白色森林的故事》(1975),都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它们的基本思想内容和作家过去的这类作品并无二致。1956年他的十卷本作品集问世。1958年卡拉斯拉沃夫被选为保共中央委员。1958——1962年任保作家协会主席。作家生前还是保科学院院士,并享有多种荣誉称号。

格林(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英国中部的伯克爱姆斯特德。在他父亲当校长的学校上学,后在牛津伯利奥学院学习,发表过一本诗集。其后任《泰晤士报》副编辑四年。他因他的第四部小说《伊斯坦布尔列车》而成名。他把这本书列为“消遣”类,以区别于他那些以宗教问题为中心的更为严肃的作品。1935年他作了一次横穿西伯利的旅行,写了《没带地图的旅行》(1936)。回国时被聘为《观察家》杂志的电影评论家。他早在1926年就皈依了天主教,1938年教会委托他去墨西哥访问,了解当地取缔教会的情况,结果产生了旅行记《不法之路》(1939)和小说《权力与荣誉》(1940)。

从1938年发表《布莱顿岩石》开始,格林写了一系列探讨宗教问题的小说,如以墨西哥当局驱逐教会、追捕牧师为题材的《权力与荣誉》、以西非为背景的《问题的核心》(1948),及其后的《事情的结局》(1950)。这些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天主教徒,这些人在复杂的社会中犯了这样那样的罪行,作者在探讨他们的罪恶、信仰、赎罪、解脱等问题时,得出了悲观主义的结论。他认为人是天生腐败的,人没有能力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教会也没有办法阻止人犯罪。所以在这些小说中,教会的代理人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这些作品艺术性较高,非天主教徒对它们也感兴趣。

1941~1943年格林从事外交工作,被派往西非,后来他又曾到过亚洲及拉丁美洲,因此战后格林的作品转到以国际政治问题为题材的小说,他观察世界上哪里要发生问题,他就写哪里。这些小说不仅描写了异国的风光,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某些本质的东西,与近来国际局势关系密切,引起人们很大的注意,使作者获得更大的国际声誉。

《沉静的美国人》(1955)写的是抗法战争时期的越南。老殖民主义者法国面临彻底失败,一个年轻的沉静的美国人又趁机而入,靠一帮土匪搞恐怖活动,企图建立“第三种势力”,受害者是无辜的老百姓,最后这个美国人被暗杀。《我们在哈瓦那的人》(1958)写巴蒂斯塔独裁统治下的古巴。《勾销的病案》(1961)写比利时殖民主义者撤退前的刚果。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有时谴责殖民主义者,并常常同情那些穷苦的人们。

1966年出版的以海地为背景的小说《喜剧演员》是他这类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出版后轰动一时,至今仍不断再版,并已拍成电影。小说写的是海地前总统杜瓦利埃暴政下的太子港。杜瓦利埃依靠一个由他直接指挥的特务组织“通顿马库特”和其他镇压机器在国内实行法西斯统治。以黑人医生共产党员马奇奥特为首的少数人准备武装革命推翻暴君,由于条件不成熟,革命流产了,医生被特务组织杀害,其余的人逃往邻国山区准备打游击。以故事叙述者布朗为首的一群外国人,本来是不关心海地人民的革命的,他们抱超然态度,游戏人生,自称“喜剧演员”。后来布朗及一个靠行骗度日的英国人,因为在海地革命者向国外转移时做了一点事,无意中在流产的海地人民革命中扮演了角色。

近年来格林又陆续写了一些他所谓的“消遣”性小说。其中《随姨母旅行》(1969)是写一个七十二岁的老太太如何操纵着一个拉丁美洲的走私集团,说明格林也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喜剧作家。1978年格林进入他写作生涯的第五十年,又发表了他的第二十二部小说《人的因素》,揭露了当前国际上间谍组织的阴谋活动。主人公是英国情报局的谍报员莫里斯·卡瑟尔。他曾在南非工作,违犯种族隔离法律与一黑人女子结婚,因遭追捕,逃回英国。多年后美、英、法、西德合订的阴谋落在他手中,他们企图帮助南非当局镇压当地黑人的革命运动。卡瑟尔出于对南非人民的同情,将阴谋泄露给俄国人,他以为俄国人会挫败这个阴谋,不料俄国人把他的报告立刻送给西方,借此证实他们的假情报,并将卡瑟尔只身弄到莫斯科软禁起来。这本小说直接涉及当代国际政治斗争,有一定现实意义。

