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8
4585100000025

第25章 绘画艺术

维克多·帕斯莫尔

(1908~1998)英国画家和雕塑家。曾担任文职行政工作,直到1938年才成为专业画家。开始作画时是一个随着惠斯勒和西克特的英国传统的印象主义者。作色调微妙的静物画和薄雾迷蒙的风景画,如《黄昏,海默尔史密斯》(1943)。大约1948年,从拼贴画开始,着手画抽象风格的作品,光在他的题材中仍然是重要的部分,如《黑和白的螺旋形主题——暴风雪》(1950)。后期的绘画和着色的浮雕都具有独特的新造型主义的形式,接近抽象风格。他还在伦敦等地教授以抽象原理为基础的设计课程,对后辈影响颇大。

维克托·德·瓦萨雷利

(1908~1997)出生在匈牙利的法国画家。1930年主要活动在法国。他是光效应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30年代主要设计海报,对所谓的仿真绘画和错觉艺术感兴趣。40年代开始受到包豪斯学院和构成派美学观点的影响,探索把几何形状与平涂的、相互作用的色彩用于表达空间和视觉的可能性。他的画面像棋盘般在方格子上配置了许多小圆形,并利用视觉上的歧义,营造凹凸、起伏、颤动、变形的运动感。发表了众多艺术宣言,声称要打破绘画和雕塑的不同分法,创造出多元的空间的造型艺术。

垃圾箱派

1908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活跃的以罗伯特·亨利为首的美国青年艺术家团体。这些画家反对20世纪初期流行于公众和画商中的陈旧的学院式艺术趣味。当时的评论家面对这一艺术派别的那种现实的、社会意识的题材,以及它通常具有的大胆的写实主义风格时感到惊愕不已,因此用“垃圾箱派”这个不光彩的称号称呼他们。垃圾箱派亦以“革命的黑帮”闻名。它源于19世纪晚期美国报纸上图画式新闻报道的传统,并在相当程度上仍和这种传统保持联系。在政治社会态度上持有强烈的自由派观点。垃圾箱派在主题的选择上。要比它的概念和技巧成就更为激进。然而,作为一个集体的、独立的组织力量,其重要意义在20世纪早期美国艺术中影响相当深远。垃圾箱派成员除罗伯特·亨利外,还有约翰·斯隆、乔治·卢克斯、埃弗雷特·希恩、威廉·格拉肯斯、阿瑟·戴维斯、欧内斯特·劳森、莫里斯·普伦德加斯特等。

[荷]扬·阿色林意大利风景年代不详

里塔·昂格斯

(1908~1970)新西兰画家。她主要画肖像和风景作品,是20世纪40年代新西兰艺术的代表。油画和水彩画法直接,色彩明亮。

马克斯·比尔

(1908~1994)瑞士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曾在苏黎世美术工艺学校和德国包豪斯学习。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主要居住在苏黎世,并从30年代起在那里从事建筑设计。他曾作为巴黎“抽象创造社”的一名成员而积极活动,后来又在德国乌尔姆的造型学院担任领导。比尔的雕塑风格完全是非具象的,在审美上往往是构成主义的。作品特点同20年代大多数包豪斯教师强调的建筑和工业设计原则十分近似。在雕塑中常使用水泥或白胶泥,用铁皮塑铸成型,并塑成缠绕起来的曲线形,如作品《三个部分的统一》(1948)。

理查德·格斯特尔

(1883~1908)奥地利画家。早年受到装饰画家克利姆特影响,具有维也纳分离派的风格。1905年开始转向了更加个性化的表现主义风格。最好的作品是音乐家勋伯格家族的肖像,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作品当时少为人知,随着受到影响的柯柯施卡的闻名,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的价值。

