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8
4585100000023

第23章 表演艺术(4)

40年代末罗森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改行做起电影导演和独立制片人。然而过去的经历仍然笼罩着他,1947年被传到美国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出庭作证,好莱坞10君子风波过后,才得以继续拍片。在1947至1951年非美活动委员会听证期间,罗森因执导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正剧而名噪一时,如《约翰的钟》(1949)、《出卖灵肉的人》(1949);特别是《当代奸雄》(1949)这部表现政治腐败的影片获得第22届奥斯卡最佳故事片金像奖、最佳故事片金球奖、纽约电影评论最佳影片奖。他本人获最佳导演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提名。在1951年美国国会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听证会上,罗森终被定为共产主义分子。在他自己的证词当中,罗森否认曾加入共产党,也拒绝证明其他人共产党员的身份,因此当即被列入好莱坞黑名单。经过两年的沉默和思考,罗森写信给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要求再举行一次特别听证会。在这次会议中,他承认了自己过去与共产党的联系并供出50名同志的姓名。从此他虽然得以拍片,但永远远离好莱坞,内心受尽了煎熬。1961年,罗森作为制片人、导演兼合作编剧的《江湖浪子》问世,开始在评论家眼中找回失去的荣耀,纽约电影评论会授予最佳导演奖。1964年他的最后一部影片《乱丝情网》在美国遭到了商业和评论上的惨败,然而却被著名的法国《电影手册》列为当年10佳影片之一。

他的其他主要作品还有:作为编剧——《艳窟啼痕》(1937)、《千古疑狱记》(1937)、《铁腕肃奸记》(1938)、《重见光明》(1939)、《怒吼时代》(1939)、《早生贵子》(1940)、《海狼》(1941)、《渔家恨》(1941)、《半夜歌声》(1941)、《自由之火》(1943)、《阳光下的行军》(1947)、《妒情》(1946)、《沙漠情焰》(1947)等;作为导演——《勇敢的公牛》(1951,兼制片人)、《风尘奇女子》(1955,美、意合拍,兼合作编剧)、《亚历山大大帝》(1956,兼制片人及编剧)、《月光岛》(1957)、《他们来到科杜拉》(1959,兼合作编剧)等。

戈尔巴托夫·鲍里斯·列昂切耶维奇

(1908~1954)苏联作家,电影剧作家。1930年加入共产党。1922年从事文学创作,1945年开始写电影剧本。他的中篇小说《宁死不屈》(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后来成为同名影片的剧本墓础1945与M顿斯阔伊合作)。他的电影作品主要是反映卫国战争时期矿工的生活,以及他们在和平建设年代的劳动。根据他的剧本摄制的影片有:《顿巴斯的故事》(1945,与M·布列曼、c·安东诺夫合作)、《顿聂茨的矿工》(1951,与B·阿列克谢耶夫合作,获斯大林奖金)、《一夜》(1957)。他还为纪录片《人民的审判》写了解说词。

斯图尔特·詹姆斯

(1908~1997)美国电影演员。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市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喜爱表演。1932年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在马萨诸塞州的法尔默思市参加大学演出团;之后赴纽约百老汇演戏。1935年去好莱坞,演出第一部影片《谋杀者》,以后演出一系列影片。1939年以影片《民主万岁》获纽约电影评论奖最佳男演员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提名,1940年以《旧欢新宠》获第13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美国空军,获得殊荣。战后他以《一件谋杀案的剖析》再次获纽约电影评论奖最佳男演员奖。1980年获美国电影研究院授予的终身成就奖;1983年获肯尼迪中心授予的终身成就奖;1990年获林肯中心电影学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1985年还获得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自由勋意。