格林本人曾在一本小说的序言中提到他想在当代惊险小小说中创造出一些传奇的东西,他的小说的特点也正在于此。他的作品往往以消遣性的侦探小说形式出现,但它们的格调却显然高于一般资产阶级侦探小说,因为他强调如实地描绘生活,他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角落,刻画出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物,尤其是敢于接触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在艺术上,他最大的优点是擅长讲故事,他特别注重情节的安排,他的小说中充满行动,通过行动描写人物。他的故事总是能够立刻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又不断地用一些细节、用一些巧妙的中断来引起读者的悬念。他有时还用电影手法,一个形象、一个形象地对故事进行剪辑,使人物的行为有步态、有差异、有对比,因而使读者产生直接的印象。

总的来说,格林写了三十多种作品,包括小说、戏剧、儿童读物、游记、论文集和短篇小说集。

奥斯特洛夫斯基(尼·阿)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身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个酿酒工人,母亲给人家做饭洗衣。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念过三年书,十岁左右就到附近车站小食堂做工,还当过发电厂的助理司炉。但奥斯特洛夫斯基十分好学,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还贪婪地阅读各种进步文学作品,自修了小学的全部课程。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19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获得解放,同年七月,他就加入共青团。八月,他又作为志愿兵参加红军,走上前线。不久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团,成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员。1920年8月,他因为在战斗中负伤,转业到生产部门工作,不久,在与洪水搏斗中,得了伤寒和风湿症。192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曾任共青团的区委和地委书记。1927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但他并未因此退出战斗生活,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开始文学创作。1928年,他根据自己参加红军同反革命白匪斗争的经历,写成一部中篇小说,可惜原稿在邮寄时遗失。这一年,他健康进一步恶化,双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身残志不衰。他战胜了难以述说的困难,在1933年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作品。它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为主要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过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的广阔历史画面。小说通过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场面,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布尔什维克党人和苏联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所进行的英勇斗争和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成功地塑造了苏联第一代共青团员的光辉形象。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一生成长的光辉历程,令人信服地表明,“钢铁”——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正是在同敌人及各种困难的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小说的全部描写都围绕主人公性格的成长展开,结构紧密、自然。因为作者本人就是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对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思想发展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所以对主人公的心理、性格、语言和行动的描写,都特别真切感人。无论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三十年代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在1934年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祝贺的信件从四面八方飞向作家居住的索契城。不少青年把这部作品奉为自己的“生活纲领”。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家乡烈士墓前的一段著名的独白:“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来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后来成为千百万革命青年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小说出版的同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为了表彰他忘我的劳动和卓著的功勋,1935年苏联政府决定授予他列宁勋章。

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奥斯特洛夫斯基除了发表大量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强烈战斗性的政论、演说,还着手创作另一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按照作家的计划,这部小说共有三卷,它以国内战争为背景,揭露波兰侵略者的可耻失败和乌克兰统治阶级出卖祖国的罪恶行径,歌颂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暴风雨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可惜这部计划中的巨著只完成了第一卷。1936年12月26日,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便与世长辞了。

辛格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作家,曾于1978年因其著作“保留了东欧犹太即将消失的传统”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他出生于波兰当时为沙皇俄国统治的地区拉德捷敏,父亲和母亲都是犹太教里的拉比(犹太法学博士和教士,主管犹太教区里宗教和世俗事务)。四岁时全家迁居华沙,他父亲一心要把他培养成拉比,让他从小受正统的犹太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他后来也只用这两种文字写作。他哥哥以色列·约书亚·辛格是作家和新闻记者,他受哥哥的影响,成年后也从事新闻工作。1935年随哥哥到美国,定居在纽约,作为自由撰稿人,为纽约的意第绪文报刊写书评、散文和长短篇小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发表在《犹太前进日报》上,一些长篇小说也在该报上连载。

辛格迄今已创作三十余部作品,全都用意第绪文写成,已译成英文的计有长篇小说八部,短篇小说集七部,剧本两个(其中一个已在百老汇演出),回忆录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十余部。他写得最好也最出名的是小说,一般评论家认为他的短篇小说写得比长篇小说更好。

辛格的长篇小说主要可分成两大类。一类如《莫斯卡特家族》(1950)和未完成的三部曲《庄园》中的两部:《庄园》(1967)和《农庄》(1969),是概括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浩瀚巨作,主要描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的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另一类包括《戈莱的撒旦》(1955)、《鲁柏林的魔术师》(1960)、《奴隶》、(1962)、《仇敌们,一个爱情故事》(1972)和《萨沙》(1978),这类故事写得比较精炼,主要描写爱情和宗教信仰问题,失去信仰与恢复信仰、背离犹太教与皈依犹太教往往是小说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代表作是《鲁柏林的魔术师》,内容主要写一个性好渔色的犹太堂璜改邪归正后由浪子变成了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