贾科莫·曼组

(1908~1991)意大利雕塑家。他的作品主要是宗教题材,曾为圣彼得教堂制作过大门。他的圣母子雕像风格接近罗丹。一些立像雕塑则接近马里尼。

巴尔蒂斯

法国具象画家。出生在波兰贵族家庭,父母都是画家,从幼年开始,就在他的父亲、波兰著名画家和作家克罗索夫斯基的鼓励下学习绘画,成年后长期隐居于巴黎近郊从事创作。没有接受过正式的训练,但是享有神童的声誉,他的艺术才能得到家庭的朋友画家波纳尔、德兰的赞赏。著名诗人里尔克也同样鼓励过这位少年奇才。1961年在法国文化部长马尔罗的邀请下出任法兰西美术学院院长。巴尔蒂斯早期的街景和室内景虽然是写实作品,但却充满魔幻般的气氛,从中可以看出来自波纳尔、勃拉克和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30年代开始一直着迷于描绘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她们无论是在睡眠中、做白门梦、阅读还是在窗前沉思,都有一种如梦如幻般的奇异感觉,没有任何的暗示,却洋溢着撩人的春情。与早期的色彩呆板、沉着不同,巴尔蒂斯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明亮、鲜艳,具有一种近乎透明的朦胧效果。《盥洗室内的小孩》、《睡榻上的少女》、《街景》、《有牛的风景》是画家的主要代表作。尽管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巴黎以外并且很少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但是巴尔蒂斯却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那些带有色情意味的独特作品使其成为偶像式的人物。

[法]巴尔蒂斯艺术家和他的模特儿1980~1981

埃斯塔克的房子

此图中的房屋被画成一个个立方块,其他物体都是由几何形体构成的。房屋具有一种相对的雕塑般的突出,并把它们融合在周围的空间中。像这样的作品,连同他在1908年和1909年画的类似的习作,形成了立体主义的第一发展阶段。勃拉克把这幅风景画送到1908年巴黎秋季沙龙时,遭到了由马蒂斯、鲁奥和马尔凯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拒绝。后来在1908年11月,勃拉克在一家美术馆展出了自己的27幅作品。一位评论家说:“勃拉克使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子,变成了几何图形和方块块。”此后不久,“立体主义”这个绰号便成了20世纪绘画中一个独立运动的正式名称。

立体主义于1907年至1914年源于法国,打破传统时空概念,在画面上将形体分解为几何形,互相重叠,同时表现物体的几个不同方面,如人体的正侧面同时出现,成为开启一代新风格的美术流派。勃拉克是立体主义发起人之一。

乔治·勃拉克(1882~1963年)是法国立体主义画家。勃拉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业余画家。他们鼓励幼小的勃拉克学画,起初在巴黎附近的阿根托尔学画,后来在勒阿弗尔美术学院夜班就读。1899年开始当油漆匠学徒,1900年底,又到巴黎继续学徒。后来在勃拉克绘画中,渗透着装饰性的效果,便是他作为一个房屋油漆匠所受的最初训练的结果。他的艺术生涯,最初与野兽派接近,后与毕加索相会,用塞尚的画法描绘风景画和人物画。

埃斯塔克树林

画面上房子和树木变成了几何形体积,并强调了物体的立体。明确的线条和轮廓限制了房屋和树木,施以暗影的树木和房屋,暗示体积和深度的存在。房屋的色彩被限制为一致的赭色,树木则是蓝黑色,深度的幻觉不是常用的直线透视,虽然在尺度上使用了缩小的方法,但是这个幻觉是由房屋和树木外观上的体积造成的。当观者从各个不同位置去观察作品时,那重叠、倾斜、移动的形状,便产生景色变化的艺术效果。

1908年夏天,勃拉克又在埃斯塔克画了一些风景画。他在这些作品中探索着一种新的视觉,以色彩来取得倾斜平面的几何结构。这些倾斜平面是限定和控制画面深度的。此图便是如此。

逆光的裸妇

完成于1908年的《逆光的裸妇》,又一次表明博纳尔在处理色彩时与中象派是有区别的:他一方面批评印象主义过于忠于自然,另一方面又赞美他们善于观察,他宣称要在感受自然的色彩方面超越印象主义。

像许多现代试验主义者一样,博纳尔的作画方式也是主客观参半的,他先是在画布上画上一些笔触(色彩),这些笔触只要起到色彩和组织结构的记号作用就行。然后将画搁置一段时间或在另一个环境中,再根据原先的笔触回忆起最初的感觉在主观与客观之间作比较,进行变化描绘并组织形象。

女高音歌手莫泽斯柯

这一幅《女高音歌手莫泽斯柯》也略带讽喻性,单纯的色彩,略有形态的构图,似乎刻意再现这位歌女的丑态,这种以藏雅露丑为本意的野兽派方法,颇有向上流社会挑战的含义。

基斯·凡·东根(Kees Van Dongen,1877年~1968年)是法国野兽派成员中素描能力最强的一位画家。他本是荷兰人,原名Cornelius Theodorus Marie van Dongen,出生于德尔夫斯哈文,生长在一个海员家庭,早年曾入鹿特丹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897年定居巴黎。初为几家讽刺性报刊画速写。自从与马蒂斯结交后,沉醉于狂野的色彩中,1905年秋季沙龙上举行第一届“野兽派”画展时,他与鲁奥、马尔开、弗拉芒克等人一起,为这一新画风展示其作品。到巴黎后艺术倾向于对社会发俏皮话或持玩世不恭的态度。他熟悉酒吧生活,描绘对象除了裸女外,就是这种场合中常见的歌女吧娘之类人物。

