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8
4585100000006

第6章 科技之光(2)

热气球科尼亚克号升空飞越瑞意边境高山

6月29日,由德国奥格斯堡人雷丁格所设计的热气球科尼亚克号,今晨在2323公尺高的瑞士少女峰埃格克莱火车站,加足了1500立方公尺的氢气,准备升空。乘客包括维克多·迪·布克莱、格伯哈德、阿道尔夫·哥雅和其未婚妻,以及作家康拉德·法尔克等人。

热气球科尼亚克号升空后,向南飞越了埃格山峰(3970公尺)、僧人峰(4099公尺)及处女峰(4158公尺),最高几乎至6000公尺左右。经过21小时航行后,降落在意大利西北部的斯特雷萨。

莱特兄弟建造美国第一架军用机

8月21日,奥维尔·莱特今天表示将进行一系列的试飞活动,证明其与威尔伯所制造的飞机,符合美国国防部的要求。

去年2月,美国陆军通讯队同意莱特兄弟以25000美元建造一架军机。但其验收条件是这架军机必须以时速64公里在空中停留一小时,且便于货车装运。

下个月,奥维尔将接受军方的测试,在维吉尼亚州的福特米尔举行试飞。同时,法国一家企业亦邀请其兄弟威尔伯前往当地展示一架经过改良的新型飞机。

韦尔伯·赖特连创飞行纪录

10月6日。今天,韦尔伯·赖特携带一名乘客在空中飞行了一个多小时,从而将其韦尔伯·赖特准备起飞一连串的破纪录飞行推向高潮。这是他在本周内第2次创造世界飞行纪录,并因此获得法国一家辛迪加组织所给予的10万美元。该组织将从此拥有此种飞机在法国的专利权。目前该组织已订购了50架赖特设计的飞机。赖特的飞行在法国的拉蒙进行。自8月起,他一直在那里向那家辛迪加组织展示其飞机的性能。在几次短距离试飞后,赖特于9月21日以1小时32分飞行了61英里的成绩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并因此获得法国飞行俱乐部为表彰他在一段封闭地面上空最长时间飞行所授予他的1000美元的奖励。赖特的另一项纪录是在10月3日创造的。那天,他携带一名记者在空中停留了55分37秒。

今天的飞行持续了64分26秒,达到了那家辛迪加组织一周内做两次长距离飞行的要求。与此同时,奥维尔·赖特在美国进行了同样的飞行试验。他取得了与韦尔伯同样的成绩,可是他的飞机却于9月17日坠毁了。

爱迪生获得发明电影放映机专利权

12月11日。在托马斯·爱迪生领导下,美国主要电影制片公司今天达成一项专利权协议。这将使竞争者永远停业。这项协议结束了长期以来一系列的诉讼以及爱迪生对其它公司侵犯他于1891年获得的动画片专利权而提出的反诉讼。

公理集合论的发展

集合论最早是由康托(1845~1918)在本世纪初创立的,集合论的公理化则是由策墨罗(1871~1953)首先于1908年提出继而由福雷克尔在1922年完成的,紧接着冯·诺伊曼用符号逻辑的方法把它形式化,消除了含混的概念并作了形式上的推广。波内和哥德尔(1906~1976)则进一步改进和简化了冯·诺伊曼的形式构造。两者的内容虽被看作一样的,但是形式推广之前的理论称为策墨罗—福雷克尔集合论(缩写为ZF),而形式推广之后的理论则称为波内—哥德尔集合论(缩写为BG),ZF和BG有如下关系:任何在ZF中可证的公式在BG中都可证,反之,任何在BG中可证的集合论公式而既无类变元又无类常数者,在ZF中也可证,因此,两个系统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但是,由于BG有类变元和类常数,它对于表达集合论的各个概念是更加方便的。