他主演的重要代表作有:《七重天》(1937)、《教子》(1938)、《浮生若梦》(1938)、《苦乐鸳鸯》(1939)、《碧血烟花》(1939)、《小店鸳鸯》(1940)、《人去楼空》(1940)、《一斗金》(1941)、《奇妙生涯》(1947)、《十载沉冤》(1948)、《绳索》(1948)、《无敌连环枪》(1950)、《哈维》(1950)、《折箭为监》(1950)、《戏中之王》(1952)、《后窗》(1954)、《血战蛇江》(1955)、《擒凶记》(1956)、《圣路易精神号》(1957)、《迷魂记》(1958)、《夺情记》(1958)、《双虎屠龙》(1962)、《西部开拓史》(1962)、《安邦定国志》(1964)、《烽火田园》(1965)、《荒漠十壮士》(1966)、《国际机场77》(1977)、《非洲故事》(日本,1981)、《菲维尔去西部》(配音,1991)等。

史丹·安娜

(1908~1993)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乌克兰基辅。原名安妮尔·安纽希卡·斯坦斯卡娅·苏达凯维奇。她的父亲是俄罗斯芭蕾大师,母亲是瑞典人。她本人短期做过女招待,不久便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办的莫斯科艺术剧院。1927至1928年参加过几部苏联影片的演出,之后就去德国。她在德国影片《凶手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中的演技吸引了美国制片人高尔温的注意。30年代初,高尔温将她带到好莱坞,为她大肆宣传,指望她能成为嘉宝和玛琳·黛德丽式的明星,可惜她无法引起美国观众的兴趣,她主演的几部影片均不卖座,高尔温承认他花了大钱,干了平生绝无仅有的一件错事,便终止了与她签订的合同。这就是当时电影界哄传所谓的“高尔温的蠢招”。安娜以后仍参加演出过几部影片,但她将大部分时间致力于绘画,当作是半职业性的事业。1960年纽约上演《三分钱的歌剧》长盛不衰,她在其中扮演了琼妮这一角色,后来随该剧巡回演出。

她主演和参加演出的主要美国影片还有:《娜娜》(1934)、《复活》(1934)、《孤独的女人》(1936)、《同我结婚的一个男人》(1940)、《他们要来炸毁美国》(1943)、《三个俄国姑娘》(1944)、《寻找财富的士兵》(1955)、《逃跑的姑娘》(1956)、《尼姑和上士》(1962)等。

斯图尔特·保罗

(1908~1986)美国电影、电视演员,电视导演。生于纽约市。少年时曾登台表演,攻读于哥伦比亚大学,1938年进奥逊·威尔斯的水星剧院。1941年在影片《公民凯恩》里首次露面,扮演凯恩的贴身男仆。此后在许多影片中扮演性格角色。50年代中期起,又任电视导演。他是美国电影演员公会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广播艺人联合会创办人之一。一生参加50多部影片的演出,导演、演出5000场广播、电视节目。

他主演或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有:《幸运先生》(1943)、《窗》(1949)、《晴空血战史》(1950)、《玉女奇男》(1952)、《绝密事件》(1957)、《从未讲过的最伟大的故事》(1965)、《在寒冷的血泊中》(1967)、《搏命》(1975)、《费尔兹与我》(1976)、《乌龙帮办逢凶化吉》(1978)等。

莱加尔·马尔加

(1908~?)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戏剧、电影女演员。生于柏林。曾在慕尼黑学习戏剧,1926年起在舞台上演出,1955至1968年是柏林的高尔基剧院的成员。后来为自由职业者。1952年走上银幕,善于扮演现代题材影片中的主人公。她在库尔特·梅切格导演的影片《弯角的旗帜》(1967)中扮演布罗索夫斯基妈妈一角,获得很大成功,因而获得民主德国的国家奖;她还获得过艺术奖。

她演出的主要影片有:《战斗的乡村》(1952)、《马戏团的警报》(1954)、《柏林情话》(1957)、《皇宫与茅屋》(1957)、《只是一个妇女》(1958)、《寻找太阳的人》(1958年拍摄,1972年公映)、《五天五夜》(1961,与苏联合拍)、《两个人的生活》(1968)、《保尔和保拉的传说》(1973)、《流浪》(1978,罗马尼亚)等。她还参加一些电视片的演出。

阿米契·唐

唐·阿米契《银国春秋》,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