1908年,也即他创作该画的当年,他应邀去德雷斯顿参加表现主义画派“桥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的肖像画声誉再度上升,一时成为贵妇人争购的对象。

夏里亚宾扮演奥洛费伦的形象

戈洛文的肖像画,大多以演员为主。这幅《夏里亚宾扮演奥洛费伦的形象》,描绘了歌唱家夏里亚宾(1873年~1938年)在表演时的情形,这也正是戈洛文肖像艺术的特殊之处。在这类作品中,他表现的不是演员本身,而是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剧中人物,服饰、道具等的刻画,体现剧作家、音乐家的创作意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亚历山大·雅柯夫列维奇·戈洛文(A.я.г л O B и H,1863年~1930年)是一位以舞台美术见长的艺术家,在风景画和肖像画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曾参加“艺术世界”的早期活动。1882年~1889年,他就读于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从1898年起,他开始为莫斯科大剧院作舞台美术设计。他为根据莱蒙托夫、莎士比亚、普希金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剧目设计的舞台布景,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戈洛文的艺术,色彩丰富华丽,富有浪漫的情调。他与弗鲁贝尔一起制作的装饰壁画,显示了他多方面的才能。

红色的和谐

马蒂斯不断探索绘画的平面感,企图摒弃西方传统的透视法和明暗法,而尽可能在平面上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图是马蒂斯成熟时期的作品。在这幅画中,表现了一个新境界,它比印象主义画家,甚至比高更所想像的东西更奇特、更神秘。他只用一种未加调和的红色,限定了餐室内部的空间、墙面、桌面、地面均用红色涂绘,桌子、墙、地面的轮廓没有用具体的线条勾画,仅在这片红色中用人物、椅子和瓶子等造型暗示出桌子、墙面与地板的位置关系,形成既有空间感,又是平面的画面空间的特殊关系。藤蔓植物花纹均匀地分布在墙面和桌面上,它们增强了红色调的画面效果。窗外抽象的植物,映衬着绿地蓝天,限定了户外景色。左角的那座红色建筑物,重复了房间的色彩,构成了这幅画的深度幻觉。作者抛弃了正规的透视,然而还是加了几笔透视的点缀,如窗框、椅子、桌上摆的东西和桌子上藤蔓花纹环绕着桌子边缘的方式。总之,此图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创造了一个清新的绘画空间世界。

希望之二

此图在画面中间描绘了一个体态高大的孕妇形象,身前有一个骷髅,衣襟上有三个低头的男人形象,造型怪诞离奇,增添了画面的寓意性。《希望之二》是指即将降生的婴儿——第二代,这是美好的理想,人类的希望,但孕女流露出有些厌世的神态,灰暗的背景和色彩绚丽的服饰,既衬托出白皙赤裸的乳房、面部和手部,又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性,起到了形象美与骷髅丑的对比作用。

克里姆特的艺术风格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他运用过各种造型方法。这幅画,与写实画法完全不同,线描和图案的作用以及极度拉长的身躯形体和色块被强调了。除了面部、胸部和手部之外,其他部分,尤其是服饰部分采用重彩与线描画法,几何图案充满了画面,东方艺术的表现力在这幅作品中已经充分地显示出来。在圆形图案的运用上可以看出日本艺术的影响,并具有斑斓繁杂的镶嵌艺术风格。

克里姆特在绘画作品中常常利用金银箔、螺钿和其他材料,达到富丽、高贵的装饰效果。在这幅画中,克里姆特运用大面积的金箔作为人物服饰的底色,并在服饰上涂上有规则的长矩形和圆形图案,使抱吻的恋人十分鲜明突出,金箔在深棕色的背景上闪出晦暗的光泽,与画面上的其他色彩相映成辉。这幅画的构图别致精巧,在方形画面中,通过人与花及草地的关系,形成倒金字塔形造型稳定别致的画面结构。画面的形象塑造以疏朗的线条和华丽的色彩重点刻画出男女接吻的情态,达到鲜明突出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