费尔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

数论是数学中最古老的分支之一,至今数论中仍有许多非常困难的问题困惑着众多的数学工作者,包括当今最权威的数论专家。其中费尔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是最有名的例子。费尔马大定理指的是:不存在整数x、y、z≠0和自然数n>2,使得xn+yn=zn,大数学家欧拉、勒让德、高斯、阿贝尔、狄利克雷、柯西和库麦等都试图证明这个结论,但都没能完全成功。布鲁塞尔和巴黎科学院曾设奖金悬赏数次,也得不到结果。1908年,数学家佛尔夫斯克尔在哥廷根皇家科学会悬赏10万马克,赠给最先证明这个定理的人。但到现在,费尔马大定理仍没有完全的证明,在大型计算机帮助下,瓦格斯塔夫证明了在2<n<125000时费尔马大定理成立,这是目前所知的最好结果。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另一大猜想,其内容为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的和。黎曼猜想是著名的难题,但希尔伯特认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要在黎曼猜想之后,由此可见这个猜想解决的困难程度。目前,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的(1+2)的工作已经接近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解决,在世界上居于领先的地位。

巴丁

1908年5月23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美国物理学家。

巴丁是一位解剖学教授的儿子,曾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系,193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以数学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巴丁以地球物理学家的身份在匹兹堡的海湾研究和发展公司工作。1935年,他进入哈佛大学任初级研究员,1938年转到明尼苏达大学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海军军械实验室任职,战后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度过了充满创造性的6年(1945~1951)。随后,他在伊利诺斯大学担任物理学和电机工程教授。

巴丁曾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在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第一次获奖是在1956年他和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威廉姆·肖克莱(William Shockley)发明了点接触晶体管(1947),这为后来肖克莱发明更有效力的结型晶体管铺平了道路。

1972年,因为和利昂·库珀(Leon Cooper)、约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r)一道建立了第一个令人满意的超导电性理论——所谓BCS理论,巴丁再次分享了诺贝尔奖。1911年海克·卡默林·翁内斯(Heike Kamerlingh—Onnes)发现在低于4.2K的温度下汞完全失去电阻。许多其它金属也显示出具有超导性质,尽管人们为理解这种现象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直到1957年才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BCS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提出超导体中的电流不是由分离的电子形成的,而是由一种现在称为库珀对的束缚电子对形成的。库珀对是电子和晶体中的原子的振动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晶格原子对一个电子的散射不会改变库珀对的总动量,因而电子流近似地连续。

BCS理论的成功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超导体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强烈兴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能够利用超导材料的新工业,特别是在布莱恩·约瑟夫森(Brian Josephson)发现的效应的基础上生产新器件。

威尔逊

1908年10月24日生于渥太华。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

威尔逊曾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36年在普林斯顿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工作一段时间(1936~1939)和在战争中服役后,他被聘为多伦多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1946),在这里他一直工作到1974年退休。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威尔逊对确立板块构造的新学科作了许多工作,是他首先使用“板块”这个术语来命名地壳被切割所成的刚性部分(海洋的、大陆的、或者两者结合的部分)。1963年,他给出了一些赞同哈里·H·赫斯(Harry H.Hess)的海底扩展假说的最早的证据,那时他指出,离洋中脊越远的岛,证明它越是古老。

然而,他的最有意义的工作包含在他的1965年那篇重要的论文中即《一种新型的断层和它们在大陆漂移上的意义》(A New Class of Faults and their Bearing on Continental Drift),文中他引入了转换断层的概念。在板块从洋中脊被产生的新的海洋地壳分开的地方,板块运动被看成为扩张的;在板块彼此相向运动、一块板块滑到另一块下面去的地方,板块运动是汇聚的。威尔逊认识到还需要第三种类型的运动,来解释地震活动的分布,来解释洋脊不在连续的线上延伸,而是在由转换断层所联接的一系列的分支上蔓延的情况。在这里,板块彼此滑过去,没有任何物质的创造或破坏。

威尔逊在他的《地球科学中的一场革命》(A Revolution In Earth Science,1967)中,对诸如弗拉基米尔·别洛乌索夫(Vladimir Belousov)等板块构造学说的批评家们给予了回答。

威廉斯·R.C

1908年10月13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罗莎。美国生物物理学家。

威廉斯在1935年以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继后在密执安大学教天文学,1945年转到物理系。他留在那里直到1950年,这一年他转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系执教。1946年,当伯克利成立分子生物学系的时候,威廉斯成为该系主任。

作为一名天文学家,威廉斯研究恒星表面温度的光谱测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研究使他的注意力转向电子显微镜,从天文学技术方面吸取的知识导致他与结晶学家拉尔夫·威科夫(Ralph Wy·ckoff)富有成果的合作。早期的电子显微镜是透视显微镜,即电子束透过样品给出两维图象。在密执安与威科夫一起工作时,威廉斯发展了制备样品的技术,以便他们能用反射电子束来进行观察。这种技术包括在样品上倾斜地安放金属。这样能够有效地“投射阴影”和在图象上产生出鲜明的三维效果。

威廉斯用他的造影技术转向到对病毒的研究,对了解病毒的结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55年威廉斯(与海因茨·弗伦克尔·康拉特(Heinz Fraenkel-Conrat)合作)用烟草花叶病毒为材料,根据它的组成蛋白质和核酸首次获得生物学活病毒的重组。

图西

1908年5月18生于马萨诸塞州萨默维尔。美国物理学家。

图西曾在塔夫特大学受教育,1928年毕业于物理学和数学专业,193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在哈佛大学(1933~1936)和塔夫特大学(1936~1941)担任初级职位,后来他参加美国海军实验研究室光学组,1958年被任命为光谱学分组的领导,在这个职位上工作直到1978年退休。

1946年西图发射了一枚头部带有摄谱仪的德国V-2火箭进入大气层上空,开创了天文学领域的新纪元。由于有了摄谱仪他成功地从高于臭氧层的上空拍摄了太阳光谱,观察到波长短至2200埃的紫外线区域。这一开拓性的尝试很快导致60年代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发射更精密更有效的太阳探测卫星(OSOs)。

图西还参加了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太空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他用由宇航员操作的有效太阳仪进行实验。1974年他被授予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特殊科学成就勋章。

汤普森·H.W.

1908年2月15日生于英格兰武姆韦尔。英国物理化学家。

汤普森在牛津大学和柏林大学受教育,1930年在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牛津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从1964年起他作化学教授,直至1975年退休。

他早期的工作在化学动力学和光化学方面,后来转向研究紫外线吸收光谱学。30年代他开始研究红外区吸收光谱。在红外区一个特殊波长下的吸收相当于分子振动能的一个改变,汤普森能够用红外光谱来测定键的振动频率以及分子的形状和大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开始将红外光谱发展为一种分析工具。各种键和分子中的原子团都有特殊的振动频率,汤普森指明了怎样分析光谱来确定复杂有机分子的结构。红外光谱学现在在有机化学中已成为研究和识别化合物的一种常规技术。

汤普森在仪器测试和红外吸收光谱线的强度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他用红外光谱研究分子间力并研究远红外区(低频率的),的转动光谱。

特勒

1908年1月15日生于布达佩斯。匈牙利-美国物理学家。

特勒是位律师的儿子,他曾在布达佩斯技术学院和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大学、莱比锡大学、格丁根大学受教育,1930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他于1933年离开了德国,在丹麦和伦敦逗留了一个短时期之后,于1935年侨居美国,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任理论物理学教授。战争期间,他在洛斯·阿拉莫斯理论物理部从事原子弹的研制,1946年在芝加哥大学重新开始他的学术生涯。1953年特勒移居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一直任职到1975年退休。

在通俗读物中,特勒通常被称为“氢弹之父”。虽然这个作用可能更准确地应归功于与特勒一起工作的天才数学家斯塔里斯劳·尤兰(Stanislaw Ulam)。特勒为原子弹宣传和倡议;他也是首先从研究核裂变转到研究核聚变的人之一。他甚至面临罗斯,阿拉莫斯基地的领导者J·罗伯特·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的反对。在杜鲁门总统于1946年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决议后,特勒在罗斯·阿拉莫斯被任命为武器部助理主任,并任委员会主席负责研制氢弹。

</n<125000时费尔马大定理成立,这是目前所知的最好结果。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另一大猜想,其内容为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的和。黎曼猜想是著名的难题,但希尔伯特认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要在黎曼猜想之后,由此可见这个猜想解决的困难程度。目前,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的(1+2)的工作已经接近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解决,在世界上居于领先的地位。